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0 毫秒
1.
治沟造地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的一项重大土地整治工程,工程实施前后土壤养分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及项目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以羊圈沟治沟造地工程为例,分析了沟道农田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沟道不同土层养分指标的变异性表现为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随着距沟头距离增加,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减小后增大,30 cm以下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小,土壤全氮在各个深度范围内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有机—无机肥配施成为目前农业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影响机理,得出有机—无机肥配施施肥模式的优越性。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能为作物生长提供速效养分,还能有效增加肥料肥效,确保土壤养分持续供给;不仅增加作物产量,提升作物品质,还能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孔隙度,降低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又不引起因速效养分流失带来的环境风险。因此,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玉米品质,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性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施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根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平整化改造,在基岩平缓的丘陵沟壑区以人造平原为主,基岩起伏的宽带梯化为主;高原沟壑区的残塬边坡以宽带梯化为主并改种林果;土石山地和风蚀荒漠草滩沙区以退耕还林草和拦泥蓄水库坝为主。平整化改造的重点地域是年产沙11亿吨的两个强烈侵蚀中心和一条强烈侵蚀带,对24条高产沙的入黄支流分12片共6万km^2丘陵沟壑区平整化改造,将千沟万壑的破碎地形改造成人造平原和宽带梯田后,年减沙量有可能达到10亿吨。  相似文献   

4.
张忠平 《发展》2012,(9):62-63
一、庄浪县梯田建设现状 庄浪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全县18个乡镇,293个行政村,总人口4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4万人,总耕地面积114万亩(国土详查),其中山地面积103万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庄浪县大部分农民长期陷入缺水、少衣、断粮以及吃粮靠供应、喝水靠拉运、花钱靠救济的艰难境地。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黄土旱塬区农田长期免耕耕作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建立适宜的高产高效耕作技术体系。在陕西省长武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选择连续3年进行免耕耕作的试验田,于2015年9月,在冬小麦播种前分别进行免耕、翻耕和旋耕3种耕作处理。2016年冬小麦收获后,分析了3种耕作方式下0~30cm土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在0~30cm土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3种耕作方式下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10~20、20~30cm土层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0~10cm土层分别减少了16.07%、32.74%和15.54%、27.08%,且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耕作方式下,0~10cm土层,翻耕方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比免耕显著减少了11.31%;翻耕、旋耕方式下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免耕显著减少了6.16%、4.97%(p0.05)。20~30cm土层,翻耕方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比免耕显著增加了18.12%,翻耕方式下土壤速效钾含量比免耕、旋耕下分别显著增加了17.17%、9.22%(p0.05)。因此,在长期进行免耕的黄土旱塬上,需要进行适当的翻耕或旋耕。  相似文献   

6.
为对比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生土熟化过程中土壤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室内盆栽玉米试验,以多年未耕种的土壤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生物有机肥处理(BF)、单施有机肥处理(OF)、无公害施肥处理(NP)、常规施肥处理(CF)4种施肥处理方式,分别测定了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玉米生物量等相关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生物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处理可以有效缓解当地土壤pH值的下降幅度,减缓表层土壤盐分累积的程度,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其中,在0~10 cm土层, BF和OF处理下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52.5%和27.7%,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54.6%和35.0%,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71.6%和40.5%;进一步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得出生物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处理明显促进了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和玉米产量的增加,表明生物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处理有助于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和玉米产量的增加,这为生土熟化和减施化学肥料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空心村整治还田是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一个重要举措,对空心村整治还田后农田的宜耕特性进行评价意义显著。本文运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构建了宜耕性评价体系,将整治后农田划分为非常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四个宜耕等级。研究表明:澄城县废弃宅基地整治还田土壤非常适宜耕作占27%,较适宜耕作占49%,一般适宜耕作占22%,不适宜耕作占2%;各整治还田区土壤质地、土壤厚度、土壤污染和地形坡度这四个指标变异不大,而规模度、土壤养分、灌溉条件、土壤pH值和崎岖指数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整治还田项目耕地灌溉条件差、土壤养分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提升空心村整治还田地块宜耕性的对策,为后期整治还田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废弃宅基地复垦土壤结构性不良、养分等营养物质含量较低等问题,本文以熟化剂、有机肥、熟化剂+有机肥等作为改良材料,并采用小区试验,开展了不同改良材料对提升废弃宅基地复垦土壤养分的效应研究。通过种植3季作物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结果发现:(1)施入改良材料后,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显著提升,土体养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2)在0~60cm范围内土壤养分变化显著,60~105cm范围内土壤养分变化差异不大;(3)从耕作层来看,全氮含量在处理间变化规律为TFCTFTCTSFTSCTST0;有效磷含量的变化规律为TSFTFTSTFCTCTSCT0,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规律为TSFTFTSTFCTSCTCT0、有机质含量变化为TFTFCTSFTSCTCTST0。由此得出,通过有机肥与粉煤灰配合使用以及耕作种植等技术措施,能显著改善新增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尽管仅经过3个生育季表层土壤的培肥与改良,却能够获得0~60cm土层养分状况不同程度地提升效果,体现了作物根系对土壤养分空间分配与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长期秸秆覆盖还田对黑土区玉米—大豆轮作下土壤肥力的影响,本试验于2007~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海伦生态实验站开展田间定点试验,选择该地区典型性的土壤类型—黑土为研究对象,以大豆和玉米轮作为主要种植模式,研究了无肥(CK)、单施化肥(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3种处理对土壤耕层(0~20cm)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并与2007年初期土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CK处理、NPK处理和初始土壤相比,NPK+S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总磷含量,同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8.44%、119.91%和10.03%,提升作用显著。通过试验可以得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不仅能提高黑土有机质含量,还能明显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对黑土肥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大田表层(0~5cm)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影响,设置4种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CK)、秸秆焚烧还田(SA)、秸秆粉碎还田(SC)、秸秆高留茬还田(SH)。结果表明:秸秆直接还田(SC、SH)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成熟期相比CK提高幅度分别为0.5%~5.3%、2.6%~9.5%、4.5%~18.9%;秸秆焚烧还田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各时期分别比CK降低8.9%、14.7%、8.5%。对速效磷、速效钾的影响,各处理表现为SCSHSACK,经过玉米生育期,三种还田处理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24.5%~53.9%、24.6%~70.9%。玉米生育期内,SA、SC、SH的速效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相比CK的增加幅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SC的硝态氮含量在玉米苗期和大喇叭口期高于其他处理,铵态氮含量在玉米成熟期高于其他处理;SA的硝态氮含量在玉米成熟期高于其他处理,铵态氮含量在玉米苗期和大喇叭口期高于其他处理;经过玉米生育期,三种还田处理的硝态氮、铵态氮分别比CK提高了9.4%~57.2%,10.5%~50.2%。综合各项指标,秸秆粉碎还田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积累有最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土地整治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不同年限的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含碳量、有效磷浓度和速效钾含量的储存能力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陕西省渭北台塬地区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通过开展野外试验对土地整治前后不同年限的玉米地和苹果树地的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并结合熵权法对土地整治条件下的土壤物养分含量进行等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后表层土壤总碳含量随着整治年限增加而不断增加,但增幅有限;土地整治对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影响最大,对土壤的酸碱度基本没有影响。苹果树地的表层土壤的多年总碳含量远高于玉米地的总碳水平,不同深度土壤的含碳量熵权比重规律一致,且整治多年后表层土壤含碳量才能达到良好状态,20~40 cm的土壤含碳量水平逐年提高。土地整治后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均较整治前显著增加,有效磷浓度随着土地整治年限波动剧烈,增加了土壤有效磷浓度和速效钾含量两个指标之后,不同土地整治年限的土壤养分评价水平较土壤含碳量整体提高了一个等级。土地整治3 a之后,玉米地的土壤养分状态即可达到优秀等级;土地整治多年之后,苹果树地的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才可达到优秀等级;土地整治3 a之后,苹果树地20~40 cm的土壤养分即可达到优秀等级。本研究为土地整治背景下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分析和评价提供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 旱塬农业是一种复杂的大系统。旱塬农业的动力学模拟研究,将有助于对发展旱塬农业的各种决策的权衡。我国黄土高原早塬区包括甘肃省陇东黄土高原的董志塬、早胜塬、合水塬、屯字塬和陕西省渭北的洛川塬、长武塬等,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80~150人/平方公里。本区塬高沟深,地下水源缺乏,属雨养农业区。但塬面大而平坦,土层深厚疏松,机械化程度较高,粮食生产比重很大,历来是陇东和陕北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在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2018年治沟造地项目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依据,研究新增耕地土壤养分特征,探讨提升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及加强其土地生产力的措施。结果表明,土壤pH整体呈现弱碱性至碱性;土壤有效磷(AP)和有机质(OM)含量偏低,处于4~5级水平;土壤速效钾(AK)和全氮(TN)含量极低,处于5~6级水平。从地域分布来看,黑家堡镇土壤pH较雷赤镇显著高5.41%,整体呈现西北部高于东南部的趋势;安沟镇土壤AP和TN较黑家堡镇分别高16.35%和21.87%,整体呈现中南部高于西北部和东南部的趋势;雷赤镇土壤AK较郑庄镇显著高55.92%,整体上呈现东南部高于西部的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除AP与TN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之外,pH、OM、TN、AP和AK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养分协调性极差。因此,建议在新增耕地施肥上适当增加偏酸性肥料和氮磷复合肥料的施用量,在种植方式上通过种植绿肥作物逐渐改善土壤养分协调性,以全面调解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4.
在黄土台塬地区,农民通常将土埝表面的土壤收集用作肥料。土埝经测定含有丰富的氮、钾等营养元素,研究土埝表层养分聚集效应对于生态化提高土壤质量以及土壤自我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在土埝的常见区域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进行采样,分析不同年限(2年、6年和10年)、坡向(阴坡和阳坡)、垂直高度(距地面0.2 m、1 m和1.8 m)、深度(0~1 mm、1~3 mm、3~5 mm)等类型的土埝养分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年限和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加,在温度、光照、水分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在土埝表层活化和富集;在阳坡上,土壤养分远远高于阴坡;随着采样垂直深度的增加,土埝养分含量减少,土埝表面土壤养分较高,土壤养分主要富集在土埝表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核桃经济林地土壤氮素利用状况及分布特征,选取陕西省核桃主产区宜君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4个不同树龄,5个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样品,分析其土壤全氮(T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以及无机态氮(IN)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核桃生长年限增加,核桃经济林地土壤氮素养分含量逐渐增加,变异程度逐渐减小,但其氮素养分含量整体偏低,大部分处于较低水平以下;核桃与其他作物间作也影响了土壤氮素养分含量,但间作可以调节和改善土壤氮素养分的平衡。建议在核桃生长初期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做到科学合理施肥;在间作模式下,将作物收获后的秸秆直接还田,并配施一定量的有机肥,用以补充土壤养分的损失,协调土壤养分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马得旺  闫丽梅  满红 《发展》2011,(11):23-24
泾川县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分沟壑山地、河谷川地、塬地三大类型。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金秋十月,泾川县召开了第十六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AquaCrop模型在黄土高原模拟夏玉米生长和农田水分的适用性,本研究利用实测的两种土地整治培肥方式的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和产量数据,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通过AquaCrop模型模拟夏玉米生长和土壤水分的模型参数,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无水分胁迫条件下,AquaCrop模型对夏玉米的贮水量及产量的模拟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对土壤贮水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RMSE在15.9~26.3mm之间,相对误差为4.8%~8.0%,夏玉米实测产量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为6.5%~9.7%。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特有的黄土极难产生壤中流现象,但在实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发现了明显的黄土壤中流现象。本文运用TRIME-TDR传感器在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进行土壤水分随深度和时间变化的监测,分析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同一深度土壤水分含量随着高程降低而增加,在山坡坡脚处土壤水分含量最高,而耕地中水分含量更高且比较稳定;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季节性降水变化;高程越高土壤水分含量越低,反之,土壤水分含量越高;在垂直方向从上至下,土壤水分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有别于现有的增长型和降低型;土壤水分含量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季节性降水和当地作物的种植情况,在40~60cm深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可能存在壤中流现象。本文作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成果,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乔灿国 《发展》2010,(12):67-67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在林地上的拓展和延伸,是农村家庭经营制度在林业上的丰富和发展。庆阳市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山川塬相间,地形复杂,共有林业用地1399.83万亩,其中集体林地1184.97万亩。面对林木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阻碍了资金流、科技流和人才流等要素向林业聚集,制约了庆阳的林业发展的现状,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精神,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努力提高林业发展水平,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针对陕西省土地整治后存在的土壤板结、土壤贫瘠、耕性差、产能低等问题,采用果渣发酵黄腐酸为载体的黄腐酸土壤改良剂,依托延安治沟造地土壤整治项目,开展了新增耕地生土快速熟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与改良前相比,速效氮由未检出到检测值25.20~40.24mg·kg~(-1),速效磷含量增幅为30.24%~54.15%,速效钾含量增幅为84.71%~151.76%,有机质均增幅为82.86%~117.14%,玉米产量较对照增加296.0~432.6kg·亩~(-1),增幅为70.5%~103.1%,改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