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体有机重构是土地工程的核心。本文从颗粒需求、剖面层级重构、土体化学特性和营养保障四个关键要素着手,并以韩城下峪口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阐述了其在土体有机重构中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1)在选择重构材料时,要优先考虑土体的颗粒需求;(2)在土体剖面层级重构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土体、水文条件,同时以目标作物为导向,设计合理的剖面结构;(3)重构过程中,需考虑重构材料的安全性;(4)土体有机重构后,需要根据目标作物需求,调节土体成分,为生物提供营养保障。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煤矿开采沉陷区土地整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开采损害学,在分析开采沉陷区内土体移动变形特征和煤矿开采沉陷区对土体结构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开采沉陷区内基于土体重构的土地分区域整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开采沉陷区土体移动变形特点,可将开采沉陷区划分为三个区域。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对于Ⅰ区,要先对地表裂缝进行回填与注浆固结,然后在表土层上覆盖熟土并推平至设计高度;而对于Ⅱ区,要先剥离区域内表土层,然后在剥离后的土体上铺设生土层,最后再将之前剥离的土层作为表土层重新覆盖在生土层上至设计高度;对于Ⅲ区,首先剥离区域内表土层;其次在剥离后的土体上铺盖粘土并压实,作为防渗层,以利于上部土层保养水分和养分;然后在粘土层上铺设生土,作为生土层;最后将之前剥离的表土重新覆盖在生土上,作为表土层,实现土体重构。因而,煤矿开采沉陷区内根据不同区域内土体的变形规律,采取相应的土体重构技术,实现土体分区整治,以提高土地整治的效果,从而利于整治复垦后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3.
渭北台塬区其他草地是区域内主要的耕地后备资源,通过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的实施,对低效利用、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土体有机重构和配套工程建设,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本文围绕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的前期阶段、实施阶段和验收管护阶段三个方面的工作,探讨和总结了渭北台塬区其他草地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镇化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综合利用问题,在陕西富平县石川河综合整治过程中,利用普探、物理-生物(联合)和土体有机重构等技术,综合设计了河道治理、道路、园林、景观及生态治理等工程,构建了"网络生态、聚合发展"的生态发展治理模式。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改善区域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及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总投资超过5亿元,设有基础实验中心(3000平方米的大型无尘实验室)、土体有机重构核心实验区(6000平方米的永久性研究基地)、富平中试基地(面积102亩,包含试验小区和实验大楼)和遍布不同土地类型的6个野外试验观测站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对韩城市下峪口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土体剖面进行了重构。以容重为1.7g·cm~(-3)黄土构建5cm的人造犁底层,以容重为1.2g·cm~(-3)的黄土构建25cm厚耕作层,通过调整土壤粒径范围,并以《中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中的养分指标标准中不缺乏水平为设计目标,进行了第一季作物种植,长势良好。后期将结合当地耕作制度,实行轮作倒茬,多施有机肥,保证新增耕地养分平衡供给,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体剖面环境,使开发耕地逐步实现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土体有机重构在黄河西岸土地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过程中的应用,通过不同单项工程的实施,实现新增水田,主要是土体有机重构在沙洲及河道滩地施工中的应用,另外对配套工程中堤岸工程的施工方法、管理内容和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水运交通、灌溉排水及道路工程的施工流程的论述为类似黄河流域土地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正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总投资超过5亿元,设有基础实验中心(3000平方米的大型无尘实验室)、土体有机重构核心实验区(6000平方米的永久性研究基地)、富平中试基地(面积102亩,包含试验小区和实验大楼)和遍布不同土地类型的6个野外试验观测站(共征地200多亩),是我国土地领域内目前规模最大的研究实验室。实验室针对土地工程开展五大方向的研究,分别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镇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在推动社会发展、推动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由于缺少必要的空间规划,乡村空间使用以及土地整治工作出现了较多的问题,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发展不平衡,这严重影响了乡村地区的发展与建设,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对乡村空间进行重构,并通过土地整治等方式,提高乡村用地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可以实现平衡发展。文章对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的意义进行分析,探究当前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土地整治的角度出发提出推动乡村空间重构的策略,最后探讨乡村空间重构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土体质量状况是综合评价延安治沟造地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治沟造地项目区的整治要求,针对性地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层结构进行了调节设置,评价和分析了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阳湾沟项目区整治后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体结构。结果表明,治沟造地工程既优化了整治项目区的田块规模、平整度,又改善了土体的剖面结构及土质质量,增加了项目区的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用地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耕地自然质量等级;延安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后项目区土体既能都满足土地工程的设计标准,又能满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与产量,这为黄土高原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黄河西岸漏水漏肥的滩地上运用土体有机重构技术,通过构建适宜水稻生长的人造犁底层、耕作层、潴育层、渗育层等进行水稻种植。本研究分别于移栽期、分蘖期、拔节期、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采集植物样本,测定干物质重量、氮含量等指标。通过研究水稻干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的关系,旨在为黄河西岸土体有机重构技术的机制探讨和水稻高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水稻抽穗期及抽穗后期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水稻完熟期积累的干物质总量为1 906.47g·m~(-2),从分蘖期到抽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占全生育期的87.3%,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在生育后期(特别是抽穗后)最大。水稻在整个生育期总吸氮量为207.99kg·hm~(-2),水稻氮素的吸收高峰在幼穗分化至抽穗期,这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养分元素利用效率。有机重构土体上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为33.8%,高于我国稻田平均水平(30%)。本研究证实土体有机重构能有效改善滩地土体质量,促进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12.
土地工程     
正土地工程是运用工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把未利用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把已利用土地进行高效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过程。《土地工程概论》、《土地工程基础》、《土地工程原理》、《土地工程实务》、《土地工程导论》等专著的出版,初步阐述并建立了学科的理论体系。《土地工程概论》界定了土地工程研究的范围。《土地工程基础》明确了土地工程研究的核心及深度,揭示了土体有机重构的基础理论。《土地工程原理》归纳该学科建设的已有理论和观点,奠定学科发展的基础支撑依据。《土地工程实务》指出了各类土地工程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方法。《土地工程导论》概述了土地工程的研究范围、内涵和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土地工程     
正土地工程是运用工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把未利用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把已利用土地进行高效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过程。《土地工程概论》、《土地工程基础》、《土地工程原理》、《土地工程实务》、《土地工程导论》等专著的出版,初步阐述并建立了学科的理论体系。《土地工程概论》界定了土地工程研究的范围。《土地工程基础》明确了土地工程研究的核心及深度,揭示了土体有机重构的基础理论。《土地工程原理》归纳该学科建设的已有理论和观点,奠定学科发展的基础支撑依据。《土地工程实务》指出了各类土地工程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方法。《土地工程导论》概述了土地工程的研究范围、内涵和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土地整治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不同年限的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含碳量、有效磷浓度和速效钾含量的储存能力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陕西省渭北台塬地区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通过开展野外试验对土地整治前后不同年限的玉米地和苹果树地的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并结合熵权法对土地整治条件下的土壤物养分含量进行等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后表层土壤总碳含量随着整治年限增加而不断增加,但增幅有限;土地整治对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影响最大,对土壤的酸碱度基本没有影响。苹果树地的表层土壤的多年总碳含量远高于玉米地的总碳水平,不同深度土壤的含碳量熵权比重规律一致,且整治多年后表层土壤含碳量才能达到良好状态,20~40 cm的土壤含碳量水平逐年提高。土地整治后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均较整治前显著增加,有效磷浓度随着土地整治年限波动剧烈,增加了土壤有效磷浓度和速效钾含量两个指标之后,不同土地整治年限的土壤养分评价水平较土壤含碳量整体提高了一个等级。土地整治3 a之后,玉米地的土壤养分状态即可达到优秀等级;土地整治多年之后,苹果树地的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才可达到优秀等级;土地整治3 a之后,苹果树地20~40 cm的土壤养分即可达到优秀等级。本研究为土地整治背景下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分析和评价提供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土地工程     
正土地工程是运用工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把未利用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把已利用土地进行高效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过程。《土地工程概论》、《土地工程基础》、《土地工程原理》、《土地工程实务》、《土地工程导论》等专著的出版,初步阐述并建立了学科的理论体系。《土地工程概论》界定了土地工程研究的范围。《土地工程基础》明确了土地工程研究的核心及深度,揭示了土体有机重构的基础理论。《土地工程原理》归纳该学科建设的已有理论和观点,奠定学科发展的基础支撑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区,应用隔离修复技术和土体剖面重构技术,通过土地工程手段,以重构土体剖面能够含蓄次最大降雨量和灌溉水量,满足所种植作物根系延伸的同时,又可以保护隔离层结构和功能为主要目的,对重构土体剖面构型进行构建和优化研究。在综合考虑研究区土壤类型、理化性质及水分入渗、累积能力的基础上,隔离层之上最优土体剖面构型为耕作土层厚度为30cm,土壤容重约1.3g·cm~(-3),净土层厚度不低于40cm,压实系数不小于0.83,即容重不低于1.42g·cm~(-3)。  相似文献   

17.
土地工程     
正土地工程是运用工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把未利用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把已利用土地进行高效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过程。《土地工程概论》、《土地工程基础》、《土地工程原理》、《土地工程实务》、《土地工程导论》等专著的出版,初步阐述并建立了学科的理论体系。《土地工程概论》界定了土地工程研究的范围。《土地工程基础》明确了土地工程研究的核心及深度,揭示了土体有机重构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8.
土地工程     
正土地工程是运用工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把未利用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把已利用土地进行高效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过程。《土地工程概论》、《土地工程基础》、《土地工程原理》、《土地工程实务》、《土地工程导论》等专著的出版,初步阐述并建立了学科的理论体系。《土地工程概论》界定了土地工程研究的范围。《土地工程基础》明确了土地工程研究的核心及深度,揭示了土体有机重构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9.
土地工程     
正土地工程是运用工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把未利用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把已利用土地进行高效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过程。《土地工程概论》、《土地工程基础》、《土地工程原理》、《土地工程实务》等专著的出版,初步阐述并建立了学科的理论体系。《土地工程概论》:界定了土地工程研究的范围。《土地工程基础》:明确了土地工程研究的核心及深度,揭示了土体有机重构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复配型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对土体改良作用的机理,本文选择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作为典型实例,设置不同砒砂岩与沙的复配比例(1:1、1:2、1:5)田间试验小区与沙地进行对照,于2010-2015年连续监测不同处理土体的质地、有机质、水稳定性团聚体、矿质氮以及玉米产量变化。结果表明:砒砂岩的加入能将沙地土体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分别从3.21%和2.73%提升到20%和5%以上,满足作物生长的颗粒需求,因此适宜于作为一种沙地土体有机重构的材料;在6年的耕作管理中,0-30 cm表层的粉粒和粘粒缓慢向下层迁移,增加30 cm以下沙地土体的粉粒和粘粒含量,复配土土体0-30 cm内有机质含量从0.5%以下提升到3.7%以上,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则从18%-28%提升到20%以上,0-120 cm深度土体内矿质氮储量提升4.5倍以上,玉米产量随种植季数稳步提升至11000 kg·hm~(-2);其中,1:2复配比例上经6季种植后玉米产量达到14234.4 kg·hm~(-2),最适宜玉米生长。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系统分析了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的机理,也为其它复配型土体有机重构技术的机制探讨和技术路线制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