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探讨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中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文章认为,在陕南移民搬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文化建设: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点睛之笔;政、产、学、研结合是文化产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安康为对象,以规划编制、规划审查与项目审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为重点,对陕南新型城镇化的移民搬迁工程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存在质量监管介入不够、规划深度不够、多规融合缺乏等问题,需要高质高效编制移民搬迁系列规划;强化规划审批和主动跟踪管理;加强生态保护,加大跨区搬迁;以合同为中心规范招投标,确保新型城镇化下移民搬迁规划建设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城镇化及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以安康市为例分析了陕南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提出了以陕南移民搬迁为抓手,推进陕南城镇化建设的对策。要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完善政策体系;坚持政府引导、构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支撑;坚持改善生计为本,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城镇化及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以安康市为例分析了陕南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提出了以陕南移民搬迁为抓手,推进陕南城镇化建设的对策。要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完善政策体系;坚持政府引导、构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支撑;坚持改善生计为本,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5.
为从根本上消除或事先规避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山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陕西省于2011年5月6日正式启动实施了被称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移民工程"的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情况陕南处于秦岭南麓,巴山北麓,是陕西省南部地区的简称。行政区划上,陕南地区包括安康、汉中和商洛  相似文献   

6.
王乐文 《当代陕西》2011,(2):F0003-F0003
省政府日前通过《陕南地区移民搬迂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迂规划(2011—2015年)》,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陕北白干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分别涉及搬迁居民240万人和39.2万人。省委书记赵乐际表示,实施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搬迁,既是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部署。从今年起,陕西将用10年时间,彻底解决地质灾害给群众带来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浅析陕南移民搬迁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明放  彭洁 《特区经济》2012,(10):173-174
陕南移民搬迁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搬迁规模宏大、移民类型多样、搬迁周期长和所需投资大的鲜明特点。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对陕南移民面临的资金问题、征地和选址问题以及产业开发问题作一些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扶贫难题     
一扶贫移民搬迁难题一是搬迁土地难寻。以陕西陕南为例,人均耕地少,连片的耕地更少,落实扶贫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难度较大,为移民调剂耕地更加困难。二是资金需求量大,缺口明显,部分贫困群众无力搬迁。三是搬迁户达到"稳得住、能致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决定从2011年起,用10年时间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这不仅是造福陕南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按照"三化融合"做好陕南移民搬迁,不仅能从根本上促进陕南人民抗灾、避灾和安居乐业,而且对加速陕南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何晶 《中国报道》2012,(2):66-68
“240万人”——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移民数字,远超三峡移民的150万规模。陕西省陕南地区240万人的移民大搬迁工程,可能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据称,其意义对于多灾多难的陕南地区而言,“足以与废除几千年来的农业税政策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1.
近日,陕西省政府常务会决定,将从明年开始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让一些农村居民从贫困山区搬出,彻底远离地质灾害。据介绍,这两项工程分别涉及搬迁居民240万和39.2万,其规模将远超过三峡移民的150万人。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能力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生态移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社会治理能力中的社区治理视角出发,结合内蒙古地区生态移民迁后收入恢复状况,采用社区分层模型研究社区治理因素与促进移民户收入增加之间的关系。利用课题组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9个移民村搜集的404户生态移民户数据,使用多层线性模型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加强生态移民社区的社区治理不仅对搬迁社区和谐稳定有积极作用,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而且对生态移民户的收入恢复和增加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据此提出在移民搬迁的过程中加强政府社区治理力度,为搬迁移民提供更好的入住环境可以帮助移民收入加快增长。  相似文献   

13.
胡超  李芹芳 《重庆与世界》2014,(1):23-25,31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是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由于缺少专项法律体系约束,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落后,地方政府忽视城乡统筹发展,农民集体利益遭到侵害和缺少多元融资渠道五大因素影响,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土地...  相似文献   

14.
生态移民难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国奔小康,重点在西部,西部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难点在山区。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经济的不合理性,就地扶贫实在难以奏效,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就成为必然选择。生态移民的现实问题 生态移民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受到来自思想认识、传统观念、排外情绪、资金缺乏等方面的干扰,从而影响到生态移民的顺利进行。 生态移民工作因为量大面广,十分复  相似文献   

15.
对于陕南而言,移民搬迁不仅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探索城镇化建设进而开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的重要机遇. 白河县通过创新搬迁方法,采取“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招商办企业、农民变工人”的集中安置方式,不仅初步破解了资金困局和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难题,而且催生了一大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社区.  相似文献   

16.
被称为新中国历史上“搬迁之最”的陕南移民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为彻底解决地质灾害对群众的威胁而启动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然而,这样一件造福于民、功被三秦的民生工程,却成了一些基层干部的“敛财工程”. 商洛市商州区某镇郭村村委会主任郭某,在该村的移民搬迁工程中受贿10万元,被商州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10年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17.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是解决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浪费、居住环境差和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措施,而土地整治潜力分析与计算是农村居民点整治规划的基础。文章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广河县为例,以101个行政村为单位,基于arcgis平台,通过对广河县2016年0.2m分辨率正射影像图、2017年广河县农村土地确权等数据进行处理,分别运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等四种方法对居民点整治潜力进行测算,进而运用AHP决策分析法求得综合潜力值,数据表明,广河县居民点整治潜力为1080.36hm~2,占居民点总面积的28.4%,根据潜力状况将整治潜力分为5级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研究结果可为广河县各村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和村镇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武威市凉州区29镇8乡1个生态指挥部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整治潜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凉州区农村居民点占建设用地比例大,居民点分散布局不合理且人均居民点面积超出国家标准。2.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值为6138.29hm2,实际潜力值2434.16hm2,占理论潜力值的39.66%,理论潜力转化为实际潜力难度大。3.根据农村居民点整治实际潜力值分为3级,结合实际情况得出农村居民点整治乡镇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西安市某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实践案例,通过研究村民发展及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需要,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探索村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划编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结合该地区正在开展的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村域生态文明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统筹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安排农村经济发展、耕地保护、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等各项用地,科学指导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用地再开发潜力研究尤其是居民点再开发潜力研究是开展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工作的关键内容,文章在总结目前国内农村居民点再开发潜力测算方法及评价分级的基础上,以广西省北海市为例,提出了在实地抽样的基础上,以农业生产耕作距离和农户搬迁距离为指标建立拟搬迁居民点和中心村的选择标准,创新性地将居民点用地再开发的潜力分为搬迁居民点的还建和中心村安置两大部分,计算其再开发的潜力,而后再对潜力进行分级。农村居民点再开发潜力研究是农村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再开发工作的重要保证,是优化土地配置、盘活存量土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