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框架下,根据消费、储蓄与投资的时间先后逻辑,货币结构被划分为自愿储蓄与真实货币量,通货膨胀就取决于自愿储蓄与真实货币量的结构比例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货币化储蓄的显著降低体现了社会公众应对通货膨胀的努力;人们的时间偏好伴随经济成长发生内在改变,倾向于储蓄更多,体现为证券化储蓄上升和选择以背负更多债务购买房产,进而导致2000年以来通货膨胀对货币扩张的敏感度下降和房产价格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2.
康志勇 《上海金融》2007,3(11):41-44
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年份里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即货币流通速度在持续下降。本文将社会分为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两个部分,考察了中国不同收入群体的货币需求行为,验证了高收入群体的边际货币需求倾向远大于低收入群体。这意味着改革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新增的货币量不仅要满足总体经济增长的需求,还要满足收入差距上升所引致的需求。因此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增长速度便会高于收入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增长的货币供应不会全部体现为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3.
货币的长期中性使货币供应量过多,这只能造成物价水平的上升。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存在超额货币供给的同时,却保持了经济的通胀性增长。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是阻止超额货币供给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我国居民储蓄意愿强烈,现期消费减少,其所持货币进入资本市场的量增加;银行“惜贷”;在金融改革深化中货币化进程受阻,这些因素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4.
今年1-10月份,我国金融运行健康平稳。主要特点为: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4月份以来货币流动性持续稳步上升;金融机构贷款增加很多,结构继续优化;各项存款增长很快,居民储蓄快速增长;基础货币增长平稳,外汇储备增加较多。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弗里德曼所主张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在经验上和理论上都受到了质疑,学术界开始研究影响通货膨胀的其它重要因素。Leeper(1991)、Sims(1994)、Woodford(1995)等人的研究把通货膨胀理解为财政现象而不是理解为货币现象,这一系列理论被称为财政性物价理论。传统理论把货币量看成是价格水平的唯一决定因素,并且假设财政当局调整财政盈余是为了保证任何价格水平下政府具有偿还能力。财政性物价理  相似文献   

6.
最适货币量(货币量应当包括现金和存款,限于篇幅,本文只研究现金)是指由真实货币需要所决定的货币量。社会主义计划调节货币流通的重要任务就是保持流通中有一个最适货币量。因此,如果说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自发调节作用的存在不需要计算最适货币量,那么,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计算最适货币量就成为保持宏观经济平衡和货币流通稳定的前提条件。根据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货币需要量计算公式为:  相似文献   

7.
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影响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并以此在考虑新的交易技术的情况下来模拟货币需求,同时探讨了此条件下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的计算。结论是,如果储蓄是有息的,则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将独立于储蓄需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金融谜题产生于两个原因:(1)大量的储蓄过剩(贸易顺差)导致货币错配,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不成熟的债权人,不能借出自己的货币,相反,国内金融机构积累了大量外币债权(主要是美元)。(2)中美经济学家都误把储蓄过剩归因于人民币的低估。为了安抚美国,人民币对美元以每年6%或更多的速度逐步升值。人民币自2004年以来可预期的升值和美国利率自2007年中期以来的持续下降,不仅吸引了热钱的流入,而且抑制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以私人资本的方式流出。与2005年至2006年的情况类似,这种外汇市场上的对人民币升值的单向赌注已不能由中国相对美国较低的利率抵消。因此,中国人民银行现在必须进行干预,以防止人民币的棘轮式升值,并且因此而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金融中介机构。尽管中国人民银行为了消除外汇储备积累的货币影响做了大量的努力,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还在不断上升,过剩的流动性不断涌入全球经济之中。中国已经从一个对美国和欧洲的价格水平起紧缩作用的力量转变为推动通货膨胀的力量。由于货币错配,人民币的浮动既不可行,也不可取——强势的人民币不能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相反,为了进行货币控制,以及普通私营部门为中国庞大的经常账户盈余融资,需要汇率重新回到类似于1995年至2004年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名义汇率。但是,要使新确立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成为可信的货币锚,外国为推动人民币升值的"中国打击论"必须停止。货币稳定能使中国人民银行重新获得对货币的控制能力并遏制通货膨胀。只有这样,中国政府才能采取果断措施,通过减税、增加社会开支和提高的股息支付等方式来减少贸易(储蓄)顺差。但只要经济依然过热,政府对采取这些减少贸易盈余的措施就有所犹豫,因为这些措施短期内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通货膨胀预期是公众对通货膨胀在未来变动方向和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它能影响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进而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最终影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当前,随着食品价格带动CPI上涨,社会各界通货膨胀预期在不断上升,有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调查分析通货膨胀预期有关问题,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有助于中央银行更好实现保持币值稳定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94—2016年间我国货币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我国货币结构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此期间,我国货币结构指标(M2'-M1')与通货膨胀(CPI)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执行交易职能的货币数量下降,流入实体经济的货币不断下降,更多的货币流入金融市场,导致资产价格上涨。我国资产价格对未来通货膨胀具有影响,两者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未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要注意货币总量与结构调控并重,前瞻性地考虑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 1992年,现金发行增长率接近30%,为198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余各项货币量指标(M_1和M_2)以及各项存款总额的增长率也都创历史最高纪录。以传统的理论来评价,这些都是通货膨胀或潜在通货膨胀的明显标志,但是1992年并没有出现可怕的通货膨胀。人们因此不禁要问,潜在的通货膨胀是否会在1993年爆发?1993年是否会重新出现1988年的通胀?当前应该采取哪些货币对策?等等。回  相似文献   

12.
通货膨胀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自从货币经济产生以来,通货膨胀也就随之产生了。历史上,无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国外,还是中国,都发生过各式各样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所以,要想消除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的适度平衡。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开放,对外经济成分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自2000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的持续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不断攀升,国内随之出现了货币供给过剩的现象,随之到来的还有资本市场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少观点认为是国际收支活动引发了这一系列的状况。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作出详尽的分析,研究了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的机理,并具体分析了由国际收支所带来的超额货币量的大小。通过计算我们估计,从2001年到2003年,并不存在超额基础货币供给,而从2004年开始,超额基础货币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在2007年超额基础货币达到6千5百亿左右,且超额基础货币自2002年以来的累积数量达到2万亿左右,从基础货币超额投放来看,现有经济中累积的超额广义货币供给量大概为8万7千亿。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后危机时代扩张财政政策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慷 《中国外资》2013,(6):54-56
本文以积极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为切入点,深刻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通过货币渠道、信贷渠道和国际渠道三个渠道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平均工资以及以进口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引起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其中,货币供给与平均工资的上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最为剧烈,而以进口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对我国通货膨胀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大超过实际的需求就会产生通货膨胀。进而会产生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产生会使得人民的生活负担加重,会促使物价的不断上涨,货币的购买能力在不断下降,导致生活水平的降低。通货膨胀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所以很有必要找到通货膨胀的治理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总体看,2002年我国金融运行健康平稳。主要特点为: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货币流动性稳步上升;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长迅速,居民储蓄增速加快;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结构继续优化;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显著提高;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7.
通货膨胀的最终表现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本文着重研究通货膨胀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从农业经济发展所必需具备的内外部条件入手,探讨了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一、通货膨胀与农业经济有关的成因1.在1978年以前,由于人口的增长,农民的生产行为是满足以粮食为主要内容的基本需求,在农产品的生产上,以农产品产量的极大化为目标;1978年以后,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积极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为切入点,深刻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通过货币渠道、信贷渠道和国际渠道三个渠道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平均工资以及以进口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引起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其中,货币供给与平均工资的上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最为剧烈,而以进口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对我国通货膨胀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开放背景下,国际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不断上升。分析表明,进口价格上升是我国生产成本提高的重要原因,但对最终消费价格影响偏弱;出口则缓解了国内产能状况对通货膨胀的约束,但持续的贸易顺差同时成为我国货币投放压力的重要来源。国际资本流动使我国通货膨胀的货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宽松的货币条件对我国资产价格的影响尤需关注。  相似文献   

20.
萨缪尔森在其所著的《经济学》中指出,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面包、汽车、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等也都上升。可见,在通货膨胀中,不是某一种商品涨价,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换句话讲,"钱不值钱了",即通货膨胀使人们要花费比先前更多的货币去购买同等数量的商品或劳务。在构建货币传导机制模型时,经济学家通过引入两种"刚性"——名义刚性和预期刚性——解释货币变化向价格变化传导过程中存在的时滞。名义刚性指的是价格和工资对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