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经济合作发展的新高潮吕乃澄,刘东1992年中日两国实现高层互访后,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经济合作发展掀起了一个新高潮。中日经济的互补性,正在为日本经济界人士所认识;中国正在成为日本企业的越来越重要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他们提出,“要保持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7,(12)
受海洋政治对抗性思维的影响,中国的"海洋强国"与日本的"海洋立国"思想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存在结构性矛盾,严重影响到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及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要冲破这种不利局面,就需要全方位重塑中日海洋关系,即在海洋政治中塑造共享地缘空间思维;在海洋经济中推进正和博弈进程;在海洋治理中增进合作共识;妥善处理中日海洋关系。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初,虽然中越两国关系中还存在海域与海岛争端问题等问题,但由于国际、国内因素以及双方的共同利益和需要,为两国发展新世纪全面合作关系提供了较好的内部基础和外部条件。应该看到,中越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的加强和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应了世界与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潮流,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冷战时期,中国与韩国因为分属不同的意识形态阵营,两国曾长期彼此隔绝。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全面发展。16年来,两国关系经历了四次升级:1992年金泳三政府时期的中韩“友好合作关系”;1998年金大中政府的中韩“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卢武铉政府的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5月李明博访华后,  相似文献   

5.
中俄两国认为,两国关系目前正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这是中俄对现阶段两国关系发展的高度评价。中俄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和深化。在乌克兰危机导致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这一特殊形势下,俄罗斯实行经济“向东看”政策,主动寻求与中国开展深度和全方位的经济合作,使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尤其是能源等大项目合作取得了重大甚至是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对这些重大进展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展开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新形势下中俄新型经济合作关系的构建与发展问题,以期有助于中俄两国继续扩大和深化全方位经济合作,推动新形势下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苏哈托时期的印尼与美国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重要的双边关系。回顾两国关系发展的历程,其关系紧密却并不平稳。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察,以生死攸关利益和两国的价值观念为主要依据分析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及美国在对印尼关系中重点考虑的利益的变化,认为决定两国关系最根本的因素是国家利益,它贯穿两国关系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7.
王芳 《经济月刊》2012,(8):73-74
中德建交40年来,交往密切,在外交、经贸关系中,成果丰硕。回望过去,两国关系虽偶尔疏远,却不断向前发展;面对未来,我们还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合作,互利互惠?为此,《经济》记者采访了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立群。  相似文献   

8.
2006年是中国和埃及建交5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贺电中对两国关系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中埃关系已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中国与非洲国家和南南关系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尼泊尔在政治、外交、能源、经贸、人文、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为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更广泛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中尼双方将深化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务实合作,特别是加强贸易投资、基础设施、电力、通信、旅游、安全等领域合作,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中蒙俄三国毗邻而居,政治关系良好,经贸合作日益加深,具有坚实的数字经济合作基础。在数字经济合作成为引领国际合作新动能的背景下,中蒙俄开展数字经济合作有助于打破传统发展桎梏,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迈上新台阶。研究总结分析中蒙俄三国经济发展、贸易合作以及数字经济合作的现状,认为中蒙俄在数字经济合作方面存在数字鸿沟、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字核心技术能力不足以及数字治理规则未达成统一的现实困境,并基于此提出对策建议,包括加强交流合作以缩小中蒙俄数字鸿沟,做好统筹规划以加强中蒙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以提升中蒙俄数字经济核心技术能力,加强顶层设计以完善中蒙俄数字经济治理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自1988年以来,中老关系实现正常化并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两国经济往来与日俱增.本文对中老两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做了简单介绍,并对近20年来,中老两国关系、中老间经贸往来情况以及未来中老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中老经贸合作不断加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老两国的睦邻友好与合作关系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2.
伴随缅甸民主化进程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中国在缅投资的经济政治化倾向有其必然性。中国投资项目成为缅甸国内民主化进程博弈的棋子,成为缅甸政府平衡国际关系与利益的重要砝码,成为部分西方非政府组织阻扰中国在缅投资的手段。这种交织了缅甸民主化进程、民族和解及缅甸对外国际关系等问题的经济政治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缅甸国内外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对当前的中缅经济合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从长远看,在紧密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关系影响下,中缅经济合作必将会迎来更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中俄经贸科技合作是实现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经济基础,把两国经贸科技合作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不仅符合两国根本性和长远性利益,而且对建立多极化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安全也是十分重要的。自80年代末中俄(当时为前苏联)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的10年里,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是积极的。江泽民主席和叶利钦总统1998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次非正式会晤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发展,并使之沿着既定的战略目标继续深化实质性的合作。然而,与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和两国经济规模及科…  相似文献   

14.
战略合作已经成为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结合联盟理论的研究成果,基于对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中78家IT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企业间资源依赖性和关系质量对战略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影响因素上,资源依赖性与关系质量(包括信任、承诺和沟通)均对合作绩效有显著正的影响;(2)在影响机制上,关系质量作为中介变量影响资源,依赖性与合作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晓红 《时代经贸》2012,(22):256-256
《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课程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地反映出国际社会发展变化,而案例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案例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以学生为主来展开,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体;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应做好充足准备和知识积累。  相似文献   

16.
中俄两国是重要的战略伙伴国家,经贸的互补性很强,正处于政治关系、战略关系和经贸关系发展的最好时期。但是,在双方的经济合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制约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其中,"灰色清关"问题就已成为中俄两国之间的"不和谐的声音"。因此,对"灰色清关"进行规范整顿早已提到两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但由于多种原因,该问题迄今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俄贸易中"灰色清关"产生的由来、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影响"灰色清关"的各种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中俄两国在打击"灰色清关"应采取的各种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闫坤  张晓磊 《经济导刊》2023,(12):50-52
<正>2023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5周年。45年前,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法律形式把和平友好关系固定下来,为45年来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2023年7月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会见来访的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河野洋平时表示,两国关系处在新的关键节点,并提出了中日关系守正创新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俄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俄关系由来已久,从俄罗斯独立以来,两国关系陆续实现了从睦邻友好关系到建设性关系再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过渡。但是,两国的经贸合作却一直不能令人满意。一方面,经贸合作明显滞后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双边贸易结构长期徘徊在不稳定、低水平、低层次的阶段。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俄两国尚处于转型经济时期,两国经贸发展处于磨合期。近年来,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19.
突破式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形式,而以竞合关系促进协同创新已成为企业常态。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与资源基础理论,探讨竞合关系、组织惯例更新和环境不确定性对突破式创新的交互作用机制。通过对298家企业问卷调研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竞争与合作均对突破式创新产生积极影响,竞合平衡对突破式创新产生消极影响;组织惯例更新分别在合作、竞合平衡与突破式创新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技术不确定性分别调节竞争、合作与突破式创新关系,市场不确定性分别调节合作、竞合平衡与突破式创新关系。该结论丰富了企业竞合与突破式创新关系研究,为企业管理利用竞合关系促进突破式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哈珀政府上台以来,采取了有别于历届政府的、以人权外交为主的对华政策,影响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也受到了有关各方的批评。要改善与促进双边关系,双方应该加强对话,理解彼此的国情、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扩大共识,缩小分歧;同时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