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姚景源 《时代经贸》2011,(17):47-48
上半年中国经济整体运行平稳 2011年的中国经济要防止两个倾向。第一是防止经济增长过快或过热。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都是多于快跑,在这时候更要警惕物价上升;第二是防止经济下降。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在2010年四季度出现新开工项目的负增长。这意味着投资在今年乃至以后对经济的拉动力在减弱。  相似文献   

2.
曹冲  赵向豪  汪晶晶 《经济地理》2022,42(4):74-81+131
基于2002—2019年中国省级单元面板数据,在对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和出口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构建包含虚拟耕地资源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探讨虚拟耕地资源对于农业经济增长作用机理和“尾效”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出口波动幅度大,进口呈线性增长特征,其中,虚拟耕地资源出口品种由单一转向多元化,进口品种以大豆为主,占比高达90%以上;(2)农业经济增长对要素的投入更偏向于虚拟耕地资源进口;(3)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和出口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均表现为“增长红利”,但是虚拟耕地资源出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依赖程度较弱,人地矛盾激烈,而虚拟耕地资源进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依赖程度较高,人地矛盾缓和。  相似文献   

3.
王楚 《时代经贸》2011,(18):38-38
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却教育我们,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中国出口锐减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大范围、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极其明显地凸显出来,出口和投资都是靠不住的。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赖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消费这驾马车的拉动,扩大内需需要调整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导向,并相应地改革财税体制和国民收入分配体制,真正实现“让利于民”和“藏富于民”,让全体国民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  相似文献   

4.
白银诱惑     
巫彬 《商周刊》2011,(2):68-73
它曾是真正的世界货币,在推动东西方贸易400年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曾是中国财富的象征,不仅造就了明清两代中国繁荣的“出口经济”,更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古老轴心;它更是美丽与血腥的代名词。正是对于这种古老财富的无尽贪婪。曾使中国忍受了西方列强的“百年屈辱”。  相似文献   

5.
我国外贸发展规模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经济陷入低迷状态,我国还要履行入世承诺,在这种“内外双紧”的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质量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开放边际收益增幅为零时是一国最佳开放度;指出了我国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相关性弱化;说明了目前我国加快进口规模增长速度的重要性大于出口;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增加出口创汇规模不应是外贸发展的根本任务,出口规模扩大不应是越快越好等。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的20年里,对于出口导向增长假说的检验一直是有关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文献中的热点问题。大量旨在解释各国长期经济增长率之间差异的经验的横截面增长回归结果显示,反映经济开放度的出口占产出的比例的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稳健的正相关关系,出口导向增长假说似乎得到了证实,但在利用国别时间序列数据对出口导向增长假说的检验却没有获得一致的支持。1978年以后,中国推行开放政策,和众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出口的增加导致了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上升。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出口导向性增长假说在中国是否成立,这类代表性的文献有Kwan和Cotsomitis(1991)、Kwan和Kwok(1995)、Jordan Shan和Fiona Sun(1998)、沈程翔(1999)和王坤和张书云(2004)等。  相似文献   

7.
总供给曲线与经济增长路径变化──关于产量、物价与增长周期的一种假说史晋州70年代末期以来,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济增长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已经愈来愈成为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的必不可少的“启辉器”;二是在经济发...  相似文献   

8.
出口与生产率增长关系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微观视角关注出口与生产率的增长是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最新的一个研究领域。本文从出口与企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出口与产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理论的最新进展三个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其中,出口与企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对“出口中学习”和“自我选择”两个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出口与产业生产率的提高在动态产业模型、静态李嘉图模型和静态单要素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新新”贸易理论;该领域最新的进展主要围绕以下三个角度展开:出口还是FDI,非对称国家下的出口和生产率,空间集聚与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经济的特点:通货紧缩 与经济增长并存按 照经济学一般规律,经济增长往往 伴随通货膨胀,失业率降低;经济衰退伴随通货紧缩,失业率卜升,这就是所谓“菲力普斯曲线”。菲力普斯曲线第一次失灵是在70年代,出现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经济学家的解释是:通货膨胀预期,垄断价格和垄断上资,外部石油涨价。第二次失灵是90年代美国“新经济”,高增长和低通货膨胀并存,原因是全球化与新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促进;1994年以后的中国,则进入“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并存”的时期。 我国经济近期难以摆脱通货紧缩局面。1994年…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协整检验与VAR模型,对云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不大,出口增长不是GDP增长的Grange原因;而进口增长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促进了进、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中国经济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下出现的新一轮增长高峰已经过去,政府已经意识到依靠出口导向和以牺牲环境、大量消耗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l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心,牺牲一部分经济增长必是“转型”所付出的代价。我们认同只有经济结构调整到健康的轨道上中国经济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已经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工作的主基调。  相似文献   

12.
赵楠 《现代财经》2007,27(6):51-53
商品出口、对外投资是“走出去”的两种方式,也是利用外部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本文提出一个贡献率效率概念,利用此概念,得出结论:对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有效率。因此,中国今后应重点发展对外投资型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13.
一、“十五”期间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九五”期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内启动内需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客观上有所改变。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九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格局是:外贸规模继续扩大,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外贸结构逐步改善,加工贸易成为主体;出口结构趋向优化,竞争能力仍待提高;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根据以上走势,“十五”期间对外贸易面临着新的环境。(一)国际经济环境。从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来看,21世纪初期,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际反倾销调查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是影响中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因素之一。中国“入世”后,困扰多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依然存在。为了有效克服并最终解决中国“入市”的问题,我国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快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争取通过谈判以各国国内法的形式解决问题;加强出口行业竞争秩序的管理,尽快建立出口反倾销监督预警机制;积极进行市场经济地位抗辩。  相似文献   

15.
财经人语     
《经贸实践》2010,(5):4-5
龙永图:增长方式转变不是对过去否定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近日表示,转变增长方式并不意味着过去增长方式出现问题。以出口导向赢得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直到今天出口在中国经济的整个增长中还将继续发挥重大的作用,但完全依靠出口会将国家经济增长命脉交给别国掌握,使本国经济处于较脆弱地位。  相似文献   

16.
吴波 《经济师》2000,(1):24-26
一、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五”规划提出,下个世纪中国的发展突出主题是“一个中心,两个创新,两个结合”。一个中心即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中心;两个创新,一是以建立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全面的制度创新,二是技术创新,以形成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根本点;两个结合则是指将维护扩大内需与加快结构调整优化结合,把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更好地结合。这个突出主题的提出,是对“九五”提出的两个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03—2017年间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数据,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总额的包容性增长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从“五通”视角构建动态面板GMM模型对贸易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差距逐渐缩小,其增长具有包容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进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均存在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效应,呈现包容性增长态势;“五通”质量对贸易包容性增长存在重要影响,倡议发展成果惠及沿线各国,强力推动了各国贸易的包容性增长。研究成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普惠性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中国优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关系、提升贸易效率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金融组织增长方式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朝明 《财经研究》2002,28(5):49-53
为了保证我国金融组织成长的质量,必须实现其增长方式的转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实施下列战略措施:一是按照商业化原则确定国有银行的适度规模;二是金融机构的区域分布,从散点式的行政区域布局转变为按经济区域集中;三是金融组织结构从“供给导向”的快速数量扩张转变为以“需求导向”的集约化增长。  相似文献   

19.
John Wong 《经济学》2005,4(4):953-970
中国的崛起对东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中国在东北亚的近邻通过贸易和投资从中国的开放政策中获益,而且那些曾经与中国争夺国外直接投资(FDI)和出口市场的东盟国家也开始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得到好处。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已经对其东亚邻国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东盟+3”方案,特别是始于2002年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为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动力,从而为东亚经济增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了大规模、快速的经济增长,形成了社会领域长期稳定发展的“两大奇迹”。“两大奇迹”的形成原因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创造“两大奇迹”的政治保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两大奇迹”创造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两大奇迹”创造的制度保证;党领导下人民创造力的发挥是“两大奇迹”创造的动力保证。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来看,“两大奇迹”形成的理论逻辑是党领导下的国家能力与规模化市场创造的结合造就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在经济快速增长所奠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两大奇迹”历史经验是党领导下国家能力的培育,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同互补,发展规划与市场机制的结合,选择性产业政策、功能性产业政策与普惠性产业政策的协调。在第二个百年续写“两个奇迹”,并创造高质量发展奇迹需要从中长期发展视角判断未来发展的趋势,继续推动国家与市场的共同演进,重塑高质量发展的增长体系,充分释放内需潜力,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