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一个典型的农村——福建省漳州市后坂村为观察对象,以改革开放以来村庄变迁和工业化发展为观察视角,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市场结构变迁过程为分析路径,利用国家对该村25年的农村固定观察数据,分阶段地系统介绍了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村落发展变化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化社区的历程,真实地展现了改革开放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具体地分析了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农村变迁、农民增收的巨大贡献,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基本路径及其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的种种冲击。本文还对工业化迅速发展、城镇化迅速扩张过程中的农民财产权益维护、现有生产力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尊重宗教信仰等问题提出了种种担忧。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与社会公平的最佳结合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地问题上,中国与西方和其他东亚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最大不同,就是中国农村土地承载着农业生产与农民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在经济学意义上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从其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作为稀缺资源的土地,是中国农村人口的生活保障。尤其是实行大包干以后,国家事实上不再承担农业投入和农村公共品  相似文献   

3.
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民职业技能教育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浩 《经济师》2006,(11):227-227
加快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必须以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趋势为基本依据,从农民职业技能教育需求特征出发,消除农民职业技能需求的制约因素,构建我国农民职业技能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今后15年,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任务是:到2000年,全省农村产业化初具规模,农村经济按平均水平计算,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农民生活比较富裕,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主导产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成为粮食大省、畜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实现农  相似文献   

5.
集聚优势与乡镇企业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农业、农村和农民。根据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中国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迅猛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起、发展和壮大,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改善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加速农村经济增长、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尺度。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探讨河北省农村小城镇发展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能带动农业生产向商品化、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市场接轨,促进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化;有利于在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致富信息和门路。  相似文献   

7.
杜明 《经济问题》1995,(9):27-30
关于发展山西农村经济的几个问题杜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农民又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不仅战争年代,还是经济建设时期,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首要问题。农民是我国劳动的主力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极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农民劳动力素质提高的障碍。如何构建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并不断使之发展与完善,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林玲 《经济研究导刊》2012,(15):164-165
农业产业化既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很大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农业水平还是比较落后。其主要的差距表现在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的衔接度都还很低。为了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中国可以通过改善农产品流通,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促使中国农业走向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中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农村工业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正在朝着和谐社会中新型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农业一直以来是为城市工业服务的,农村以及农村工业发展状况使得农村工业化发展出现诸多与和谐社会要求不符的问题。针对这些不和谐因素,我们要认识到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走科技含量高、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孙爱琴 《时代经贸》2010,(10):17-18
一、稳定与发展农民土地承包权,为当前中国土地问题的核心 土地问题,自古至今,自中至外,都是关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农村、农民、城市居民生存、稳定,乃至国家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土地,本也”。因为土地自古至今,仍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资料——食衣的来源之地,即使在今天,不论是欧美早已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发达国家,还是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土地问题仍是各国和世界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产品期货市场与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的目标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发展现代农业。而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引导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农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消费贫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民的贫困是中国贫困问题的核心。从1978年至2007年中国农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变化来看,农村人口的总量、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出、第一产业的产值、以及接受小学以上教育的农民人口比例这四方面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中国的扶贫政策应该加强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值水平、在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的同时国家更多地分担其教育费用。  相似文献   

14.
一、稳定与发展农民土地承包权,为当前中国土地问题的核心 土地问题,自古至今,自中至外,都是关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农村、农民、城市居民生存、稳定,乃至国家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土地,本也".因为土地自古至今,仍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资料--食衣的来源之地,即使在今天,不论是欧美早已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发达国家,还是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土地问题仍是各国和世界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演  张勇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30):F0004-F00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民稳则国家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政局稳定和经济恢复改善了农民的收支水平和购买力,然而通过市场增收的途径逐渐受到限制,苏南农户的农副业收入仍占主导地位,农家经济并未产生结构性变化。国家期望通过土改提升农业水平支持工业发展与增强国力,但却面临着工业化目标与农村生产基础、对市场供求的控制与农民利益的矛盾。尽管国家严格限定农产品流动,但农民随机应变的市场行为仍有生存空间,市场机制在双方博弈中依然延续并影响着政策实施路径。工业化意图下的农村经济塑造,超出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简约化叙述,也体现了近代以来国家主导型发展中资源配置体制选择的特殊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1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因此,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离开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农业稳定增产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国40多年来农业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真正调动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就能够得到发展;什么时候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生产就发展滞缓,甚至农业生产力受到破坏。建国以后,由于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大量资金积累和原材料,在长期农工产品不等价交换过程中,农民贡献了大量利益。80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很大比例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基本问题。以和县为例,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困境,进而提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为农民增收和实现中国城镇化建设谋求出路。  相似文献   

19.
风险、不确定性与社会资本对促进农民工迁移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新会 《经济论坛》2008,(9):127-130
农村劳动力迁移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农村地区发展的层次、农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城乡社会制度的衔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20.
杨德庆 《生产力研究》2005,(7):33-34,6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别愈来愈大,这已成为目前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工业化程度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充分彰显出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突出矛盾。拓宽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村城镇化为核心,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者相互联结,相互协调发展,“三化联动”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