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过程当中含有大量隐性知识,它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过程。隐性知识理论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对知识进行重新审视:思考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等基本问题、探索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等现实问题,从而达到把职业教育进一步推向前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知识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隐性判据单一问题,提出知识多阶隐性特征,从知识是否可见的单一判据逐阶扩展到结果、过程、情景等多个维度,对隐性知识进行更加明确清晰的界定和划分。然后,基于知识多阶隐性特征,从二维视角研究隐性知识从完全隐性到完全显性演变过程,提出经验类隐性知识演变二维体系模型,进而详细论述演变模型中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的多阶内涵和特征。最后,通过企业实例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论对于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隐性知识表征、获取、共享等应用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铁以系统思考作为学习型组织构建的起点,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组织化和组织知识社会化的进程,实现管理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在南京地铁学习型组织建设进程中,组织管理者是学习型组织的带头人,他们带领员工对知识管理进行始终关注、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和持续总结。  相似文献   

4.
如何深层次挖掘组织内员工的隐性知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影  胡远华 《经济论坛》2006,(12):101-103
自从彼德·F·德鲁克首次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以来,人们纷纷把目光关注到知识管理上来。1998年引入中国,在国内掀起知识管理的热潮。而且不仅限于学术界,现已深入到企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而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外显的知识比较易于领会和掌握,有章可循。而内隐知识往往相对“私有化”,深藏于知识的载体——人的头脑中,反映在技能上,通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的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中叶。波兰尼于1958年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这个概念。他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能够说出的多得多”。据…  相似文献   

5.
组织中的隐性知识管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探讨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别,指出隐性知识管理的关键是使之转化为显性形式,并在决策中不断再使用隐性知识,提出了企业加强隐性知识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管理学视角,通过对隐性(默会)知识与显性(文本)知识概念的逻辑分析和比较,以及具体的知识案例分析,认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对知识的内涵而言不是相互对立的概念,隐性与显性的概念仅仅是说明了知识的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的差异,而无法用来表述知识的内涵差异,隐性与显性概念不足以把不同的知识分成两个不同的种类。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分类理论提供的不是不同内涵的知识分类理论,而是相同内涵的不同存在形式的知识聚类理论。  相似文献   

7.
王歆军 《经济师》2004,(10):97-97
文章结合知识创新的SECI模式 ,探讨教师专业知识的显性化、显性知识的隐性化的实现及其在教师专业知识自我更新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收益共享是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研发外包中服务商隐性知识价值难以验证,收益共享难以实现。对此,建立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努力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模型的求解分析表明,当服务商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努力成本存在替代关系时,模型将回归于一般的单任务模型;当存在互补关系时,客户对显性知识的激励同样能激励隐性知识共享,且激励效果随互补性的增加而越发有效。此时,客户最优的显性知识共享激励系数与成本相关系数、隐性知识共享努力成本系数正相关,而与显性知识创造共享努力成本系数、服务商风险规避度、方差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基于关系交易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以及对国内外现有供应链知识共享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建立了关系和信任导向下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其中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包括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结合256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问卷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上述概念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关系对隐性知识共享的正向影响较为显著,但其对显性知识共享的正向影响不够显著;信任对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的正向影响均较为显著;此外,显性、隐性知识共享对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成果客观刻画了关系与信任导向下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及作用机理,将为我国企业进行供应链知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0.
知识与信息:学习成本与交易成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文献梳理和分析的结果显示:随着对知识和信息认识的深入,交易成本理论不足以解释知识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问题;不管是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都不等同于信息;知识的获取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既需要耗费时间,也需要消耗资源,从而构成学习成本。交易成本理论以信息不对称假设替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知识与信息均匀分布假设,并引发了所谓的"信息范式";而在知识不对称且信息不对称假设下所探讨的学习成本概念,则意味着对隐性知识显性化、SECI模型、企业核心能力、战略联盟、产业集群以及国际间技术转移组织形式等问题的研究,将拥有一个逻辑一致的经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技术经济》2015,(9):104-109
基于供应链合作创新的视角,考虑知识的显性和隐性属性,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设计了供应链企业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交易的多任务激励契约机制。研究表明:如果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成本函数相互独立,那么激励相容条件下两类知识交易的最优业绩报酬也是相互独立的,且最优激励因子是各类交易下知识买方边际收益的增函数、知识卖方绝对风险规避系数、各类知识转移边际成本变化率和业绩方差的减函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效率风险的概念;如果两类知识的转移成本函数相互依存,那么在激励相容条件下隐性知识交易的最优激励契约是"门槛型激励契约",并定量地给出了知识卖方的"门槛激励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分析,说明隐性知识开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分析隐性知识的吸收来源和转化,从而运用数据库方法提出教师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对知识进行分类利用、标准规范,使教师之间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得以充分转化利用,教学既方便又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知识管理成为图书馆管理中的热门话题,但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过程中,往往更强调显性知识管理。却忽略了隐性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的作用。运用SECI知识转化模型探讨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阐明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重要性,并指出管理中的内容和机制。  相似文献   

14.
郭怡萍 《经济视角》2011,(12):110-112
本文通过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分析,说明隐性知识开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分析隐性知识的吸收来源和转化,从而运用数据库方法提出教师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对知识进行分类利用、标准规范,使教师之间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得以充分转化利用,教学既方便又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知识创新是一种动态的、连续性的双循环过程。在知识创新过程中,个人或组织将自身积累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同应用于知识创新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包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新知识成为个人或组织新的知识积累,并将共同参与下一次知识创新活动,形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双循环的知识创新模式。在知识创新双循环的同时,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又呈现层级结构。一般情况下,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成正比,知识积累越多,所处的知识创新层级越高,知识创新能力就越强。依据Nonaka的知识创新螺旋上升理论及知识创新双循环、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的层级结构,设定了知识创新的空间构成维度,构建了知识创新双循环层级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供应链协同、知识共享、企业创新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基础上,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角度分析了供应链协同以及协同产生的关系风险对企业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的影响,提出了相关概念模型以及协同风险、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发挥中介效应的关系假设。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供应链协同、知识共享、企业创新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基础上,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角度分析了供应链协同以及协同产生的关系风险对企业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的影响,提出了相关概念模型以及协同风险、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发挥中介效应的关系假设。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对于企业中的个人还是对于整个企业来讲,知识的构成都有两个方面: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中的知识整合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否成功整合企业拥有的知识资源决定了技术创新效率。通过对技术创新中的知识整合机理分析,认为显性知识最有效的整合方式是将其转化为企业制度、规则中的指令,隐性知识整合有两种方式,一是创新团队成员间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二是拥有不同隐性知识的员工直接协作。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指令化模型、基于共有知识的协作机制模型和基于情景的隐性知识共享模型。  相似文献   

20.
软件项目开发过程本质上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是一种知识的生产过程。因此,从隐性知识视角进行软件项目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软件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综述,对软件开发知识转化过程以及其中的隐性知识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