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卫东 《时代经贸》2011,(22):185-186
改革了50多年的农信社仍不能解决农民的借贷问题,究竟是什么在左右着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制度与发展?本文从农民合作能力、政府干预与农信社制度改革路径和农民农贷行为、农贷商业化改革的视角分析,发现中国当前的农信社改革存在国家政策性救助与商业化盈利的冲突和所有权地方化与中央政府救助的冲突,而这两大冲突能否有效协调是决定农信社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农民收入没有显著提高、农户借贷行为没有改变的期间,中央不得不花费巨资来维持这一脆弱的农村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2.
目前制度变迁研究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诺斯以意识为核心的非正式规则演化路线,二是林毅夫的国家规则构建路线,两条主线都忽略了意识演化与规则构建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章以农信社制度变迁为例,认为集体主义精神的农户抛弃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合作金融是一个集体主义悖论,而从农信社这一制度安排的变迁历史,及其所处的制度结构——农村经济体制的变迁历史中演化而来的社员集体主义恐惧意识,给该悖论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文章对集体主义恐惧意识进行深层分析后,提出国家规则构建与社员意识演化的互动周期假说。最后强调转轨国家在规则构建时,应充分重视社员意识的导向作用,并且提出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3.
超越"强制性-诱致性变迁"二分法,构建动态制度变迁模型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和难题。本文初步构建了一个以个体和权威为主体,包含制度变迁成本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并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历程中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权威决策是正式规则的主要来源,个体共同认知则是非正式约束的主要来源,二者共同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变迁成本是重要的激励约束因素,制度变迁的速度则取决于制度变迁成本与个体认知、权威决策三者的一致性程度,一个高效、有序的制度变迁过程应尽量避免三者的背离和冲突。因此,政府主导进行的农地制度改革应特别关注农民认知,尊重农民意愿;对具有高变迁成本的制度变迁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适时建立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并在改革的速度与质量之间做好权衡,以减少改革阻力,提高改革效率。  相似文献   

4.
刘达  温涛 《经济纵横》2022,(10):103-109
农村信用社发展事关中国特色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发展历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新时期实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农信社面临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持续下降、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政策性支农目标与商业化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难以化解、金融服务创新速度不适应农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等关键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促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应优化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引导农信社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和重点区域予以支持;坚持农信社服务“三农”的目标定位,稳步推进商业化改革,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农信社风险管理机制,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着力化解市场变化导致的信贷风险增量;加大农信社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5.
张业民 《经济师》2011,(5):195-196
产权制度的主要功能是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但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未能体现主要功能。自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采用的股份合作制产权模式,虽然它比单纯的合作制有了进步与改善,但从7年多的运行情况看,这种产权模式仍然没有解决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的问题。特别是资格股的制度安排,容易导致股金不稳定,资本基础不牢靠,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农信社建立现代银行企业制度,先须改革其现在的产权制度,还权于股东(社员),让资本真正拥有话语权、决定权。只有实行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制度,才是农信社最现实、最科学的选择。最后,文章提出了农信社实行股份制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高明华 《经济与管理》2006,20(11):65-68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在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通过对价弥补制度安排对参与方造成的损失并获取良好的整合效果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对价问题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问题,研究并掌握对价相关理论与实务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股权分置改革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制度变迁过程的研究 制度变迁过程一直是我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杨瑞龙等在其中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假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制度变迁的模型--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杨认为,改革初期,我国的制度变迁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中央政府是主要的制度供给者,此时的制度变迁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地方政府在改革中的作用日渐扩大,此时属"中间扩散新制度变迁方式";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主体的确立,我国的制度变迁方式将逐渐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这就是中国制度变迁的三阶段假说.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证券市场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变迁分为引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即国家或政府主导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本文使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进行了考察,并对其现状、影响进行综合评述,最后结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证券市场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后股权分置改革背景下的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实践,系统地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制度缺陷和制度变迁需求进行了揭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制度变迁方式、制度环境变迁和制度安排变迁在内的较为系统的制度变迁方案。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在后股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应积极推进以建立做空机制、大宗交易制度和混合驱动交易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安排变迁。  相似文献   

10.
林国妙 《经济师》2003,(12):287-287
实践证明 ,要充分调动农村信用社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必须合理运用激励机制 ,通过制度设计 ,达到农信社整体经营目标与员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统一 ,以此激活农信社的经营活力 ,促进农信社业务的发展。那么 ,如何建立公正、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关键。笔者先对现行农村信用社分配制度改革的制约因素作简要分析 ,然后对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淡些粗浅的看法。一、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实践的探索尽管农村信用社在分配制度中碰到的障碍很多 ,但绩效计酬分配的效果却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它是农信社人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我国金融机构退出规制改革是以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导,同时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过程。从正式制度的角度看,现阶段我国的正式制度就存在着不均衡的状况。此外,非正式制度的缓慢演进也影响和制约了改革过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国建国以来改革前后,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中的国家作用进行了探析。指出中国的制度变迁是一种国家政治力量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改革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最终陷入了停滞,由此也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体制改革,而其体制改革作为制度变迁的一种形式仍然属于国家政治力量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并且使体制改革呈现出渐进性和在一定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滞后性的两个特征。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家在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将逐步转变,最终建立起具有内在制度创新机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度变迁转变为自发性制度变迁模式,促使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利益分析方法与制度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构造利益冲突的制度分析框架 ,对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启动及其改革过程中凸现的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利益冲突的制度根源、解决利益冲突的制度创新途径做了详细论述。认为利益冲突引发的制度创新要使社会各方博弈达到均衡 ,完善配套的改革措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是中国国企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国企高管薪酬制度的变迁具有强制性和渐进性的特征,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是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利益各方博弈的结果。国企高管薪酬制度仍需改革,其改革的路径选择是:要坚持走以国家为主导的渐进性道路;要重视非正式制度建设,注意路径依赖的问题;效率与公平要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5.
周化举 《生产力研究》2005,(7):107-110,F0003
本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了中国电信产业的制度变迁的必然性。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变化探讨电信制度变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技术变革、市场需求、相对价格变化以及其它制度的变化导致了制度需求的变化,而制度环境变迁、社科知识的进步以及对其它制度的吸收借鉴引起了制度供给的变化。在审视已有的制度变迁的现状的同时,本文提出营造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产权制度改革以及产业管制重建是今后中国电信业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探讨大多基于已有的规范认识之上,局限性很大。文章试图通过重新审视建国以来有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历程,找出变迁的内在逻辑,得出农地改革要符合农民的认知和意愿,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统一是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农地制度改革必须以农民的发展权为基础,有效的产权配置是农地改革成功的关键,只有在这样的理论指引下,抛弃各种已有模式的局限,中国农地制度改革才有希望。这不仅关系到历史经验的厘清,更是当下农地制度改革能否继续深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孙希芳  王晨晨 《财经研究》2022,48(4):154-168
2010年以来,我国农信社改革进入了全面股份制改革阶段,作为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文章利用历年收集的全国金融机构的金融许可证信息来识别全国范围内农信社改制进程,采用1 549个县(市、旗)在2011-2018年期间的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了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机制为农信社股份制改革能够抑制资金供给不足的县域的资金外流,促进县域资本积累和提升县域投资效率。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信社股份制改革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而在东部地区则表现为“脱农离小”和加速县域资金外流。文章的研究拓展了对农信社改革绩效的研究,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信社改制工作和今后的政策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同时对新阶段县域经济的平衡充分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针对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应进一步改革农信社的股权结构、强化农信社的退出机制、有效协调对农信社的监管等,以促进农信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土地产权制度视角,运用制度变迁理论纵向追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历程,通过剖析深圳"小产权房"案例,分析当前中国土地产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英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实践提出改革思路.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先后经历了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过程;在历次重大制度变迁后,当前中国建立了几乎独一无二的城乡二元化土地产权制度,但仍存在土地产权主体模糊和城乡土地产权不对等的问题,进而使得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滞后于当前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小产权房"乱象成风.基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对深圳案例及英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归纳,笔者认为,进一步明晰产权是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因此,今后的改革应坚持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改革路径,当前土地产权制度需要的是"改革"而非"革命".  相似文献   

20.
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内容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化改革以来 ,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 ;二是城市经济制度的变迁 ;三是宏观经济制度的变迁。探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 ,有助于我们总结中国经济改革 2 0余年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 ,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供制度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