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土地制度是指在一定经济性会条件下的土地关系总和。主要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以及国家的宏观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的一个主要社会经济问题。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制度也在不同的时期存在了很大差异,本文就当前土地制度改革作一探讨。 一、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我国土地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历经改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普遍推行,实现了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农民第一次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从而使农民和土地这一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这一土地改革使几乎所有中国农民家庭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农村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不仅给中国的农业,也给中国经济的其它部门带来了良好的结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农村的繁荣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全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已面临着诸多新情况,从土地的产权、管理、使用到流动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地“隐性市场化”:问题、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出现了集体所有制的农地隐性进入城市土地市场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利益机制的驱动 ,农民不愿种地和土地管理滞后。其危害表现为 :破坏市地公平机制、土地收益分配不公、税费流失、破坏城市规划、耕地保护受到侵蚀、滋生腐败等等。针对造成农地“隐性市场化”的成因 ,应该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革、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构筑数字化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和改革土地监察管理体制几个方面解决农地“隐性市场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土地流转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产物。目前,中国农村的土地流转面临制度和农民自身两大根本制约因素。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应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同时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前,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是热点议题,原因是,这时的史学学术发展处于“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主导地位”这样一个特殊阶段,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史分期和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与方向。改革开放后,中国要建立市场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学术氛围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看土地制度的视野更加广阔,注重以科学研究关照现实发展。因而,从历史比较、国际比较等视角总结经验,探索土地制度变迁规律和土地制度科学构建的研究内容逐渐增多。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所有制、土地财政以及城乡土地二元结构等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多方各有主张、各执一词,此时,加强对土地制度史的研究显得十分迫切。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如何“以史为鉴”和“经世致用”?刘正山博士的《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史》恰好为我们探讨如何改革完善现有的土地制度,检视自身理解和判断的合理性、科学性提供了再认识、再思考的“养料”和机会。  相似文献   

5.
土地问题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农村问题的重点和核心所在。建国以来,土地制度变革对我国经济、政治体制影响深远;特别是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更是开启了我国改革先河。展望农村未来土地制度的发展,走农村专业合作化之路应是中国农村未来土地制度变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农村30年改革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微观经营主体,培养了市场机制,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为建立新型自耕制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初步制度保证。中国工业化社会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农耕文明的烙印,展望中国三农工作的未来,需要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土地适度有序流转,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建设起以新型自耕农为代表的农村中等收入者占主导地位的和谐新农村。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土地分散化小规模经营、农业转移人口与土地配置失衡、耕地流转尚处于起步阶段等现实问题依然是中国“三农”问题需要破解的难题。在中国农村土地利用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及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下,笔者提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的现实需求。现阶段,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已经极大束缚了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合理流动,为此,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于充分释放制度红利、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极大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业效益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贾晓凤 《经济师》2009,(7):20-22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农村在上一轮改革的基础上正被卷入新一轮的改革大潮,新的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被生产关系所束缚的农村中的生产力。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土地是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所以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切入点依然是土地,而土地使用权流转是这轮改革的突破口.土地流转能否规范有序地进行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今后的发展,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农村“并税式”的税费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多地方出现了反弹现象,似乎跌进了“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温家宝总理表示“共产党人一定要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制度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涉农税制、乡镇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土地制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严格的经济学分析,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农产品市场、农村金融、农村劳动力流动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市场化建设严重滞后,成为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制度性障碍。因此,我国农村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继续深化农村要素市场的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应切实转变观念,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明晰土地的产权关系,大力推进农村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作为“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的内容之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被置于重要位置。《“十二五”规划建议》除继续强调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外,特别指出“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法制化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并防止农地非农化而形成的“保护性阻隔”强化了农村户籍制度对城乡要素流动的限制,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障碍。当前,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仍面临着农地非农化风险、转移就业农民生计风险以及农村户籍改革与农村集体产权封闭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自主退出”和“职业化准入”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破除农村集体产权的封闭性,并有效化解上述风险。进一步完善以“自主退出”和“职业化准入”为特征的农村户籍制度改革,要求构筑农村不动产交易的产权基础,建立农村产权的市场交易机制和国家对农村土地发展权的回购制度,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市场畸形发育、社会冲突与现行的土地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现行土地制度对冲破公社大锅饭作出了杰出贡献,但它本质上只是一项临时性的制度安排.将临时性制度长期化是对本国的历史教训、人类的文明制度成果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忽视,这必然导致制度性排斥农村人口的外生型城市化的畸形发展,对劳动工资、汇率调整以及中国的比较优势会产生负面影响,并阻碍资本市场发育的深化,加剧城乡间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不利于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与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因此,第二次土地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来源发生显著变化,农村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强,农村人口增长出现“三低”,农村老龄化程度严重,农村处于快速社会分化阶段,国家与农民间“汲取型”关系被打破,国家对农民实现了由“取”向“予”的转折。但中国三农领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过大差距,农村社会安全网建设滞后,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城乡分隔管理制度改革严重滞后。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是:完善社会流动机制,消除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建立社会安全网;保护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健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有效机制;解决好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优化农村社会组织机构,扶持农民组织的发育;更新新农村治理理念,转换社会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农村物流金融模式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农村物流日益得到党和国家及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怎样加快我国农村物流建设,解决农村物流建设的金融支持“瓶颈”,发展农村物流金融,这已成为推进我国农村物流建设的关键。如何有效地融合农村物流、资金流、土地流和信息流,以适应农村物流的“即时性、时效性”,如何设计和选择农村物流金融“地融仓”运作模式,以实现“快捷、方便、灵活”的农产品物流,不仅能优化农村物流供应链管理,降低农村物流运营成本,提高物流综合服务质量,而且能对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和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农村金融市场资源要素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产生重要且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使农村的发展卓有成效。可是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城乡差距愈来愈大,农村发展面临愈来愈多的障碍。权能丧失的土地制度、薄弱的公共财政和社会投资、农民较低的科学文化和技术素质,以及严重的人才和资源外流造成的农村很低的社会技术容量。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就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增加农村投资、加强农民教育和基层社会建设来提高农村的社会技术容量。  相似文献   

17.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提升农村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当前,农村土改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以权属管理和用途管制为核心的现代土地管理制度。具体而言,要加快确权颁证工作,稳步推进土地改革,加强土地流转市场制度建设,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有效途径,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发展农地金融,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8.
土地市场体系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积极进展,承包地确权基本完成并开始“三权分置”,征地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城乡土地制度并轨,城市土地市场效率提升,“三规合一”稳步推进。但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相比,我国土地市场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诸如市场机制不完备、土地税制扭曲、资源环境不可持续等。“十四五”时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应继续推进三权分置与农地整理,集体土地渐进式进入住宅用地市场,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与土地税收体系,促进土地市场健康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制度属于一国最基本的不动产制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始于农村的土地制度相关改革(农村土地上的"双层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农业基础层面的活力与动力,而且构成了其他诸多领域改革的前提和保障,引领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随之而起的城镇化快速发展与"经济起飞"过程,对于从农村到城市的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性问题。时至今日,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机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这一制度安排的成功与否,关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稳定,其意义不言而喻。当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带来了极大的绩效,但始终存在缺陷。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不仅涉及土地的绩效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也牵涉到制度变迁的路径问题,需谨慎入手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