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广州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现状及发展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同北京、上海等地的横向比较,以及广州市第三产业自身增长的纵向比较,文章总结出广州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表现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广州城市发展的目标和需要.从金融服务、商贸生产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服务等四个方面对其发展定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重庆经济》1994,(5):58-58,22
(一)上海以大城市为代表的、以面向21世纪为议程的发展战咯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如上海的友好城市之一——日本的大坂市便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规划蓝图,提出了建设“交流和剖造时代之先导的大坂”及“新的富足时代之先导的大坂一的基本框架,并规划了宽裕融浩的生活空间,自由和创造的文化经济圈,多极分散型国土形成的先导都市和地球社会的高层次交流点四种蓝图。中国的广州、青岛等城市也相继提出了面向21世纪,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经济国际化是建设国际性城市的重要前提,是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的主旋律。开发浦东的实质在于孕育和再建新上海,使上海能以国际性城市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舞台上。因此上海的经济国际化,既是上海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功能的表现,也是上海冲出国门,与世界经济联系,在国际经济社会中承担责任、义务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如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发展的厚望.又赋予了我们重要的历史使命。上海将紧紧围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是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童永歙 《上海改革》1995,(12):32-34
科学合理地制定静安南京路地区功能开发的战略目标。现代城市功能是一纷繁复杂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功能.我们在研究静安南京路地区的功能定位时,应当充分考虑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目标及城市目标及城市总体功能布局对这一地区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上海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近前来看.上海通过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以扩大内需为主线的政策措施,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从中长期来看,上海仍然更加需要加快落实“四个着力”,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这个角度出发.很有必要对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命题进行一下梳理。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时期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极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将逐步凸现上海城市新的功能特征、充分明确上海发展的长期方向、初步形成内外互动循环的经济结构,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框架体系。因此,以什么主线来统领上海“十一五”时期的各方面发展,既是重中之重,但又应慎之又慎。综合考虑各方面环境、条件和要求,上海在“十一五”时期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发展主线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上海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但是放眼全球,与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和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相比.差距仍很明显。文章开头阐述现代物流(Logistics)的概念,然后在回顾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此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上海改革》1993,(4):4-6
根据党的十四大和市六次党代会的精神,市十届一次人代会明确提出几十年代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上海的战略目标,设想用二十年左右时间,分三步加以实施,到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浦东基本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从上海实际出发,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创新上海特大型城市的改革、开放扣发展思路,实现振兴上海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上海在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过程中,探索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功能建设,不仅能够展现上海现代商务的新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发展功能和产业属性,而且能在教育服务贸易方面提升上海新世纪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上海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千米,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1.627,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80平方千米。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过去曾被称为“上海后花园”的苏州,今天已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中外游客赞美今日的苏州为新版的“姑苏繁华图”。  相似文献   

12.
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反映时代发展特征与城市特点,一方面要与上海所要建设的国际大都市的功能相匹配,体现大都市的产业特色;另一方面要以信息化与全球化共同营造的网络时代社会为基础,充分反映数字融合基础上产业融合的新特点。由于沿袭传统产业分类难以构建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所以本文探讨了新的产业分类法,提出以内容产业、位置产业和物质产业为内容的新型产业体系。在此分析框架创新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内容产业、位置产业和物质产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发展的重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上海必须重新构建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这已成为上下普遍一致的共识,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地方政府和金融界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是一个主观意志与客观条件相统一的、极其庞大复杂的工程.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但要具备国际货币交易的功能,还必须在金融体系发达的基础上具备全面展开国际间资本的借贷、外汇买卖、国际商品的流通及债券的发行等功能,并与其它国际金融市场接轨。  相似文献   

14.
徐中振 《上海改革》2004,(12):39-41
社区建设是上海体现全面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主题和主要领域,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是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社区建设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完善政府、市场、社会三大结构的系统功能指导思想,使社区建设切实成为上海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领域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上海是靠贸易起家的,早在二十世纪初叶,上海就已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但是,在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里,在国内外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上海走的基本上是一条“闭关锁城,弃商从工”的发展道路,上海的经济贸易中心城市功能逐步削弱,变为狭小的区域流通,地区市场和一功能的工业基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在潮使上海面临着国内外所未有的挑战,上海必须调理产业结构,必须寻找经济发的新的成长点,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这一新的成长点,就是要贸易兴市,建立和发展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再造上海经济贸易中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上海都市旅游的创意升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达 《上海经济》2009,(10):60-62
经过30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2008年其增加值达958.5亿元,占全市GDP的7%。按规划,2010年将达到9.0%。从20世纪80年代末“大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到90年代“都市旅游”的发展定位,再到21世纪初的“都市旅游深化”,政府部门对上海旅游产业不断认识、调整、深化和拓展。在“都市旅游”的定位决策出台及其实践整整十年后,新的目标、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旅游供给观促使上海旅游业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乡镇企业的区域化建设,即以工业小区为标志,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区域化的建设.以改变原来分散、重复、凌乱的布局,形成新的群体优势,这是上海郊区乡镇工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自身发展,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配套的城郊型新农村的一个历史性的跨跃。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双向演进的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实践.集中彰显了上海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昭示着上海农村改革及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和趋势。该文试图通过经验总结,探讨上海郊区现代化和村域经济转型的现状、特点及未来趋势,进而对上海郊区乡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村域城市化和社区公共服务均衡化的区域特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上海的国际竞争力有多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基础设施的改善,国际化程度的增强和相对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使得国际直接投资愿意进一步选择上海。2000年上海成功地吸收合同外资45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0亿美元,相当于同期越南吸收实际外资的3倍和俄罗斯实际吸收外资的62.5%。引人注目的是,在跨国公司中国总部或地区总部不断移入上海这一势头的带动下,外商在沪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已由工业,金融,商业,贸易,房地产等领域进而渗透到运输,文娱,公用事业,教育,卫生,科技和农业等几十个较新的领域,一批国家试点性质的中外合资商业企业,外贸公司,合作办学机构乃至医院-上海东方兰氏医院有限公司的运作,都已在上海进入相对健康和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上海加快发展知识服务业的若干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以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从服务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入手,分析了国际大都市中知识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指出知识服务业在上海的发展现状、不足和有利因素。还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对策,强调必须从多方面加快上海知识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