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权力循环理论出发,以2005—2006年沪深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证检验CEO权力对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CEO兼任董事长在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绩效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即CEO兼任董事长时,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绩效的正相关关系更强;CEO持股比例在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绩效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即CEO持股比例较低时,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绩效的负相关关系更强。  相似文献   

2.
以2004~2006年在深沪交易所上市的民营公司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应用随机效应回归技术,从长期负债占负债总额比例和长期银行借款占负债总额比例的角度,就董事会特征对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长期债务与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领导结构、异地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出勤率正相关,与董事会会议次数、审计委员会设立负相关,而董事会规模、董事长持股比例与债务期限结构选择不相关,这说明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内部控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隧道行为",使公司减少对短期债务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董事会治理的效率将通过公司业绩反映出来。以2005年—2007年CCER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适当扩大董事会规模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即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第二,董事长持股比例、前三名董事薪酬之和与企业绩效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董事会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4.
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公司高管人员往往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高额报酬,给股东造成"剩余损失"。对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而言,上市公司同样面临着高管报酬激励的代理冲突问题。董事会是公司重要的内部控制机制,其存在可以影响上市公司的高管报酬。然而,目前国内很少有对高管报酬与董事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成果。为此,以2004年—2006年在深沪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为样本,分析董事会结构对上市公司高管报酬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50家样本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程序较高,董事会的独立性较差,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了发挥独立董事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不断地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应结合我国公司实际情况,定义和理解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其次通过在董事会设立提名,报酬和审计等委员会来最大程度地发挥专业管理的优势,以确保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管理层监控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避了国有股定价问题、董事激励中的政治因素、行政部门的经营干预、国有股股权变动的审批问题等一系列非市场因素,以2002~2005年的民营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消除了非观测效应的影响,寻求中国证券市场的董事会治理机制运行规律和效果。通过研究发现,董事会独立性程度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报酬最高的三名董事的报酬增加与较高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资产收益率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体现了董事激励的重要治理效应;年度内董事会会议次数与每股收益和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型关系;年度内董事会会议次数与每股净资产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2012年在深沪两市上市的我国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高管激励等内部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绩效越差;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家族上市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管理者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绩效越好;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对公司绩效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托宾Q和市净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债务融资率为解释变量,对债务融资能够增加公司市场价值的假说在民营上市公司中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具有一定的公司治理效应,且与公司市场价值正相关,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需要一定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现金流权、超额控制与公司经营绩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2~2006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1214个观察值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超额控制程度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超额控制现象较为严重;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具有正的激励效应,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终极控制股东的超额控制具有负的堑壕效应,与公司经营绩效负向关。  相似文献   

10.
以2011-2013年沪深两市非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实证分析董事会各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董事会效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董事会效率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即董事会效率能够显著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该研究给董事会特征及董事会效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对上市公司继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将2005年66家最终控制人为自然人的沪市民营上市公司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以EPS作为衡量经营绩效的指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和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CR来衡量股权集中度,分析了沪市民营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呈立方关系,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万科股权之争发端于管理层与大股东之间就上市公司支配权和控制权的冲突,其引发了社会与学界对中国公司治理问题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董事、监事的选任,中小股东投票率的制度分析以及美国董事会、德国监事会制度中对应制度的核心要素进行比对,指出目前这套平行双会制使监督流于形式,大股东垄断董事会、监事会,掌控上市公司,掠夺中小投资者,这正是中国公司治理制度的"痛点"所在。  相似文献   

13.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内部核心机制之一,在公司中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和监督机构。从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的角度研究了董事会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关系。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指出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董事会并不是越大越好,公司应该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建立适合公司发展的董事会。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公司治理对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取2005年—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数据对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人员薪酬激励等四个治理机制与银行内部控制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银行内部控制的推行具有显著正面影响,但其他大股东的监督效应对银行内部控制没有显著影响。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规模与银行内部控制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但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难以得到保证。高管人员薪酬激励不能对内部控制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安徽省部分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影响高管报酬的股权结构因素进行考察,探求股权结构因素对高管报酬的解释程度。研究结果发现高管报酬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有股比例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高管报酬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法人股比例与高管报酬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的性质也严重影响高管报酬。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规模主要集中在7人制、9人制、11人制上,通常会随着公司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统计分析表明,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无确定性关系.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比例并不高,统计研究结果证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的分离有利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成员持股数量低、年度报酬低,通过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我国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数量、年度报酬与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目前董事更多地是一种名誉性的职务,服务全体股东的意识不强.  相似文献   

17.
股权结构、控制权的分配与公司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中的所有权条件下,控制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有损于公司价值,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匹配则有助于公司价值实现最大化。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与公司价值呈显著性U性关系;控制股东的股权性质与公司价值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非控制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与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大股东拥有的控制权与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1~2004年的上市公司数据,采用修正的Dechow和Dichev(2002)模型对大股东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呈倒U型关系,即大股东持股分散和集中都会降低公司的盈余质量。此外,在大股东兼任董事会成员的比例较高、大股东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以及大股东股权为非国有的公司,盈余质量较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股权性质进行分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大股东为国有股的公司而言,研究结论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19.
在对最终控制人分类的基础上,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结果支持股权结构内生性假设。在考虑到内生性以后,研究发现国有控股公司的股权结构集中度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国有控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处于控股地位的最终控制人对公司绩效的“掠夺之手’’超过了“帮助之手”;而民营控股公司的股权结构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U型曲线关系,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平均意义上处于U型曲线的左边,即总体“侵占效应”大于“监督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80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第一大股东持股对高管变更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公司绩效较好的情况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变更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相关关系,在第一大股东持股较分散的区间,第一大股东持股对更换高管人员具有消极作用,在第一大股东持股集中的区间,第一大股东持股则具有积极的监督约束管理者功能;在不同的第一大股东持股区间,均不能验证第一大股东持股对经营不善公司管理层更换的积极作用.研究结果同时验证了股权制衡的监督制衡作用,其他大股东的持股与更换管理层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股权的国有性质与高管变更未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还表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与高管变更负相关,独立董事制度对高管变更的影响不能发挥其正面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