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乡土文学深刻展示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着力表现了广大农民的悲剧命运。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剖析了农民的病态灵魂。此外, “五四”乡土作家还真实地描写了存在于下层劳动人民身上的美好情感,从而使乡土文学给人带来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2.
乡土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线。赵树理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的生存形态来书写农民生活,拓展了乡土文学的大众化和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农民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真实内心欲求、困境与向往。文章通过分析赵树理的创作风格和思想特征,解读赵树理亲农的情感核心特质。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化是中国深厚文化的根基,是它特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想象力、乡土情怀与审美理想孕育了几千来的中华文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的巨变给当前乡土作家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现实中的故乡对于贾平凹已显得很陌生,因为对他来讲,故乡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论文从《秦腔》的叙事模式出发,通过对它的文本分析来说明作者写《秦腔》的目的,及他如何看待自己以往和今后的乡土小说写作,并进而通过当前作家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来预测乡土文学的未来与前景。对传统乡村、经典农民的眷恋、回顾,可能仍会对作家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而这也是他们巨大的创作原动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五四”前后作家小说中的病态形象是值得分析研究的。本文通过对这一类小说的四位代表性作家鲁迅、郁达夫、庐隐和丁玲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分析,指出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创了五四小说的流行叙述模式,并从“‘人自食’的迷失者和超越者”这一角度,分析了鲁迅小说在同时代作家中所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日渐宏大的文学气度,自觉的选择意识,以及追求艺术独创性的探索精神,构成了河南作家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表现在题材和主题的选择上,集中表现为这样三个特点:一是以关注乡村、关注农民为主题,二是由守望乡土到塑造人物,三是味儿冲、情浓的乡土语言.  相似文献   

6.
后“五四”学概指“五四”新化运动和“五四”学革命在1927年落幕以后,非左翼的部分作家秉承“五四”精神和作风进行学创作与学活动。本即在这一概念下对30年代民主主义学、自由主义学进行重新梳理与定位,具体阐发后“五四”学的基本形态、观念构成与创作概况。  相似文献   

7.
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农民落后性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尽管作家不想把这种落后夸大,并在小说结尾展示了农民走向真正觉悟的前景。但小说对农民的“变天”思想、私有观念、伦理观念等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的“劣根性”的真实表现,使得小说获得了较高的认识价值;而对这些“劣根性”进行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等却被作家有意无意地简单化了,这又使这篇小说带上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从而冲淡了其文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学启蒙运动者多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来确立自身的启蒙价值立场,从启蒙的视角把“民间”作为文学的精神资源来推动新文学发展的进程。刘半农在“五四”白话新诗创作上的大胆拓荒,寻找到了民族诗歌发展的本源,开拓了“五四”白话诗歌的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作为现代著名文学作家,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他秉持着“为农民写作”的文学立场。究其原因,与赵树理的家庭出身和社会经历、传统文学观念和创作前预设的特定读者群等因素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他的文学创作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圆满的故事结局,使用接地气的语言形态。尽管由于“为农民写作”的文学立场,使他的创作存在着局限和不足,但这并不影响赵树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废名与其他“乡土小说”作家风格的差异。写实派乡土小说作家力求反映现实的准确与深刻,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愚昧落后的文化;而废名的创作则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构筑美丽与真实的“梦”,寻求的是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感知,对新文学界现状的认识及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成仿吾经历了从科学兴国到文学救国,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进而投身革命教育工作由文学家转向为革命家的历程。其文学观念由“自我”转向“社会”,由“启蒙”转向“革命”,表现出文学“为人生”与“为艺术”,文学“为革命”,文学“为民族解放事业”的转向。成仿吾文学观念在不同阶段的转向具有内在一致性,对严峻的革命现实的忧患意识与关怀意识统一于转向的各个时期。其转向在深层次上体现的是五四知识分子面对现实苦难的本能选择,反映的是一代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学基本路向的认识与思考。以成仿吾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命运相结合,以社会需求为首要,赋予文学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中国文坛中,贾平凹被认为是最坦诚、最具探索精神的乡土作家,他以农民身份、民间立场为出发点揭示了乡村生活的变化和乡村文化的嬗变,作品中展现出浓重的乡土情结。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与秦文化的熏陶、乡下人意识、边缘人身份等密切相关,表现为对商州自然风光的赞美、对乡村世俗心理的批判、对乡土文化的反思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推动了近现代文学的变革,文学的市场化为女性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沪、江、浙、闽、粤丰厚的地域商业文化孕育了五四女性作家群,五四女性作家们在其作品中开始深入表现人的觉醒、人的自由需求,探索爱情与灵魂的奥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她们的创作背景、文学文本无不受到商业文化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在商业文化影响下开始了世纪初的觉醒。  相似文献   

14.
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表现主题,百年来的乡土文学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农民生存状况、思想改造、生存方式、社会地位和身份转型的历史,乡土文学视阈下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可以从新角度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农民工及市民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文学以乡土之外的观念对农村和农民进行文学想象和叙述,它造成了真实农村图景的遮蔽和放逐,赵树理的创作是个例外。  相似文献   

16.
山东文学深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影响,具有悠久的道德叙事传统.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名的山东作家,王统照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他的作品以道德叙事见长,集道德之"善"、人性之"爱"和艺术之"美"三位为一体.王统照追踪乡土世界道德意识的时代变迁,挖掘并赞扬农民身上未曾被时代改变的传统美德,刻画出了人们在进行道德选择时的矛盾和困境,描绘了时代变迁对农民道德心理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7.
单元 《嘉兴学院学报》2011,23(4):105-109
萧红与迟子建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可忽视、成就突出的作家。她们在文学追求、文学创作及艺术风格上最为接近。她们对故乡都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对大自然情有独钟、倾心热爱,同时都非常关注底层民众和女性的人生悲剧,善于以清冽或沉重或明净或忧伤的别致笔触,展现东北大地的乡土景观以及独特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她们的小说创作既体现了对故乡的挚爱,也体现了女性的灵性、睿智、温情与忧伤,她们具有深厚、宽容、悲天悯人的女性情怀和朴素、关爱一切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高潮期彻底推翻“旧文学”,但在落潮时就有学者开始反思这次运动。八十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又一次引起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随后,尽管许多评论者认为《厚土》“和‘寻根文学’不一样”,但在他的作品中还是对中国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观照。  相似文献   

19.
都市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勃兴,是和“乡土文学”、“问题小说”一起展露头角的.鲁迅可以说是它卓越的开拓者.到了30年代,都市题材的小说愈加引起人们的注目.老舍、巴金和左翼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一批作家,以长短不一的体裁,力度不同的形象,多侧面地展现了大都会的变化.而《子夜》的出现,则使都市题材的小说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它从现代中国大动荡的背景中,展现了以都市生活为中心的现代中国的社会百态,具有百科全书式的概括力量.但是,《子在》以宏大而复杂的现代小说结构,反映了巨大的社会生活画卷,描绘出重大的社会律动,对读者产生的认识深度和艺术震撼力,都不是一般意义的“都市文学”所能比拟的.因此,从现代小说流派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从农村中走出的作家,刘震云一直试图对乡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在他的小说中,对乡村文化中的关系、权利和历史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思考,他所反思的是农民文化历史观中对人精神禁锢和毒害的部分,也就是乡土社会里几千年来封建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和现实功利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