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对江苏13市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环境规制对FDI区位决定的影响,分别对苏南、苏中、苏北及全省进行回归分析,结论是环境规制对全省FDI的发展有负效应,苏北地区FDI受环境规制的负面影响程度最大,苏中FDI不受环境规制影响,苏南地区受环境规制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从而为政府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江苏省上市中2001-2005年期间业绩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按照苏南、苏中、苏北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比较江苏不同区域经营业绩的差异及原因,为江苏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英 《工业技术经济》2010,29(5):125-128
通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看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各省市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结构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已取得阶段性成绩.但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却不容乐观,表现为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全为负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足以抵消部分区域结构偏离分量的正值,直接导致总偏离分量为负值.通过偏离份额图的分析,把西部地区分成具有增长优势但地位下降和增长缓慢且竞争力差的两类地区.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苏经济的南北差距,是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与人力资源禀赋差异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表明,政府主导型的苏南乡镇企业正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苏中经济应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化和优化;苏北地区则要发挥后发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通过产业创新,最终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三大区域的竞相发展。  相似文献   

5.
与全国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分为东、中、西部一样,在一个省内,也可以分为较发达、次发达、欠发达三类地区。江苏省除按苏南、苏北分外,如果进一步分为苏南、苏中、苏北,或许是更恰当的。以扬州市及所属各县为主体的里下河地区,是江苏中部即次发达地区的代表。这类地区的特色是处于欠发达和较发达的中间地段和过渡层次,已经基本上摆脱了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面貌,开始向较发达地区的温饱型和小康型转换。这类地区人口  相似文献   

6.
农电部门如何汲取中国传统农电管理的精髓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农电管理经验,更好地适应农电体制改革的要求。最近,江苏省电力公司组织有关人员深入苏南、苏中、苏北等市、县供电公司,对该省当前农电管理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的地区来看,涉足苏南和苏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调研的课题来看,涉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了江苏区域的划分及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运用传统数量分析技术评价了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苏省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然突出。对此,必须处理好增强江苏整体实力与缩小江苏内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关系,处理好江苏发达区域的进一步发展与支持落后区域加快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市场导向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处理好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求双赢,在发展中求协调。  相似文献   

8.
牛方 《中国纺织》2014,(11):134-136
按照《江苏省沭阳县针织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沭阳县针织产业总体发展路径为"抓住包覆,双向延伸"。沭阳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即苏北地区。按照江苏的历史,苏北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苏南,在苏南的企业也很少愿意转移到苏北来发展。沭阳作为苏北地区的县域之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沭阳的经济一直排在江苏省末位。可是进入2013年,沭阳已经进入全国经济百强榜第51位,主要经济指标以两年翻番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江苏北部发展最快的县。  相似文献   

9.
川东北七个地级市产业结构效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既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进。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四川省川东北七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看出南充在川东北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山西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山西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作用过于微弱;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别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政府开始纷纷借鉴沿海地区经验,通过引导部分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实现经济增长,带动城市化建设。探讨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集聚之间是否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文章阐述了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协调发展的内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两者间存在的促进机制和反馈机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集聚的关系,发现自1990年以来我国产业集聚和城市空间集聚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协调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在综合考虑内生经济增长和累积因果循环效应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探讨了可能影响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和导致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而验证上述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政策提供依据。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群特征,城市所属省份的增长态势、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政策等因素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未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经济或不经济。文章分析了其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想实现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竞争优势,必须先分析其内在的差异。研究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就是整合城市群内部资源,促进城市群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必要环节。本文综合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锡尔系数测度了2005~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以及三大子城市群内部与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内三大子城市群间的经济差异较为明显,但在逐步缩小;三大子城市群中的长株潭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经济差异在扩大,成为总体差异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最后,本文依据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差异测度结果,分析了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多中心多节点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产业聚集在工业化进程及空间演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事实的观察和分析,并运用相应的实证检验方法,研究了产业聚集在工业化进程及空间演化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推动了工业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形式不一的演化;通过省级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证实了产业聚集正向影响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并进一步揭示了产业聚集对工业化进程作用的内在机理:产业聚集主要通过生产要素配置和增加产出两种功能影响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规模经济作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环境理论等,探讨了重工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的机制和对策.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节能减排水平的提高,需要对重工业结构进行调整.将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并探寻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高度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规模经济与重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聚集经济及环境容量与重工业产业布局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节能减排水平的提高和重工业的发展及经济的增长,这构成了重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的机制.最后,我们提出了重工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7~2014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基于Arcgis、Geoda和Matlab软件平台,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集聚、产业结构对不同环境污染物的差异影响,并讨论了技术进步、环境治理投资、对外开放度、经济增长水平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污染物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银行业集聚和证券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没有显著影响,保险业集聚对于不同环境污染物具有差异影响;第二产业发展和调整促进了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工业废水和工业粉尘的减少;不同控制变量对不同环境污染物具有差异影响。因此,环境治理需要考虑区域间的协同效应,加大银行业和证券业环保投资支持力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 变,改善引进外资结构和环境治理投资结构,重点推进控制工业粉尘排放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 PVAR模型研究了我国1998~2012年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短期内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缩小作用,但是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并不一致。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也存在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推动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缺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效果,同样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6~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系统广义矩方法,实证分 析了资源型产业集聚的动态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资源型产业集聚对资源型产业全要 素生产率的影响是动态的,当期资源型产业集聚显著促进了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但滞后一期的资源型产业集聚会抑制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资源型产业集聚的“集聚效 应”和“拥塞效应”会在不同时期达到不同均衡状态。(2)资源型产业集聚与人均GDP的 交叉相乘项阻碍了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表明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影 响的积极效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验证了资源型产业“威廉姆森假说”在中国的存在 性。(3)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资源型产业集聚对于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逐步显现, 而对于技术效率改进的积极意义则逐步减弱。总体而言,资源型产业集聚对于技术效率变化 的影响主导了对于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影响。(4)非资源型制造业集聚、物质资本投入促进 了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的提升,政府干预程度对三者的影响显著 为负,人力资本投入对资源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改进的积极作用不明显,但 显著促进了资源型产业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本文从测度产业结构优化入手,把我国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比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经济规模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区域,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产业结构合理化;而在经济发展处于中游的中部地区,主要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不明显 。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集聚经济理论探讨了产业集聚对碳效率的影响机理。通过匹配2010~2019年间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不同产业空间集聚对碳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城市碳效率影响显著,且各产业的集聚效应呈现显著异质性。其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改善本地及周边地区碳效率均发挥显著正向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则对城市碳效率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门限回归方法,以市场化指数作为门槛变量,检验产业集聚对碳效率影响的门槛特征,并证明了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改善集聚效应对碳效率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