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心有期     
别样心境迎来清明,今年的清明于我不同寻常。去年元月中旬的一天,凌晨一点多,刺耳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老家重庆电话,哥哥告之父亲快不行了,医生正在抢救。父亲八十有六,因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周一上午住院治疗,一进医院医生就下了病危通知,并说可通知远道的儿女回家。一点四十分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哥哥说父亲已经走了,真没想到父亲走得这样匆忙……  相似文献   

2.
我的傻弟弟 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分在储蓄所。一天下班前送走款车,我们正在清理地面,一个八九岁左右的男孩走进来说“我找我爸”,一看就知道是个智障儿童。他只提供了一条线索,父亲在粮站上班。我打遍所有关于“粮”的电话,终于找到了他的父亲,一提地点,恰好是我下班路过的地方。我买了冰激凌给他,手牵手送他回了家。  相似文献   

3.
身边的榜样     
段纲 《金融博览》2009,(7):67-67
记得我十二三岁时,父亲在离家几公里远的县城信用社工作。那时,我是寨子里的娃娃头,每天大人们一出工,一大群小伙伴就会扛着板凳到我家院坝来“开会”,一起玩“躲猫猫”的游戏,非常开心。但是,当父亲回到家里时,我就只能待在家中,他会守在桌边监视我做作业。那时,我真巴不得父亲永远不要回家来,让我整天开开心心、自由自在地玩下去。  相似文献   

4.
杨黎明 《时代金融》2013,(11):66-67
在和父亲通电话时,电话中突然传来噼哩啪啦的鞭炮声。于是便随口问父亲:谁家在办喜事呀?父亲告诉我说对面老刘头儿子考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正在办酒席呢。放下电话后我沉思良久,思绪像暗流在心头涌动,记忆也似乎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为老刘头儿子打抱不平的“侠义”岁月。  相似文献   

5.
周全周全中老先生走了,享年九十二岁。今年6月21日上午,接到周老小女周玉默女士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她已收到我寄给她父亲的信,又告诉我,周老患脑血栓昏迷不醒,住院十多天后平静地走了,我几天前还去信问候他,请他在暑天珍惜保重,未料他已于今年肆月离开人间。听到电话中传来的恶耗,不禁黯然。还是二十多年前,1978年我接到李新同志的邀请去桂林参加珠算座谈会,在会中我初次见到周老,他魁梧高大的身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在中国珠算协会举行的理事大会我都见到他,尤其是在中国珠算史的会议,我每次都能见到他。虽然在…  相似文献   

6.
感悟人情     
耄耋之年的父亲常遗憾没能给我留下什么财富,就一册账簿。那是识字不多的父亲的手迹,或许父亲担心他会突然间辞世,就将账簿及早转给了我。一天。我偶然翻了翻,其间有些东西,是我怎么也读不懂的。  相似文献   

7.
老家的桔子又红了,母亲打电话说要送一些过来。父亲去世五年多了,想想父亲在世的时候,每当桔子红了,总是父亲打来电话,还亲自把摘下的桔子用纸箱装了封好,乘车从几十公里外给我们送  相似文献   

8.
一大早,刚到公司,邓会计就打来电话,焦急地说,她的孩子被开水烫伤,能否请我帮忙,去税务局报税。我一愣,想到上次去税务局办事。由于我多问了几句,对方就不耐烦,还回敬我一句:“没有长眼睛吧?”气得我直发抖,至今还记忆犹新。我是不想再和他们打交道了。虽然极不情愿,但想到助人乃快乐之本,便一口答应下来。  相似文献   

9.
父亲离开我已整整十五年了。这期间,我几次试图记录下点什么,但一提起笔,父亲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眼前,思绪总被泪水打断。越亲的人,越不知从何说起,越不知该如何刻画那深厚的感情。一  相似文献   

10.
我父亲是1965年入党的老党员,入党数十年来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和使命,在卫生战线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勤勉工作,以自己的满腔热忱服务于广大群众,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佩。我参加银行工作后也立即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父亲看到我有争取入党的积极性,他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他工作中的几件小事。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信念     
过几天就是父亲82周岁生日,我为不能返回远隔千余公里的老人身边而愧疚。父亲一生散淡、俭朴,爱好有四样:清茶、香烟、京剧和古典文学。我能想象他的寿辰是怎样度过的:一个清瘦而矍铄的老头,一边吟诵唐诗宋词元曲,一边啜茗;或者,沉醉在从收音机里飘出的梅兰芳唱腔里,手指间香烟袅袅。这么说,好像我多么了解父亲,其实不然,我忽视了他的精神世界和信念。  相似文献   

12.
空房子     
周六睡了个大懒觉,起床后刚吃罢早饭,放在书房里的手机突然响了。打来电话的是过去单位的老同事孟德刚。他请我去他的新居指导装修,还说要归还买房时借我的两万块钱。路上,我心里觉得有几分蹊跷:他的房子年初就已经拿到了钥匙,按说装修早该结束了,怎么还说让我指导装修呢?  相似文献   

13.
天涯咫尺     
四十年前国庆节,刚满十岁的女孩,凌晨孤零零守候在兴城火车站候车室,这个女孩就是我,来这里是接从未见面的父亲。据母亲讲,我没出生父亲就去了重庆市,在大山沟搞煤炭勘测。从1959年到1969年,十个春秋,父亲没回过一次家。我是从每隔几个月乡邮给母亲的信件中,得知西南还有一位可以称呼爸爸的人。  相似文献   

14.
伯父三迁     
我离开家乡已有十多年了。家乡青山环抱,资江水透亮明澈,圆圆的鹅卵石、水中的沙鳅和螃蟹,还有自己光着脚丫与它们嬉戏的顽皮,是留在儿时记忆中的无限欢乐。今年,伯父八十大寿,父亲早早打来电话,说伯父年事已高,特别是又乔迁了新居,可谓双喜临门,要我如期赶回老家为伯父庆贺。我很纳闷,伯父前几年才修了一栋很好的院落,怎么突然又建新居?  相似文献   

15.
虽然没有积雪,可山城的冬天还是冷得让人跺脚,这是我回到故乡后的第感受。这天上班后接到家乡同学父亲去世的电话,当即联系了几个同学驱车赶往i00多公里外的家乡吊唁。由于这个同学是我从上初中起一直在一个班读书的同学,所以我想也可能会见到其他初中的同学,却没想到见到了30多年未曾谋面的初一时的班主任丁老师。  相似文献   

16.
儒生苏日明     
跟苏日明约好的采访时间是上午10点半,当天,离约定时间还差几分钟的时候,我见到了爱迪尔企业文化专员张佳,由她带着去苏日明的办公室。路上,张佳说:“我们苏董喜欢睡懒觉,但今天跟你约好了,他很早就到了.”采访中,平均每半个小时,他的电话要响起一次,他直接挂掉两个电话后,我告诉他,采访时间可能比较久。他可以接电话,第三个电话响起来时他才接听。上午的采访一直持续到午饭时间。苏日明的办公室外就是通向食堂的走廊,一下班,员工鱼贯而过,热热闹闹,大呼小叫,而他办公室的门却总是开着。“看着同事去吃饭,”苏日明说:“就感觉是家里的一群兄弟姐妹去吃饭一样,作为‘兄长’是很开心的,公司很热闹,人丁兴旺,我很开心。”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看到一则笑话,讲一个生性懒惰的儿子,一次父亲让他去买肉,他说:“我懒得动,干脆在我身上割一块得了。”父亲早就因为他懒得出奇而生气了,就真的在他屁股上割了一块肉,看他一点反应也没有,就问他:“不疼吗?”他回答道:“我懒得叫。”  相似文献   

18.
<正>父亲去世后,我让老妈跟我一起住。可老妈总是摇头,说住惯了,哪儿也不想去。那天和老妈一起逛街,老妈直往手机店里钻。我不以为然,说,家里不是有电话吗?我找你很方便啊。老妈却说,我不喜欢呆在家里,天气好,我就喜欢在外边散步啊。再说,老妈我虽然老了,也想赶赶新潮,手里拿着个手机,时不时地打个电话,多时尚啊!我一想,也对。老妈人老心不老,看年轻人人手一部手机,也想凑热闹,赶潮流,心情可以理解。更何况,手机  相似文献   

19.
昨天上午11点17分,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打进我的手机。我心里揣测:是不是又一个推销电话?虽有些不悦,但还是礼节性地问“您好”。电话里传来动听的女中音:“您好,是张惠中吗?我是《预算管理与会计》编辑部……”听到这里,我心头一热,《预算管理与会计》是我最爱读的刊物之一,并且也陆续上了几篇稿子,杂志社找我,肯定有好事……于是,我们就热聊了起来。  相似文献   

20.
牛缘     
我发着高烧,全身无力,躺在隔壁康太公家那磨得发亮、青青的石门槛上,迷迷糊糊地听着乘凉的人们很大声的聊天。心里则还盘算着下午不要去放牛了吧。然而当我的父亲牵着牛向我走过来的时候,我的幻想彻底破灭了。父亲摸了摸我发烫的额头,还是把牛绳塞到了我手里。那天下午就在山上我们平时歇息的大青石板上,我用小石子刻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