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物价稳定是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名义锚有助于货币当局建立货币政策信誉,增强其控制通货膨胀的能力。汇率目标制、货币供应量目标制和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三种主要的名义锚。名义锚的演变历程表明,名义锚的选择问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体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名义锚的选择更加关键和复杂。选择哪种名义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金融状况和背景。  相似文献   

2.
刘春季 《商业研究》2011,(10):118-122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降低利率、增加流通中货币成了各国政府解决金融危机的共同做法,货币对于经济的积极作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能持续多久,会不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进而破坏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我国1978-2009年的流通中货币、利率、物价指数对GDP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流通中货币不是实际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货币是中性的;GDP的实际增长率是实际利率的格兰杰原因,名义利率和GDP没有因果关系;GDP和物价指数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货膨胀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周革平 《财经论丛》2001,4(3):33-37
铸币税即政府发行货币所取得的收入,一般可理解为货币发行成本和货币面值间的差额。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政府的实际铸币税收入小于其名义铸币税收入,铸币税问题的讨论一般自变量同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相联系的。我国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发国债为核心,财政赤字经常化。政府可以从财政赤字货币中得到多少铸币税收入受制于三个因素:经济增长对基础货币的需求,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以及货币需求对通货膨胀和收入的弹性。  相似文献   

4.
一、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回顾在30年代初西方的经济大萧条之前,主流经济学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看法是"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这种观点的一个逻辑环节涉及对货币作用的看法。一个很容易想到的假设是,真实经济活动对货币的反应是"水涨船高水落船低",即货币的多少只影响名义价格水平而不影响真实经济活动,或者说货币是中性的。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几乎是不加讨论的接受了货币中性的假设。大萧条的发生从根本上动摇  相似文献   

5.
一、理论争论关于货币是否中性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长期激烈争论的热点。所谓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存量的变动最终只能影响名义价格与名义工资等名义变量,对实际产出、实际利率等实际变量没有影响(Bullard,1999)。而长期中性是指长期中货币供应水平的变化对实际利率或实际产出的增长率没有影响(米什金,1998),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以及其他名义变量增加的水平与货币供应的水平有一一对应的变化。所以货币的中性与否关键在于其供给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还是会改变实际利率和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对此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古…  相似文献   

6.
樊纲 《财贸经济》1990,(8):33-38
货币供给在公有制经济中的意义,首先不在于它是“政策变量”,而在于它是实际总需求形成的最后环节,人们提出的需要,如投资申请、高增长指标、高收入要求等等可能是无止境的,但如果最终不能获得与之相适应的货币购买力,那些无止境的要求就不可能转化为实际的需求,只有有了货币供给的“配合”,人们才会获得相应的名义收入,也才能提出实际的需求。因此.货币供给量购成了总需求的最后界限。本文试图从货币供给的角度,研究一下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一些特殊问题。即:货币供给,是在怎样的一般经济关系和特殊货币供给机制基础上,使公有制条件下的社会总需求得以形成。为了集中考察一些主要问题,我们现在假定整个经济都是(全民所有的)公有制经济,抽象掉在其他经济成分;同时假定货币需求已经形成了、给定了——我们仅考察货币  相似文献   

7.
一、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主义认为,名义收入是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货币供给是受政府政策和货币当局影响的外生变量,“货币的变化经常有一个独立的源泉,它们不是对经济活动的简单反应”,因此,“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的理  相似文献   

8.
常昊  柴哲涛  刘颖歆 《现代商业》2014,(30):207-208
自加拿大央行将货币状况指数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后,衡量一国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标——货币状况指数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在经典货币状况指数构建的基础上,纳入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作为衡量市场流动性的指标,根据2001年-2012年的季度数据,运用菲利普斯曲线估计中国的名义货币状况指数。通过对构建的名义货币状况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的对比,本文认为货币状况指数的变化对于判断整体的货币环境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9.
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至关重要。而决定一国货币政策名义锚选择的必然是一国的经济金融现实。在中国,1996年,货币供应量被正式确定为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但是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可测性、可控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本文将就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适用性做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陈璋  王继源 《中国物价》2014,(11):67-69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房价也从"只涨不跌"变为"有涨有跌"。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房价的短期波动呢?文章选取名义利率、社会融资规模、名义GDP为变量,运用VAR模型检验它们对房价的短期影响。结论是,货币因素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房价波动。名义利率对房价呈现明显的负向作用,而社会融资规模对房价呈现出正向作用。要预防短期房价的大涨大跌,需要管控好货币投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助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着重考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以分析长期内货币政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货币量的增长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Fisher—Seater的货币长期中性检验表明,虽然短期内名义货币量的增长率的确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有影响,但是在长期内货币中性的假定依然成立。因此,试图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维持物价稳定,为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  相似文献   

12.
谢雪莲 《商场现代化》2016,(13):132-133
选取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价格水平等变量,基于1996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实证方法,如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分析中国货币非中性特征,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长期来看货币呈现非中性,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影响价格水平的变化,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我国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通胀预期与货币需求:实际调整与名义调整机制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存量调整机制一般可分为两类设定方式:实际调整过程和名义调整过程.在实际调整机制下,预期通胀对货币需求没有独立的影响,而在名义调整机制下,通胀预期自然成为货币需求的一个解释变量.通胀预期在货币需求函数中显著可能并不意味着通胀预期直接影响了货币需求,而是表明了部分调整机制的误设.本文根据预期通胀率在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显著性,比较了货币持有量名义调整和实际调整机制假说对我国的解释能力,认为名义机制比实际机制更好地描述了中国的经验.我们在一个状态空间中联合估计预期通胀以及货币需求方程,避免了传统"两步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范建军 《商界》2008,(9):106-106
一切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结构性通胀”之说,在商品供给一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过量,意味着由货币所代表的名义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实体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其结果必然引发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5.
钟林超 《华商》2011,(3):10-11
什么是利率?金融学的解释是: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利率实际上是资金的价格,受平均利润水平、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状况、经济发展的状况、物价水平、利率管制、国际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利率有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之分。名义利率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包括补偿通货膨胀(包括通货紧缩)风险的利率,  相似文献   

16.
邵文宗 《致富时代》2011,(3):127-127
铸币税是指货币的名义价值超过其发行和管理成本的部分。在现今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的成本几乎为零,政府通过发现基础货币,等量的换取公众手中的实际资源,然后由于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其流入政府部门的总的真实资源即铸币税。  相似文献   

17.
1979年以来,改革中的中国经济现象和经济思想充满了生机,同时也充满了矛盾。8年来,在物价总水平不断上涨的同时,货币流通速度却几乎逐年下降。于是,货币供应量与实际产出量不是同幅变动,而是前者比后者以更大的幅度增长。货币供应量与名义产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币值稳定假设是对会计核算做出的一种理想假设,是进行会计核算和历史成本计量的前提。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要求,货币的价值是稳定的或相对稳定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历史成本反映会计要素的价值量。但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通货膨胀的发生,货币购买力产生剧烈的变动,使得按名义货币反映的各个时期金额的实际购买力发生了变化,以致币值稳定的基本假设已经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要求。这样,继续以名义货币为尺度来计量企业的经济业务,将不再符合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币值不稳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其单位名义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币值稳定假设成为泡影。继续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将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本文对此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利率变动对汇率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利率和汇率分别代表了货币在国内、国际货币市场上的价格,二者是调节宏观经济、引导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是各国政府对内对外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1)长期而言,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名义利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利率、货币供应量、实际产出之间也有协整关系。(2)短期而言,当年利率较上年利率对名义有效汇率的影响强,上年利率对名义有效汇率的滞后效益并不明显,名义有效汇率自身也有滞后效应,滞后一年为同方向影响,滞后一年的名义有效汇率较当年利率对当年名义有效汇率的影响还要强。这说明,虽然利率通过商品市场对汇率产生左右,但是影响程度较弱。同样,滞后一年的相对货币供应量、相对实际产出和名义以有效汇率对因变量变动的影响较强,但是却对滞后一年的相对利率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20.
鄂志寰 《国际贸易》1998,(11):44-46
东南亚金融危机,最初表现为突发性短期外债的偿付需求及外资抽逃引发的区域性货币危机。由于多数东南亚货币与美元汇率名义水平保持不变,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元汇率的下跌使这些国家出口大量增加,带动经济增长;而1995年以来美元汇率大幅度上升,促使东南亚各国货币对其他西方货币出现大幅度升值,尤其是对其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