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弊端凸显,难以为继 "十二五"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拐点.首先,就业难将成为头号社会问题,压力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面临转轨就业、大学生、转业军人、经济结构摩擦性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相互交织的"多碰头"局面,尤其是作为失意的精英群体的大学生,处理不好,会演化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社会经济结构与制度体系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就业结构体系也随之发生明显的调整.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就业结构演变的历史逻辑,总结就业结构的发展规律、经验和特点,可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就业结构调整与高质量就业发展提供思路."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就业需重点关注就业人口的自身发展、就业人口的区域流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适配性、就业制度体系建设等,应以自主就业为主、政府保障就业为辅,城镇就业与农村就业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就业政策环境,发挥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就业促进效应,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就业布局.  相似文献   

3.
数说     
《中国就业》2012,(4):19-19
中国科学院最新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中国发展中的人口压力依然巨大,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伴随经济发展.中国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也已显现,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农村转移就业等问题目益突出。  相似文献   

4.
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解决农民的增收,解决农民增收的难点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如果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着眼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大举措和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快速、顺畅和稳定的转移就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只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型就业能力,才能把沉重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民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土地问题是农民最大的问题。我国结合本国的国情,通过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和逐步完善土地市场机制,稳步推动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来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展开为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就业提供更多的机遇,有效地缓解近年来我国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切实保护农村籍的大学生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使农村土地流转与大学生返乡就业相互促进,互利共赢。本文就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开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6.
观点     
城乡统筹就业是长期就业政策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指出,从就业的角度看,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有两点:一是巨大的人口总量,二是巨大的农村人口数量及其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解决如此众多的人口就业问题,关键是要形成大量的资本积累,而资本的积累最终来源于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总量的增长又离不开有效需求的增加;有效需求的增长来自居民总收入的增长;要实现居民总收入的增长,就不能忽视占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的  相似文献   

7.
我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有4000万农村劳动力,具有充分的劳动力资源储备,但同时也构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工作的开展,连续八年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主渠道,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改革的推动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招工难等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城市就业困难,政府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等方式寻求新的自我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且我国加大对“三农”建设的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政府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参与建设,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创业”与“待发展的农村”,其间存在契合点,若能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农村发展将获得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涌入所造成的巨大就业压力以及同时出现的招工困难问题,在解析刘易斯和托达罗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将这两个模型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现状进行比照,发现它们对中国的具体情况能部分进行解释,也存在盲区;反观这些现实与理论的契合和差距,我们又可以从该两种模型的理论中得到一些有助于挖掘现有问题本质的启示。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条解决当前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探索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势,颇有庐山气象。中国的就业压力巨大,就业矛盾突出,促进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这是客观事实,也是全社会的共识。对就业矛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再充分也不过分。但是,在就业问题上,也要防止消极悲观的情绪。事实上,面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率逐年走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有增无减、青年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情况,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困惑:为什么改革开放20多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村就业普遍存在就地转移就业总量增长,返乡创业和自主创业人数增加的良好发展势头,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从全国和秦皇岛农村就业形势看,困扰企业和劳动力的"招工难"、"就业难"现象依然存在,市外输出乏力、劳动者技能素质低的问题依然存在。秦皇岛市主动应对新形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1978年和1984年间,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农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7.9%,种植业达到5.9%,粮食增产每年达到4.8%.农民的收入增长也很快,平均每年达到13.9%.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因此,农村就业问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就业部门努力从农村转移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实现该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历史突破。  相似文献   

14.
政府干预区域劳务输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劳动力过剩现状 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劳动力过剩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5.5亿.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40年后,中国还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过剩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城镇新生劳动者涌现及大批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中国人口就业方式出现巨大转变,灵活就业人口获得快速发展。近年来,以共享经济、平台经济、零工经济为主要模式的“互联网+”新业态经济发展迅速,新业态从业人员成为灵活就业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这类人群不像企业职工由企业为其缴纳社保。新时代,切实处理好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问题,是稳定就业、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为满足新业态经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迅速,连续四年位于全国第一。2001年,全省乡镇企业总数约有110万家,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占到全省的84%、86%、60%以上,在整个农村经济总量中占到90%以上,全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820多万个就业岗位,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以上,其中吸纳城乡国有、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40多万人,每年还解决了大中专毕业生5000多人就业,为国家缓解劳动力就业作出重要的贡献。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的深入,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我认为要正确处理好下列几方面的问题:乡镇企业发展要搞好规划和集聚…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体“,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大难题之一。而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化,“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则依赖于目前数量巨大的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效流动和重新就业。  相似文献   

18.
河林 《中国审计》2003,(8):84-85
中国经济体制与就业体制改革促使隐性失业显性化,过去隐藏在无效就业(主要表现为大量企业冗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形式下的就业保障,必须转向符合市场化就业要求的社会保障,满足劳动力流动的需要,保障社会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短期内面临着难以克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转制成本和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保障的挑战等诸多难题,必须进一步探讨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9.
重庆有4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弊端凸显,难以为继 “十二五”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拐点。首先,就业难将成为头号社会问题,压力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面临转轨就业、大学生、转业军人、经济结构摩擦性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相互交织的“多碰头”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