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兴起,金融领域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使本国的金融机构在全球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各国日益放松了金融管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相互融合,混业经营已成为21世纪全球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而我国金融业目前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限制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金融机构规模偏小,资产状况不佳,业务创新能力不足,盈利能力差。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银行业综合经营的趋势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我国银行业也别无选择地必须逐步走综合经营之路。经过多年的金融改革和市场培育,我国银行业已初步具备了综合经营的条件。在由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宜采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相似文献   

3.
江洪 《金融纵横》2004,(5):54-56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经营业务的范围。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我国金融业坚持的分业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加入WTO后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张宜晖 《金卡工程》2010,14(3):289-290
2006年中国已向世贸组织成员国开放境内的金融业务,这些跨国金融机构其前台是分业经营,但后台管理却是混业的。这使得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这几年来我国的金融业逐步向混业经营发展,但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依然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笔者对比了大陆与台湾的金融监管模式,发现台湾金融监管也经历了从”多元监管”到”一元化”的过程,这些经验对于大陆在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特别是对监管主体制度的完善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在金融制度上被归咎为混业经营的风险。此后,主要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的手段使金融业从初始状态的混业经营强制转化成分业经营。随着国际金融形势的发展和竞争格局的改变,分业经营的低效率问题日益突出。为增强竞争力,金融业又从分业经营过渡到了混业经营模式。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混业与分业的这种转变是由市场决定的.尽管表现出来的仍然是立法形式。因此.对于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选择在于对这两种模式利弊的分析,而分析的实质是对“安全”和“效益”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论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业银行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收益和运行效率的提高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才可以实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面对来自国外金融实体的竞争,探索其金融创新的具体策略和途径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而分业经营、产权约束以及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原因压制了金融创新的效率。为此需要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进行金融创新,需要拓宽中间业务的领域,积极涉足信托、租赁、资信担保等,并且通过差别化服务实现商业银行的收益提高。  相似文献   

7.
金融管制与金融自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自由化是优化配置金融资源、充分竞争的需要。我国要实施金融自由化,应解决金融机构的退出问题,应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尽量缩短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时间,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将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也开始出现了混业经营模式,国内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是必然趋势。可先推广风险较小的纯粹金融控股公司,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的实践,最后再逐渐过渡到全能银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金融的一体化、市场化,金融分业经营开始阻碍经济的进步,特别是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发展、金融机构间的激烈竞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金融专业化程度的降低,使得金融混业经营成为大势所趋。笔者在论述金融混业经营各种优势的基础上,也分析了其缺陷与不足,以便在以后的金融改革实践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
王勇 《新金融》2001,(9):18-19
根据《商业银行法》、《证券法》,我国确立了银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这是在现阶段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和金融监管能力下的必然选择。但是,国际上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鉴于我国入世已经为期不远,国内银行业、证券业将面临来自国际上混业的金融财团的激烈竞争,因此,有必要积极探讨在现有分业经营体制下银证的空间,促进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共同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实现银证双赢。  相似文献   

11.
金融控股集团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金融业一直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体制.分业体制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混乱的金融秩序得以整顿,确保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于1999年11月通过新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改革法案,这标志着混业经营将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金融业的竞争将由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单业务的竞争逐步发展为全业务领域的竞争.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关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改革方向、经营模式等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激烈争论,而分业经营体制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相似文献   

12.
崔勇 《西安金融》2001,(3):16-18
1995年5月我国颁布的《商业银行法》正式从法律上建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在银行、证券、保险之间构筑了“金融防火墙”,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人绵发展,分业经营体制越来越制约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不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国际上混业经营趋势的影响,以及加入WTO后的竞争压力,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就成为我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一个最优方案。面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4.
胡朝永 《时代金融》2008,(12):52-54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是混业经营还是分业经营的争论也越来越多,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世界各国银行经营体制历史发展,得出对于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模式选择的有益的结论,希望能够对我国银行经营体制模式的选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1992年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对银行业的适度保护政策,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冲击较小,除了导致国内银行费用率上升外,对国内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利差收入影响并不显著,相反带动了非贷款收益率和资产利润率的提高,并表现出一定的资产配置效应和金融稳定效应。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竞争优势将逐渐显露,国内银行需积极应对,增强竞争力;政府需要适当动用特别条款,避免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业带来过度冲击。  相似文献   

16.
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下,实现有效的金融业务创新。本的研究采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在对国内外金融业务创新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金融业务创新界定了理论框架体系,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的条件与制约因素,提出了中国金融业务创新的现实选择和创新的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17.
1993年7月,在“整顿金融秩序”的背景下.中国金融步入了分业经营之路。中国的金融分业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在新条件下“复归”的产物,继续实行这种体制,必然严重影响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深化和可持续性发展.严重制约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轨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金融服务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服务一体化已成为全球金融业新世纪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业竞争的加剧,放松金融管制,拓宽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从分业经营转向允许金融机构以适当的组织形式实现金融服务一体化是我国未来几年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19.
论金融控股公司的比较优势及在我国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融服务业的变革和一体化促进了金融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对金融控股公司比较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中间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兼有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优势,是力求保持效率与稳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模式。从这个角度出发,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应是我国金融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1992年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对银行业的适度保护政策,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冲击较小,除了导致国内银行费用率上升外,对国内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利差收入影响并不显著,相反带动了非贷款收益率和资产利润率的提高,并表现出一定的资产配置效应和金融稳定效应.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竞争优势将逐渐显露,国内银行需积极应对,增强竞争力;政府需要适当动用特别条款,避免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业带来过度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