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世泰  孙峰华 《经济地理》2006,26(5):815-818
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不断趋于多元化。文章分析了其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以此来研究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建立动力系统结构模型,并以烟台市为例作了实证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围绕动力机制提出了我国农村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烟台市农村建房调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艳丽 《经济师》2004,(6):240-240
文章对山东省烟台市农村建房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指出当前农村建房存在的问题 ,探析了烟台市农村合理建房有效对策 ,从而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才能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实现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城镇化实现道路、农村城镇化实现动力、农村城镇化实现对策等三个方面。现将主要研究观点综述如下。一、农村城镇化实现道路关于我国农村城镇化实现道路,学术界基本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多元道路论。辜胜阻、李永周(2000)认为,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需要坚持以下方向:一是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同时并举,实行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同时并进的二元城镇化战略。二是…  相似文献   

4.
石艳平 《新经济》2014,(23):45-45
近几年,国家把“三农”问题作为首要任务,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城镇化。本文介绍了农村城镇化的内涵,明确农村城镇化的定义。介绍农村城镇化和金融发展的关系。分析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方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城镇化实现策略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才能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实现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城镇化实现道路、农村城镇化实现动力、农村城镇化实现对策等三个方面。现将主要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陈鸿彬 《经济经纬》2004,(4):99-101
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城镇化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为了筹措较多的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应树立经营农村城镇的理念,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运行机制,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打破行政性垄断思维模式,加大对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7.
浅析农村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村城镇化的不同含义,阐述了农村城镇化的定位及不同含义的共同点.认真分析了我固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并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目的地,滞后的城镇化必然难以充分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不能有效地转移会影响城镇化的进程。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不相协调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协调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以浙江省鄞县为例,研究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及农村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若干主要生态问题,并在剖析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安顺 《经济师》2001,(5):71-72
一、建立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意义在 2 0 0 0年 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上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提到议事日程。提高城镇化水平 ,转移农村人口 ,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 ,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已在社会各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来看 ,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  相似文献   

11.
袁家冬  于宁 《经济地理》2005,25(6):847-851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积极发展小城镇已成为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小城镇能否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城市化问题.而各地区由于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发展模式必然不同.黑龙江省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没有充分发挥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步伐的潜力.文章通过对大庆市肇州县小城镇发展基础条件及相关问题的分析,探索适合黑龙江省小城镇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了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影响因素,论证了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现状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汤茂林  姚干谋 《经济地理》1999,19(4):117-122
本文从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度量指标出发,分析了现行城镇人口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城镇人口应包括的人口范围。并把江苏城市化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对发展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富喜  王仲智 《经济地理》2005,25(6):838-842
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工业化为主要源动力、以小城镇数量及城市市区的双重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亦给山东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了诸多方面的影响。新世纪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方针应该是:进一步强化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等城市;重点发展小城市;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在此基础上,就推进全省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东北区东部交通通道体系建设与区域城镇化演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区东部中俄、中朝边境线长达2 000多km,是我国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边疆要地,也是典型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资源型地域。文章分析了东北区东部交通通道体系建设与城镇化演进的区域基础,探讨了区域城镇化的现状特点和演进轨迹,预测了交通通道体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区域城镇化演进态势与城镇空间发展格局的影响。更具意义的是,战略性地探讨了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系统对交通通道体系建设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响应及其对城镇化演进的制约,提出了未来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乡村小城镇分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明  张小林 《经济地理》1999,19(6):92-96
本文从区域背景出发,按照因地制宜、城市化规律和城乡联系等几项原则,运用演绎推导的方法,结合现实情况,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和区域内部联系性三组指标进行组合,建立了乡村地区小城镇建设的15 种模式,由于选取的指标较为全面,符合中国实际,因而得到的模式多样,实用性较广,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基本状况。此外,作者依照发展的观点和模式之间的递进关系对15种模式进行了分类,划分的7 种类型,并归并成三个阶段,由高到低分别代表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使模式的应用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对这些模式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对现在进行的不同地区的乡村小城镇建设具有一定的比较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浙江省乡镇工业和专业市场迅速发展,新的建制镇大量涌现,城镇呈现小、散、多、乱的状态。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城镇化,提高城镇集聚、辐射功能,2000年浙江省在1,000多个建制镇中确定重点建设136个中心镇。本文就浙江中心镇现状,根据党和国家发展小城镇的战略部署及加速发展城市化的趋势,提出发展和建设中心镇的几个问题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鹏  杨青山  王晗 《经济地理》2011,31(4):599-602
在总结当前长吉一体化区域小城镇发展存在的分化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选择,并通过对具体小城镇的地域类型、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进行判别,构建了五种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分别为城市扩展的"变农模式"、城乡互融的"合农模式"、以城带乡的"拉农模式"、村企共建的"新农模式"和城村互联的"带农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关于湖南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文 《经济地理》2004,24(5):665-667,671
文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走集中型城镇化道路是推动湖南省农村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动态协调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简要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动态协调系统的内涵、结构、运行效益,构建了系统可行的指标体系及其基本原则,并确立了指标体系所具有的描述、评价、解释、预警和决策等功能和体系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