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语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其独特的东西融合的文化身份,使得他的古典散文译文清新隽永、传神达意,蕴涵着深厚的东方文化情结和审美价值。论文从跨文化角度来观察和透视其对中国古典散文的英译,通过分析《扬州瘦马》、《兰亭集序》等中国古典散文名篇的英译实例,探讨并借鉴其高超的中国古典散文英译技巧,并进一步挖掘隐藏在"东方主义"文化选择背后的美学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古典散文英译实践。  相似文献   

2.
长篇小说《血色浪漫》是都梁继《亮剑》之后的又一力作。作品讲述了主人公钟跃民丰富多彩、不同寻常的传奇人生。在现当代小说的人物画廊中,钟跃民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气质的人物,他对人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是一个真正的"行者",他的身上渗透着中国传统的侠文化精神。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人格气质上的阳刚好勇,与道家文化背景下的追求自由的理想气质很好地结合在钟跃民这个人物身上,并体现为儒道兼融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化是中国深厚文化的根基,是它特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想象力、乡土情怀与审美理想孕育了几千来的中华文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的巨变给当前乡土作家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现实中的故乡对于贾平凹已显得很陌生,因为对他来讲,故乡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论文从《秦腔》的叙事模式出发,通过对它的文本分析来说明作者写《秦腔》的目的,及他如何看待自己以往和今后的乡土小说写作,并进而通过当前作家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来预测乡土文学的未来与前景。对传统乡村、经典农民的眷恋、回顾,可能仍会对作家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而这也是他们巨大的创作原动力。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高潮期彻底推翻“旧文学”,但在落潮时就有学者开始反思这次运动。八十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又一次引起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随后,尽管许多评论者认为《厚土》“和‘寻根文学’不一样”,但在他的作品中还是对中国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观照。  相似文献   

5.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抗战时期创作了一系列富有激情的音乐作品,尤其是他的《黄河大合唱》及《第一交响曲》,气势恢宏,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其作品凸显冼星海大众化、民族化的美学思想和服务于时代要求的音乐观。  相似文献   

6.
1928年,初涉文坛的沈从文创作出了《阿丽思中国游记》,在这个长篇中,沈从文的笔触并不成熟。他试图用冷静的嘲讽来批判当时中国的黑暗现实,但他又难以抑制自己的忧愤深广,是以在一层"他看"视角之外,又常常情不自禁地以"自看"视角来观看这个令人痛心疾首的中国。在两重视角交叠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光怪陆离而又黑暗残忍的中国。这种情不自禁的感情流露,也使《阿丽思中国游记》这部作品显得沉重而飘逸、滑稽而悲惨,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富含江淮方言,展示独特地域文化特征。依据自建"《红楼梦》方言汉英平行语料库",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以及霍克思、闵福德译本为例,采用文本细读和比较法,从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红楼梦》江淮方言误译缘由。  相似文献   

8.
作者从谭恩美《喜福会》作品里的中国元素写作技巧来研究谭恩美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通过探讨"章回小说"形式的应用、"《红楼梦》中‘元迎探惜’谐音写作技巧的借鉴"、"双语对白"及"‘回归’主题"四个角度来分析《喜福会》,以此印证了谭恩美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空间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空间表现人,又通过人赋予空间以意义。茅盾的上海情结有别于其他现代中国作家,他借《子夜》中吴公馆这一空间,以审视的姿态,把上海放在一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宏大视野下来观照,既有对生产文化、传统文化、消费文化的叙述,还有对关于工农运动的政治文化的书写,并赋予吴公馆这一独特空间以强烈的都市形象意义:既是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也是作家对畸形消费文化的否定,同时,还是对政治文化的遐想与探索。吴荪甫血本无归被迫出走上海的结局,表现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也表现了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背景下其他各种力量的冲突。昊荪甫的失败并非个人性格所致,而是理想与现实互相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吴汉全教授以李大钊研究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闻名于学界,他与王中平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一书至少有三点特色:一是视点精准,构思独特;二是史论结合,分析精辟;三是尊重历史,梳理有序。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采用归化策略翻译《论语》,在西方社会成功地传播了中华文化。然而辜鸿铭的翻译却被认为不忠实于原文。社会文化环境对译者的策略选择具有决定意义。辜鸿铭的归化策略既符合译者对读者的关照,也是译介弱势文化过程中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12.
韩国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柳在学教授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艺术意境,以及他的艺术理念和审美理想对中国书画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审美欣赏角度看,他的作品体现出了追求审美要素的整体性发展特点,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欣赏优越性;从审美欣赏的内容看,他的作品将传统性和现代性、欧洲艺术和东方艺术、中国艺术精神和韩国文化表现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审美艺术表现载体看,他的艺术作品的另一个创新就在于艺术表现媒体的革故鼎新,这也是他的审美创造的艺术特点之一。同时,他的作品还传递了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艺术价值观和文化人类观。  相似文献   

13.
么喜龙早年师从文史名家、书法大师,从而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基,同时也使他在书法方面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之上。虽然么喜龙主体皆习,但在草书的创作上用功最深、倾力最大。他的书法作品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书风严谨、精神感人;其二,风格多变,自成一体;其三,"技""道"并重,缘书传情,因书至道。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是以自己独特的现实感为基点来观察汉以前的中国文学的著述。在鲁迅的文学史叙事中,形式文采与思想内容的区分是其主要特点,而且在一种历史主义的视角下,表现出鲁迅反传统的思想微言以及对文士在场感的论述,同时所采用的文言表述,也透示出鲁迅强烈的克服“被描写”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把梁漱溟推向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舞台.他对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的苦苦追寻、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探索与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反思,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深入探析梁漱溟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贡献,可以更好地厘清那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深沉之思.  相似文献   

16.
大江健三郎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曾五次来华访问.他从小熟读鲁迅作品,其文学本质与中国作家莫言非常相近,因此对中国文学有特殊的感情.研究大江健三郎及其文学跟中国文学的关系,在中日文学交流史上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向峰先生不仅是著名学者,也是一个诗人。相比于他的学术资质来说,他生命中的诗性精神更具根本性,也更有审美意义。这种诗性精神不仅内含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也体现于诗的创作中,情理交融、自然善感是他的诗的特质和表征。这种诗性精神既源于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源于他对自然的喜爱和热衷社会活动,更源于他对个体生命价值和人格理想的追求、实践。  相似文献   

18.
么喜龙是书法艺术家,他在实践历史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此,他特别用心于对各家书法特点的学习与揣摩,在转移多师的基础上化成了自己的各体字式。么喜龙的文学修养极其深厚,这可以从他对书法史与国学文化经典的深悟中已见一斑。此外,我们更可以从他自作的诗词中见出造诣。  相似文献   

19.
金庸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本土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光大。金庸以他的15部小说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确处理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人类、超现实与现实这三种关系,努力追求诗意人生、理想境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的中华,也提供了一个精神的中华,这形二实一的中华凝聚着世间难以匹敌的美,既是他笔下的,更是他心中的。金庸是当得起“创造者”的称号的,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更新的中华。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人本—艺术美学的结构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指出,王国维创立了迥异于西方,却又中西合壁、古今融会的中国人本—艺术美学。作为一种准体系结构,其内含为“天才说”、“无用说”、“古雅说”与“境界说”四大板块,而他的再创性贯穿与依次展开的各个板块,处处用艺术美学的语言诉说人生的沉郁、凄美与醒悟。这种人本—艺术美学的学术意义在于文的自觉,人的觉醒和论的独立。因此说王国维对中国现代美学与中西美学关系走向的世纪性深远影响,在以后或许会更强烈地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