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物资流通体制的改革,一个全新的生产资料市场正在全省建立和发展起来。第三产业普查资料表明,吉林省有各类生产资料公司500家,建立了149个生产资料市场和350个生产要素市场,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回顾吉林省的生产资料市场同全国一样,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的3年恢复时期,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基本上是实行市场流通。从"一五"计划开始,重要生产资料全部由国家实行统一的计划分配调拨。在这种计划体制下,经济运行持续了30年之久。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上突破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思想束缚,结束了长期排斥市场的状况,部分机电产品以商品形式率先进入市场流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流通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有了购销自主权,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品种和范围逐步缩减,生产资料价格放开,生产资料市场逐步形成。目前,我省各大中心城市已建立起一批综合性的生产资料贸易中心和钢材、汽车、木材等专业性物资交易市场、技术市场和期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已初见规模。  相似文献   

2.
李朴民 《经济问题》1992,(12):35-36,33
在现有体制条件下,国家直控企业的方式是中央政府运用指令性计划手段对部分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实施的控制方式,它包括指令性生产计划、指令性产品调拨计划和计划价格三个方面。虽然这种调控方式所涉及的范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渐缩小,但仍然存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部分全民所有制大  相似文献   

3.
一、进一步研究探索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计划体制模式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必须以指导性、政策性计划为主。以指导性计划为主,从全国来说,并不完全排除国家对一些重要经济活动实行指令性计划,强制执行,有的甚至是通过行政立法手段来推行。但作为省级,除落实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外,应象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那样,基本取消生产领域里的指令性计划,在流通领域包括进出口在内,视市场发育情况,适当减少并及时调整计划管理的品种和数量,对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行最高限价和最低保护价。为了提高指导性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提高制定和实施计划的社会参与度,实行发挥计划系统的作用与发挥各种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民间组织等系统的积极作用相结合的方法,增强计划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以提高计划工作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物资(即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是在五十年代初期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模式下,与计划体制和生产企业管理体制配套建立的。在这种体制下,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都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规定;企业所需生产资料由谁供给、什么时候供给、供给多少也都必须按照国家物资分配计划执行。  相似文献   

5.
<正>一、我国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特点 1.生产资料的商品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从理论上肯定了生产燃料的商品属性,但在一段时期,大多数生产资料仍然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1988年国家放松对生产资料流通的计划控制,国务院取消了由中央专业部门分配和管理物资的职能,除对少数短缺的重要原材料、燃料中属于重点企业生产的部分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外,其他部分则分别采取国家合同定购、协商定购和市场购销等管理形式。到1994年控制品种由1988年的72种减少为10种,而且计划物资的比重在逐渐缩小,钢材从1990年的41.5%降到1994年的20%,木材从21.8%降到15%,对计划部分也采取了保量不保价的政策,目前除少数生产资料品种的经营需经物资管理部门的批准外,大部分品种已经完全放开经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资料的商品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统购统销与价值规律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53年和1954年,我国先后对粮食、油料和棉花三种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国家计划机关长期以来对这三种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实行指令性计划,直到近年才把粮食和油料的生产改为指导性计划,而对棉花生产和粮食、油料、棉花的征收、统购、超购仍作为指令性指标下达。实行统购统销以后,价值规律对这三种统购统销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是不是还起着调节作用,国家计划机关还要不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充分利用价格、税收、利润、信贷等经济杠杆来引导农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实现国家的粮、棉、油生产计划和流通计划,是长期以来有争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比例的调节机制有三类:第一类是社会生产比例的有计划的市场调节机制,它主要包括参数调节下形成的价格比例杠杆和利率差别杠杆。第二类是社会生产乩例的间接宏观调节机制,它主要是由指导性计划、国家直接掌握的税率差别和国家投资杠杆组成。第三类是社会生产比例的特殊调节形式,这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还必须保留的指令性计划调节机制和单纯的市场调节机制。上述三类社会生产比例的调节机制,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了社会生产比例的调节系统。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应在两个方面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在国民经济总体活动中,二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前者是实现宏观经济计划性与微观经济市场性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为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后者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调节方式,具体表现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这三种调节方式的相互结合及其内部的计划与市场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一、生产资料(产品)为什么是商品在全民企业之间交换的生产资料产品是否商品的问题上,目前大体存在四种观点,即“非商品论”、“商品外壳论”、“半商品论”(即计划调拨以外自由交换的部分是商品)和“全商品论”(我持第四种意见)。这四种理解,尽管在论点和论据上颇不相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谁都没有放弃“对这种交换必须实行等价或有偿让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正>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这种结合又表现为有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结台的程度、方式和范围的划分。本文对此作一些初步探讨。一、结合程度的三种状态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现实可选择的结合程度大体上有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就是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和主要微观企业、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分配,由计划手段进行调控,同时也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计划不可能顾及的一些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实行市场调节。第二种状态表现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并重。这主要表现在宏观上两种调节的比重大体相当。同时也表现在微观企业活动的一系列“双轨”形态;国营企业既接受计划指令,获得计划配给的原材料、动力,生产按计划价格调拨的计划产品,也接受市场需求信号。从市场上购进原材料,生产按市场价销售的产品。这样,计划经济的调节和市场调节在企业这个落脚点上互相影响,同时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生产资料市场在形式上具有了一定规模,但仍不发育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生产资料市场沿着缩减指令性分配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范围的基本思路,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扩大,从进入市场的品种数量扩大到从事物资流通的组织增加的道路,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在形式上已具有了一定规模。表现在:(1)国家计划分配的品种数量和比重减少,进入市场购销的范围扩大。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  相似文献   

12.
<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沿着“逐步减少指令性分配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的基本思路,进行了多方面改革。尽管如此,传统的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所特有的行政分配的基本格局尚未根本改革,而当前双重经济体制中的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几乎所有环节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13.
<正> 一、计划财政体制是计划经济模式的基石计划经济的支柱是具有强制力的指令性计划和由国家订价的计划价格,而计划经济的基石则是统收统支的计划财政体制。在计划经济中,基本生产资料的价格一般被订在价值以下,生产基本生产资料的企业和部门按计划指令生产并按计划价格调出产品,所得收入不能弥补其劳动耗费。但这些企业和部门之所以能够生存下去,进行再生产,全靠计划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就业模式在建国初期基本上解决了旧社会遗留的失业问题以后,到五十年代中后期,发展问题(具体化为工业化道路)突出了起来。当时为了以我国有限的资源尽快完成工业化,形成国民经济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选择了集中支配资源进行重点建设的模式。伴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实行生产资料由指令性计划统一调拨,资金由国家财政和银行统一筹集、计划使用,从而劳动力也实行了统包统配。  相似文献   

15.
肖欣 《经济纵横》1990,(11):37-38
<正> 在探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台问题中,划清这两个概念的原始意义和现代意义,是我们正确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前提和基础。计划概念原始意义的要点有:(1)计划是整个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全体成员共同利用而进行共同劳动基础上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或按比例分配劳动的方式)。(2)实行计划经济,是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劳动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能够准确计算每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不需要价值插手于生产和需要之间,可以由社会直接有计划地分配劳动。个人劳动的直接社会性,是计划的基础。计划是产品经济的产物。(3)计划的方式是由社会中心直接以劳动时间为尺度,直接分配劳动时间,即指令性计划。  相似文献   

16.
食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商品。1996年国务院发布《食盐专营办法》,确定对食盐实行定点生产制度、批发许可证制度和运输准运证制度,并对生产、分配、调拨实施严格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先后出台的《食盐专营办法》和《盐业管理  相似文献   

17.
1968年匈牙利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根据自己对补会主义经济性质的理解,针对过去实行的指令性计划制度的弊病,大胆地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制度,实行具有独创精神的指导性计划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匈牙利是第一个提出指导性计划制度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的国家。因此,研究匈牙利指导性计划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是很有意义的。下面,就匈牙利指导性计划制度的几个原则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正> 一、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自1985年实行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以来,其发展异常迅猛,并呈现出向市场轨倾斜过快的趋势。 (一)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和比重逐年减少。1988年,国家统配物资已由1979年的256种减少到27种,由中央各部门作为指令性计划分配的物资由316种减少为45种。重要生产资料统配比重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棉花购销价 格体制中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对棉花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棉花的收购、调拨、供应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棉花价格由国家制定。这种体制对稳定棉花生产,保证棉纺织工业的基本需求,曾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这种购销价格高度垄断、产销严重脱节的旧体制受到了严重冲击,各种价格问题暴露得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20.
程坦 《经济师》1995,(4):28-29
<正> 一、现行工商关系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指令性计划分配的商品品种和数量大大缩减,从而主要依靠市场来实现资源配置。与此同时,生产和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生产企业的自主权逐步扩大,不再是按国家计划安排生产;二是流通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实现了由计划调拨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这一变化无疑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过去依靠计划维持的工商关系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