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12月28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重庆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和重庆师范大学承办的2012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一一重庆营,在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隆重开营。  相似文献   

2.
《重庆与世界》2017,(13):47-47
3月28日,“2017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一带一路经纬重庆”在重庆市暨华中学开营并举行授旗仪式。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主任熊志远、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副主任杨大庆、渝北区人大副主任唐丽华、泰南华文民校联谊会主席张俊贵等出席开营仪式。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政府外侨办大力拓展海外联谊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第三、第四代华裔青少年的联系与沟通,在积极协助招商引资的同时,尤其注重文化交流。市政府外侨办与国侨办合作,举办“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让更多华裔青少年接触了解中华文化,进而热爱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4.
《重庆与世界》2017,(22):68-68
7月3日,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副主任杨大庆,与来渝参加72017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重庆营的海外领队举行会谈。领队分别介绍了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爱尔兰、德国等国家参与此次活动组织的当地侨社、华校、机构情况,并感谢市政府外事侨务办、重庆师范大学的精心筹备和贴心安排,为海外游子了解祖(籍)国文化、地方发展提供了一次“寻根”之旅的机会,将会把所见所闻带回住在国,分享给亲朋好友。  相似文献   

5.
谭舒 《重庆与世界》2011,(14):52-53
唱民歌、练武术、写书法、看京剧、学剪纸,游览重庆美景,近日,一群来自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裔青年及台湾地区青少年来到重庆,骄阳似火的季节里,这些年轻人开始了他们的"寻根之旅"。加强文化交流了解中华文化本次"寻根之旅"夏令营系列  相似文献   

6.
唱民歌、练武术、写书法、看京剧、学剪纸,游览重庆美景,近日,一群来自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裔青年及台湾地区青少年来到重庆,骄阳似火的季节里,这些年轻人开始了他们的“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7.
这是重庆文化对外交流的又一新篇章。2009年12月30日至2010年1月10日,重庆市外侨办与国侨办华文教育基地——重庆市暨华中学联合举办了2009年澳大利亚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重庆营"活动。45位澳大利亚华裔营员来到重庆,深刻体验了包括巴渝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之魅力。  相似文献   

8.
《重庆与世界》2013,(5):28-29
“中华文化大乐园”于2011年正式推出,它是继“中国寻根之旅”活动之后,中国针对全球华裔青少年推出的又一个文化交流平台。这个平台为华裔孩子提供了与中国优秀学生直接交流的机会,让生活在不同国家的孩子们互相学习。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向来珍重“木本水源”,海外华人也通过民间习俗、节日庆典、宗族聚会、寻根游等多种形式,寻根探祖,增加海外华裔青少年对祖(籍)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加对祖(籍)国的了解,提升他们对中国的认同感,增强血脉亲情。  相似文献   

10.
热报     
《重庆与世界》2013,(4):46-47
3月29日,2013中国文化行——金辉重庆巴渝营开营式在重庆师范大学拉开了序幕。据介绍,本次活动由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主办、重庆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和重庆师范大学承办,共有来自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80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海外华裔学生汉语教育历史、学习动机、教育现状、面临困难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汉语教育的策略:积极推广传统中文教育和华文教育网站;开展寻根活动,重视国学教育,加强文化熏陶;积极推广普通话和简化字.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反思华裔海外学者在中国学术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更需要信仰社会主义、亲睦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华裔海外学者,而非打着"科学"、"主流"、"与国际接轨"的旗号四处招摇的华裔海外学者(或团体).  相似文献   

13.
苏琦 《新西部(上)》2007,(9X):210-210
文章在反思华裔海外学者在中国学术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更需要信仰社会主义、亲睦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华裔海外学者,而非打着“科学”、“主流”、“与国际接轨”的旗号四处招摇的华裔海外学者(或团体)。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7月15日,荷兰小伙子张克雷推着行李走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开始了他在重庆的第11次"寻根之旅"。他要找寻祖辈70年前在重庆的足迹……这是11月17日晚在重庆卫视首播的纪录片《沧浪万里长》的第一组镜头。70年多前的战时重庆,生活在这里的中荷两国外交官,有着传奇的人生故事。纪录片忠实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荷兰在重庆设立外交机构,与中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从而建立起深厚友谊,并延续至今的历史。纪录片也反映了今日重庆开辟"渝新欧"国际铁路  相似文献   

15.
蔡春丽 《今日重庆》2013,(10):26-28
重庆文化的海外之旅中,最让外国观众感觉“奇妙”的表演是“变脸”。“变脸”,是川剧中最具艺术感染力的绝技。在中国艺术家一摆头,一变幻的脸谱转变之中,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川剧、杂技“变脸”,中国功夫、中国民乐等,俘获了大批外国观众的心。  相似文献   

16.
又见丁肇中     
也是在炎热的6月中旬,三年前,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裔教授丁肇中独自回到了阔别17年的故乡——日照。几乎是在同一天,丁教授又回来了,不过这次不同,他不再是独自一人,而是妻儿同行——妻子苏珊·丁博士和19岁的大学生儿子克里斯托夫·丁。这也是丁肇中第一次携妻将子返回故乡。按中国人的习俗意识,这也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17.
蔡春丽 《今日重庆》2014,(23):26-31
2014年7月15日,荷兰小伙子张克雷推着行李走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开始了他在重庆的第11次“寻根之旅”。他要找寻祖辈70年前往重庆的足迹……这是11月17日晚在重庆卫视首播的纪录片《沧浪万里长》的第一组镜头。70年多前的战时重庆,生活往这里的中荷两国外交官,有着传奇的人生故事。纪录片忠实融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荷兰往重庆设立外交机构,与中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从而建立起深厚友谊,并延续至今的历史。纪录片也反映了今日重庆开辟“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努力建设“新丝绸之路”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李静 《重庆与世界》2011,(10):60-63
半年前,《重庆与世界》杂志2011.3月刊刊登了一则关于一名叫吉米的新西兰小伙子与一位中国女孩露露环游中国100天,为一个基金会筹钱帮助中国孤儿的故事。如今,这个洋小伙顺利归来,再次向本刊记者讲述他100天环游中国之旅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海外潮人     
海外潮人杜松年潮汕地区在本土一千多万人,在海外潮人(包括华侨华裔和港澳台同胞)一千多万人。研究海外潮人,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潮人社会形成过程潮汕向海外移民,既是中华民族移民传统的反映,又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以及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20.
项杰 《重庆与世界》2011,(11):26-29
数次来渝感受“重庆速度” 骆家辉说,对重庆这座中国西部的唯一直辖市,他并不陌生,曾数次到访。“第一次是1988年,以私人公务员的身份来重庆的。此次很高兴作为美国第一位华裔驻华大使访问重庆。”这次来重庆,他看到重庆的发展速度很快,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很惊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