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方实验经济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静 《经济纵横》2005,(11):76-78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经济研究领域逐渐超出了传统经济学范畴,作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和分析方法日益遭到人们的质疑和挑战,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不断拓展和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实验经济学从美国等西方国家产生并迅速发展为目前经济学科中最有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2.
谢玉科 《经济师》2008,(4):122-123
我国国防经济学正经历着从传统政治经济学体系为依托的学科体系,向与信息化战争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研究国防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为特征的现代国防经济学的转变。这种转变呼唤教学模式的创新。文章对现代国防经济学目前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现代国防经济学自主性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效果非常好的教学模式。适合于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现代国防经济学课堂教学,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在于“市场失灵”理论和“国家干预”理论。“市场失灵-国家干预”经济法理论模式对于研究中国经济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方经济学对现代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现代经济学的引进与中国经济学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学界采取了非常开放的态度 ,毫无偏见地引进、学习、借鉴和吸收了世界各国不同经济学派的优秀成果 ,并根据中国的实际加以综合和创新。 70年代末 80年代初 ,最先引进的是作为西方经济学正统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它以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为既定前提 ,以稀缺资源的配置为主题 ,运用最大化、均衡分析、边际和替代分析等方法 ,着重考察人们的物质偏好、生产函数的技术特征、要素边际生产力等在决定经济变量中的作用 ,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但是 ,由于它只研究既定市场即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虽然,在19世纪末就曾有英美传教士在中国开设过《富国策》、《富国养民策》等课程,并有口述笔录的《货币银行学》等西方经济学译著零星传人中国,但在当时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知识界没有传播开来。只是在废除了科举制度以后,中国知识界摆脱了传统经书的羁绊,抱着实业救国、科技教育救国的远大理想,兴办实业或出国留学,现代经济学才得以在中国传播。  相似文献   

8.
9.
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主流经济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中国建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着重大发展。其中《经济学动态》逐步发挥了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学术作用和影响,现已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最喜好的理论经济学刊物。在21世纪全球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承和创新以及超越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经济学动态》将与美国的《激进政治经济学》、英国的《资本与阶级》、日本的《经济理论季刊》等世界学术顶尖的著名刊物一起,勾画出一幅靓丽的和体现“劳动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语)的学术风景线,以回应《美国经济评论》等“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学的经济学家们把空间因素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经过多年的演进,空间经济学的总体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国内对于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而且空间经济学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土壤日益成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展开,全球范围内的空间问题变得更加凸显,区域间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紧密联系是空前的,它从现实性上为空间经济学的发展提供极佳的素材,空间经济学必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2.
论经济法的国家安全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富生 《现代财经》2005,25(10):78-80,F0003
国家经济安全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它可以被分为宏观经济安全和发展安全。要使一个国家经济能够安全运转,就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安全是法律持续性的制度安排,是一切法律的首要价值,所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法律责无旁贷。在众多法律部门中,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目的就是克服市场调节的弊端,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是由“国防科技研发—武器装备生产—制度环境”三大核心要素相互耦合而成的共生系统。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特色”之处,“先进性”体现在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开放程度高、运行高效、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等方面,并且具有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绿色环保、动态调整的特点。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要从现有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与目标体系的差距入手,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针对市场准入、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军工企业改革、鼓励创新与军民融合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  相似文献   

14.
传统经济学建立在自利性假设之上,认为参与人仅仅关心自身利益,即使出现有悖于自利性假设的行为,也只是暂时性的偏离。而最近二十多年的实验经济学研究对该假设提出了质疑,利用大量实验数据不仅证明了人类行为中公平偏好的存在性,而且还表明这种存在性绝非是暂时性的偏离,其对人类的行为决策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影响。目前相关学术研究主要体现在公平偏好与其他社会偏好的区分、有关人类行为决策中公平偏好存在性的实验证明、基于结果的公平偏好与基于动机的公平偏好的差异以及公平偏好对传统激励契约产生的影响。本文指出了国外学术界对公平偏好实验中包括实验对象、货币金额和文化等方面的质疑,同时也揭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构成了有关公平偏好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及前沿趋势。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防工业原先主要布局在“三线”地区,经过区际调整后呈现西、中部均有分布的格局。由于东部创新能力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导致了国防工业相对分散与创新资源相对集中的错位分布,抑制了国防工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这种两难处境下,可通过网络把各种创新要素与国防工业进行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企业创新网络、产业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和社区创新网络,开辟出一条跨越空间障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国防专利制度面临新一轮改革。自主创新环境、激励相容的运用实施机制和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创新驱动发展对国防专利制度的内在要求。现有国防专利制度尚不能完全满足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创新驱动发展下国防专利制度面临权利归属不清、运用实施不畅、管理水平不适应等问题,必须提高国防专利创造的质量和水平,加大对国防专利运用实施的激励强度,提升国防专利管理的能力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国防知识产权制度变革的内在要求,发挥国防专利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水平包括军民融合广度、融合层次、融合深度。构建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相关指标权重计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值。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水平受军民融合主体经济效益、军民关系制度安排和军民技术双向转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提高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水平,需提高融合主体的经济效益,完善军民关系制度安排,畅通军民技术双向转移渠道。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家、经济学与中国改革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吴敬琏 《经济研究》2004,39(2):8-16
本文回顾了中国经济学家伴随中国改革成长的历程 ,历数诸多为中国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 ,进行过艰苦的理论和思想探索的经济学家 ;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经济学家通过对于现代经济科学认识的深化 ,在改革的重大关头和事件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改革的深入 ,对于经济科学的要求愈来愈高 ,经济学的新课题层出不穷。因此 ,本文提出亟需加快我国经济科学学科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防知识产权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是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国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能够有效拓宽军工企业融资渠道,解决国防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过程中大量资金需求与单一融资渠道的矛盾,提高国防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率。基于军民融合战略,从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现状着手,剖析国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目前体制下的制约因素,通过对国外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建设的研究,构建我国国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总体框架,阐述所涉及各机构、部门的职责,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释放我国国防知识产权利用潜能,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军民融合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创新,是实现发展与安全兼顾的重大决策,是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举措,为实现富国强军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乘势而上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上,梳理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关系从萌芽阶段上升为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5次历史性飞跃,将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始终坚持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领地位,始终坚持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始终坚持发挥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新发展格局下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军民融合要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科技创新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