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英杰 《经济纵横》2012,(12):69-72
破解农户融资难的根本途径是进行信贷制度创新。本文基于广东省四个经济强市(县)314户农户信贷需求的调研,考察了经济发达地区农户的信贷需求状况及特征;遵循农户信贷制度适应市场需求的原则,提出经济发达地区要健全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创新农户信贷产品、创新信用担保机制、完善农业风险补偿制度、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文调查了兰州市下属三个县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1500名农户,对农户的信贷需求、收入状况和信贷产出效应做了分析,先用OLS和TSLS估计了信贷对农户产出的作用,再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和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法对信贷资金的收入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占总调查人数20%的高收入农户占用了近一半的信贷金额,而这部分农户的信贷产出效应却不是最高的;占总调查人数65%的中低收入农户的产出效应是最高的,但是面临着严重的信贷资金不足,农村信贷资金分配严重扭曲,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本文分析了这种扭曲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花旗-北大2009年农村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定量考察了农户受正规信贷约束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信贷约束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通过引入广义信贷约束概念,我们分别考察了正规信贷约束与广义信贷约束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正规信贷约束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广义信贷约束对农户消费结构却有显著的负影响,也即非正规信贷替代(如亲友借贷)较好地解释了农户消费结构的差异。结论表明: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信用环境是扩大农村内需的政策前提;培育并扶持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可作为扩大农村内需政策的重要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4.
西藏农户小额信贷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服务广大农民的金融创新品种,有效解决了农村"贷款两难"问题,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对该地区农户小额信贷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其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个人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信贷制度的演变及其适应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户贷款难 ,根源在于现行的农村信贷制度在整体上不适应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广大农户的要求。考察我国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的变迁可以看出 ,我国农村信贷制度的商业化倾向愈来愈明显 ,这反映了制度设计者的主观愿望 ,但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现状。对于我国农村信贷制度 ,最根本的应当考虑广大农户的需求。中国的农户总体上还是属于“道义小农”的范畴 ,与此相适应 ,应该给他们提供互助合作的信贷制度 ,而不应该是“赢利性”的商业信贷制度。  相似文献   

6.
朱少洪 《发展研究》2009,(11):38-40
本文首先对农户信贷约束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梳理,对农户受到信贷约束的成因进行评述,接着对农户信贷约束实证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最后得到农户信贷约束问题研究的若干具有借鉴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就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银行和民营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首先,信息不对称使银行出于成本效益考虑而惜贷。其次,信息不对称也将使中小企业面临信贷配给的困境。再次,在契约不完全和银行监督非有效时提高贷款利率,道德陷阱的存在可能把中小企业吸引到高风险项目上去。  相似文献   

8.
农户小额信贷作为信贷支农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开设之初就因其手续简便、惠及面广、对解决农户小额资金需求有其独特的作用,深受农户喜爱。但截至目前,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仍然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就农户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范对策做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农户融资制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都比较丰富,但系统研究和动态研究略显欠缺,将制度供求理论引入研究的文献很少。结合中国农户融资制度的变迁及制度变迁理论来看,中国农户融资制度变迁的实质是城市利益导向的金融抑制与金融约束并存的政府管制与操纵,这是导致农户正式融资制度供给不足与过剩并存的、非均衡的政策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制度的设计必然与农户的实际需求背离。  相似文献   

10.
高煜  王忠民 《经济管理》2003,(21):39-42
本文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为目的,重点从帕累托效率、国有企业与银行关系、资本市场发展和宏观经济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现行融资制度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出了中国融资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进而得出入世后中国融资制度改革未来发展的整体性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信用社推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已经经过了十几个年头,在全面落实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上,针对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效果不佳的问题进行重新认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中的问题与障碍,对如何进一步拓展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和改善农信关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国家大多制定了优惠信贷政策支持农户,由于国家政策取向,农户正规信贷内涵早已超越了单纯信贷视角.相关研究演进过程中,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信贷约束等不断被整合进理论框架,实证模型表达形式也越来越缜密.但是,历史文献多采取农户视角判断农户正规信贷效率,研究结论也各执一词.农户正规信贷涉及多方利益,国家、农村金融机构都是利益主体,忽视任何一方的研究框架都不完整.从新近进展来看,国家效用等制度因素已经逐渐进入研究视野,农村金融机构研究也越来越贴近现实,这些都是农户正规信贷研究颇具意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普惠金融调查数据,就大五人格特征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为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新的经验证据。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开放性、严谨性和外向性等积极人格特征对信贷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顺同性和神经质等消极人格特征对农户信贷行为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开放性人格特征对农户信贷行为的边际贡献更明显,运用处理效应模型,就开放性人格特征对信贷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高开放性农户的信贷需求更强,获得正规信贷的可能性更大、额度更高。同时,以是否使用移动互联支付工具作为开放性人格特征的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出一致结论。  相似文献   

14.
农户小额信贷是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学术界对此展开研究,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本文阐述、评析农户小额信贷的供求分析、产品创新研究、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绩效评估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一农户小额信贷研究体系,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相对贫困治理的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半参数模型从全国、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均对农村权利贫困治理水平提升产生正向影响。从区域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从时间维度看,样本期内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影响表现出波动式变化趋势。据此,提出应加强政府在宏观层面指引、实施差别化政策、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融资有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种方式。目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表现出内源性融资、非正规渠道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特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很多,但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国现有的金融制度的供给约束和中小企业组织经营制度的需求约束。要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应从制度入手,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健全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财务制度;银行实现金融制度创新,畅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政府实施民间金融制度化,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共同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相似文献   

17.
陈敏政 《经济师》2012,(10):175-176
农村小额信贷是针对农民贷款难而衍生的创新型金融信贷产品,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着重分析了国内外小额信贷现状、特点及我国小额信贷存在的缺陷,并针对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有关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海涛 《经济研究导刊》2012,(12):49+60-49,60
小额信贷和小额保险之间,相互需要,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只有实现小额信贷和小额保险有效衔接,才能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共同为广大农民改善生活和防范风险起到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但是农户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模式运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对促进农户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协调发展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薛婷婷 《时代经贸》2007,5(5X):142-142,168
如何向农村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一直是各国政府面临的挑战。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和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本文分析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大力拓展农村小额信贷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