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靖 《中国外资》2008,(4):103-104
文章首先介绍了BOT的概念及适用范围,然后结合城市供水行业的特点,并同时具体分析了上海市大场水厂的BOT投资方式,最后提出了一些BOT方式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论BOT方式及中国利用BOT法律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硕 《金卡工程》2009,13(6):95-96
BOT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投资合作方式,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并将成为今后我国引进外资投资于基础建设的重要方式。我国目前调整BOT方式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各地在实际运作中仍会遇到许多法律障碍,有的法律规范甚至与BOT投资方式相抵触,不利于BOT项目实施和发展。本文从:BOT方式的产生与发展;BOT投资方式特征;我国有关BOT方式的立法现状及立法障碍;对完善我国BOT法律制度的建议,这几个方面对BOT方式及在中国利用BOT所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了阐述,着重阐述了就BOT方式进行专门立法的必要性,以实现现行法律体系与BOT方式的衔接。  相似文献   

3.
王军 《新疆金融》2009,(3):20-21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介绍BOT投资方式的优缺点,分析了BOT方式对于解决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重要作用,并对西部地区实行BOT投资方式的障碍及对策进行了重点分析,希望能为解决西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李颖 《中国外资》2013,(7):132-133
BOT是近年来被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的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方式。BOT方式能有效吸引外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BOT方式在我国起步较晚,实践经验还很少,对BOT方式的理论研究水平还不高,尤其是BOT项目中的风险问题更是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重视。对于BOT投资方式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研究、分析,从中找到减少风险、乃至化解风险以便更好地从事BOT项目投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李遥  徐晨露 《云南金融》2012,(5Z):37-38
BOT作为当代的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令世人瞩目的积极作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BOT投资方式参与西部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兴起。它既能解决建设资金的筹集问题,还能改善投资环境,同时也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西部地区的BOT投资方式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有必要大力改善西部BOT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6.
李遥  徐晨露 《时代金融》2012,(14):37-38
BOT作为当代的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令世人瞩目的积极作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BOT投资方式参与西部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兴起。它既能解决建设资金的筹集问题,还能改善投资环境,同时也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西部地区的BOT投资方式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有必要大力改善西部BOT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而多年的财政赤字又使得政府很难全部负担庞大的建设费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实体近年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财富,却又受制于诸多产业的垄断门槛无处投资。因此,由国有经济实体垄断基础设施投资的局面必须尽快打破,利用BOT方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已迫在眉睫。但中国目前的BOT项目绝大部分集中在引进外资上。事实上,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早已有实力与热情去从事BOT项目投资,关键在于,其能否获得“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8.
刍议BOT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艳军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22(3):126-126,128
BOT投资方式在我国实吓中被广泛运用,但其法律性质仍是个未明确的问题,本人主张BOT特许协议是国内法上的行政合同。  相似文献   

9.
BOT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无需政府投资,先由项目建设方出资建设、经营并管理,然后将设施移交给政府。它是解决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资金短缺的一种理想的融资方式。文章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政策环境,分析了BOT模式的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比较了外资BOT和内资BOT,并指出我国大力发展内资BOT的优势所在,以及实现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议-经营-转让)作为一种投资方式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但是关于BOT的实际应用中的有关法律问题我们并没有厘清,因此本文对于BOT投资者的界定、BOT项目的范围、政府保证等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于BOT投资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有关BOT投资合同的法律规定尚不健全,当国际BOT投资与中国法律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解决BOT合同争议?应怎样保护投资方的合理权益呢?作为深谙投资法、公司法和合同法的律师——本文作者建议,采用仲裁方式解决BOT合同争议来保护投资方的合理权益  相似文献   

12.
TOT融资方式与项目融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方式很多,典型的方式是BOT融资方式。但是在BOT方式下,中外双方的利益追求存在较大矛盾,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B”上。首先是外方往往要求较高的投资回报,有的甚至要求投资回报率应在18%左右;其次,外方通过BOT融资进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的同时,往往还要求进入中国基础设施的装备市场以及基础设施的经营市场。加之BOT方式风险较大、项目产品价格高、对配套法律制度要求较高,实际运作过程中成功率较低,曾经风行一时的BOT项目几乎很少达到预期目标,使得BOT融资方式不能在大范围内推行和采纳。因此,应积极利用目前…  相似文献   

13.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建造—运营—移交)的缩写形式。BOT作为国外基础设施建设中常用的一种融资方式,是指投资人作为项目的发起人从政府获得基础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特许权,然后组建项目公司,负责项目建设的融资、设计、建造与运营,在特许期内以整个项目的现金流量来偿还筹资的本息并获取一定利润,在项目特许期结束后,由项目公司将整个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目前BOT投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国内企业采用。在具体实施BOT方式投资时,投资单独运作。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对投资子公司注入资金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  相似文献   

14.
BOT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在我国发展迅速。同时,国际银团贷款作为BOT项目融资最为有效的方式,与BOT的项目运作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法律体系。文章通过BOT与国际银团贷款的当事人和法律文件,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指出现阶段BOT项目中国际银团贷款所遇到和产生的法律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立法与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BOT投资方式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对于外资BOT,民营BOT方式缺乏专项法律法规作引导,尢其在股债比例、政府保证、项目设施新增资产移交等问题上缺乏法律规范,应加强专项法律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任务繁重,高速公路特许权的取得一般有外购、投资者投入和BOT方式三种方式。BOT融资方式是解决高速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BOT(Build-Operate-Transfer)包含了“建设-经营-移交”这三个方面的含义,大多是指政府的主管部门或政府控股企业授予某高速公路项目公司一定期限(一般在20-30年)的特许经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费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在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政府部门或政府控股企业。  相似文献   

17.
闫小雷  付建华 《财政研究资料》2007,(23):F0003-F0004
BOT模式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通常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BOT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政府对该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以有所限制,但保证私人资本具有获取利润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胡宪伟 《云南金融》2011,(6X):248-249
文章分析高速公路开发的BOT投资模式的特点及存在一定不足。提出了优化高速公路BOT项目投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BOT模式的高速公路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宪伟 《时代金融》2011,(18):248-249
文章分析高速公路开发的BOT投资模式的特点及存在一定不足。提出了优化高速公路BOT项目投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BOT是近年来在国外出现的一种新型投资方式。这种投资方式是政府对于拟建的项目与筹建商协商,由筹建商负责项目建设工作,项目建成后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经营该项目的权利,到期后该项目即无偿移交给政府,归政府所有。 BOT投资方式是在政府急于兴建某一大规模的项目,而又缺乏必要资金时使用的。采用这种方式,政府必须对该项目进行反复论证,并在可行性调查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