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它主要包括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知识(能力)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和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为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一,要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观;第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要坚持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四,要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第五,要坚持国际合作的原则,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西方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理论逐渐结合,形成生态社会主义。它属于一种西方社会思潮,其主要研究对象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是基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生态危机的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人与自然共存发展的理论构想。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可以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理念,即贯穿人与自然共存发展的理念,把"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的理念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丽 《天津经济》2007,(7):51-53
一、营造和培育开展全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外界环境氛围生态道德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以生态道德为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环境是生态道德教育活动运行、实施的外部条件,生态道德教育能否与所处环境之间相互适宜、相互支持,是生态道德教育能否取得实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程度如何,一个社会走生态文明道路的自觉性如何,标志着这个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在极大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以此为基点,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类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在实践中合理的认识和利用自然。另外,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国内外发展大势,根据马克思的生态观,适时地提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特征,要使生态文明深入人心,使之不仅成为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成为每个公民的日常行为准则。我国目前公民生态道德教育存在六个弊端。改进措施包括:深化认识,摆脱枷锁;鉴别取舍,大胆吸收;强化实践,寓教于游;建章立制,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作为共和国事业的缔造者,在生态文明方面有着较为清晰的思路,为中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有效的探索,因此深入发掘毛泽东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些言论思路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桑艳  陈群 《改革与战略》2013,29(4):7-10
马克思把哲学的"异化"概念与经济学的"劳动"概念结合起来,形成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提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造成了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分裂,劳动发生了异化,结果使人的自由劳动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异化劳动扬弃的过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异化劳动的全面超越,是合乎客观规律的历史必然性。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学习和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过多年的实践,欧美国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积累了很多经验,对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府全力推动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大生态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藏区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藏传佛教对五大藏区两大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它依正不二、 万物有灵的自然观有助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众生同体、 众生平等的生命观让人们养成了尊重生命的习惯;因果报应伦理观有助于保护藏区野生动物;动物崇拜、 宗教活动有助于对野生动物与环境的保护.在藏区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藏传佛教的生命修炼文化有益于社会民众的身心健康;其平等的文化精神能吸引并接纳不同的文化;其包容的文化心理有益于藏区文化多元化的共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乐采 《宁波通讯》2010,(8):8-10
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宁波作为一个资源小市,环境承载量有限。不仅要“补好工业文明的课”,同时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后期以来,生态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的和解,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发展。纵观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想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观念至关重要,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在对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中,除了必须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广义的科学探讨外,还必须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从观念到行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生态文明的基本形态,生态经济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虽然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有多种划分方式,但最通俗易懂的是将到目前为止的文明史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农业文明以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为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稳定的基础。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充满敬畏,追求朴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受技术的限制对自然的利用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文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生态文化建设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现代生态危机的爆发惊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都提出了对生态文化建设的诉求。生态文化建设更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内容,对生态文明的提升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内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等多个场合提及并阐述政治生态问题,政治生态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分析了政治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后,提出了大学生党员政治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并指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即应普及理念,培育意识;借力两学一做,营造环境;建立考评体制,加强管理保障.  相似文献   

20.
开展生态道德建设是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在伦理道德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它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它既是应对生态危机的客观需要,又是发展社会主义道德的必然延续,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内在要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必须把生态道德建设放在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大环境下加以推进,从而充分满足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