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外管理》2005,(12):100-100,102
中国企业国际化.就必然要实现人才的国际化。在国际化人才的背后,除了语言、习惯,更有对国际化人才特性的深入理解,以及截然不同的管理思维与商业文化。而在大气磅礴地招兵买马之前,企业首先解决什么问题?在招聘洋枪之后.企业需要配套什么.注意什么?  相似文献   

2.
《中国企业家》2007,(23):129-130
文化与诚信: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国而言,企业国际化是条崎岖的商道之路。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企业历经了四次国际化浪潮,从最早的对外承揽工程、输出劳务,到最新的国际并购、资本重组,其模式有品牌共享、农村包围城市、资源互补等等,很难说有哪个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但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即与国外伙伴、客户的文化融合和信任建立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永 《公司》2004,(3):98-99
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到中国投资,不仅带来了新技术和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许多异域的企业文化。这些国际化的公司文化与中国企业有很大差异,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看问题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商业前智     
《中国企业家》2007,(2):87-96
日本企业国际化经验研究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与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企业的国际化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基本都是赶超型,都面临文化上的障碍等。由于有丰田这类超级国际化成功榜样,日本企业一直是中国企业学习研究的对象。《中国企业家》此次刊登的这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是根据对大量日本企业的调研和对企业家的亲自访谈所总结的一个难得的系统版本。  相似文献   

5.
企业商标保护应未雨绸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忠  鲁炜 《中外管理》2005,(4):90-91
近日.几家踌躇满志走向国际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刚刚迈步.即惨遭当头棒喝。从联想被迫更改英文标志(Legend改为Lenovo)到当下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海信、东林等7家中国企业商标被西门子恶意抢注.中国企业国际化路途并不平坦。欧美国家为阻击中国企业和商品的进入.正人为设置市场准入壁垒.而且已不是单一运用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关税等手段,  相似文献   

6.
近来.企业文化这个词不怎么频繁露面了,这也许是件好事。毕竟企业文化不是“话”.说说就行了。不过,当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所创造的文化的竞争。2000年6月、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论坛在广州举行。会上、专家、学者及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深深浅浅话海尔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海尔是海”,海是无限的。海尔拥有职工1 8000余人、产品从白色家电到黑色家电,从厨房用具到药品共26大门类、7000余个品种。在海尔每一天半.就有一个新产品问世。 海尔还是一本书。是一部创业…  相似文献   

7.
现代企业制度源于西方。而现代西方的文化体系很大一部分源于基督教,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现象,现代西方从基督教内在的文化理念到外化企业制度的形成是一条线。而中国企业目前所接受的“现代企业制度”来源于西方。但中国文化的源头却与基督教大相径庭。几千年下来.中国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分散,很难统一在一起。这就给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也容易进入误区。从2001年开始,中国重新掀起一股企业文化热.大凡有些实力的企业都提出要搞企业文化建设。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形.  相似文献   

8.
企业国际化之路如何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国内市场实际上已是国际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企业国际化要超越重人情、靠关系、重人治轻法治的非规则运作模式.学会按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办事。企业国际化要立足于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发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优势,准确把握企业的市场定位,扬长避短,走出一条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国际化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规模企业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都有一系列的企业理念。然而.如何保证这些理念完全上升到员工的行动纲领、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文化力?是否实现了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接?很多企业存在困惑甚至无从评价。也就是说,很多企业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文化的传播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那么,企业文化的国际化成为“走出去战略”的题中之议。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正确把握企业国际化中文化差异与沟通的关系,顺利实现跨文化管理,打造中国企业的软竞争力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田源 《中国企业家》2006,(1):146-146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谈国际化的问题,中国经济崛起的问题,我想大家可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要研究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我们中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在哪里?我们在什么地方赚钱?到什么地方去开拓我们的业务?  相似文献   

12.
人们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有两种功能,即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企业文化的内部功能是面向企业内部运营环节,实现企业管理的高效率;企业文化的外部功能是面向用户,提升品牌号召力,实现企业的高效益。从这个视角看企业文化,我们就可以分析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海尔、联想与TCL,通过20多年的发展积累,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各自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解决了企业文化功能的内部有效性问题。在国内市场上,作为行业领导者,这三家企业的产品处于高端品牌区域,企业形象深入人心,实现了企业文化的外部功能。现在的问题是,走出国门后,三家企业…  相似文献   

13.
物流企业的国际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部分产业在经过持续升级后,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这些企业从自身战略出发,纷纷提出要“走出去”,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先锋。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物流行业.中远、中外运、中储等纷纷高调出击.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但实际上.物流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是物流产业全球化的一个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14.
王敏 《企业研究》2006,(5):49-50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企业国际化发展道路问题的讨论也渐趋白热化.讨论者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很多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全面地分析了这些问题对于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应该引起企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同化、异化与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中国企业,其国际化的进程也在一步步加快。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市场开放程度低,科技水平落后,企业文化底子薄,中国企业实际上一直是闷在锅里煎熬,与丰田、IBM、可口可乐、耐克等国际知名大企业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今天经济的全球化洗礼了每一家中国企业。的确,在这崇尚利润和经营艺术的游戏规则下中国企业获得了重生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与国际接轨、创世界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的考验。国际化,这个前卫而又冷酷的名词,一方面强迫着中国企业必须适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平顶山企业调研为基础,阐述中原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平顶山市的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从国企平煤股份六矿,了解了一个典型的中国煤炭企业的运转情况.通过改制私营企业海平电器,了解一个企业的发展史,在中国千万民营企业中风雨飘摇走过二十多年,至今海平电气浓浓的企业文化与过硬的干劲让该企业有了新鲜的血液,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文化与素质,使该企业前行于行业前端,蓬勃发展.从中了解到陈西平同志企业家管理思想,从个人角度理解、 对比、 反思中国企业发展的问题,还是在于中国中小企业大多依附于大型企业才能得到发展,中小企业本身存在一定发展问题与瓶颈,需要在国际化、 现代化过程中解决.  相似文献   

17.
谢泽锋  梁海松  孟杰 《英才》2014,(12):28-37
当无所不能的互联网颠覆一个又一个传统产业,当制造业不得不面对产能过剩的困局,人们总在猜测谁会是下一个倒下的巨人,谁又是未来的巨无霸…… 从并购IBMPC业务到拿下IBM x86服务器业务,联想集团(00992.HK)(以下称联想)用两代人完成了中国诸多IT企业尚未实现的国际化征程。十年间,联想董事长兼CEO杨元庆经历了从辉煌到低谷再度登顶的涅檠,联想也由盛转亏到再度荣光。联想的国际化历程也被很多中国企业奉为圭臬,翻检研读。  相似文献   

18.
顾冰 《东方企业家》2004,(11):40-41
中国不再仅是吸引外资的大国,在华人企业国际化对外投资步伐中,也将占据愈加重要的位置。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报告称,截至2002年,中国累计海外投资达350亿美元。而更令人欣喜的是,在2003、2004年.中国企业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从我们制作的“华人企业国际化大事纪”中可见端倪。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数以万计的服装店,虽大都规模较小,但是星罗棋布遍布城乡的各个角落。在中国服装行业面对WTO大跨步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作为既有阵地的内需市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抵御洋品牌的冲击。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柜台语言艺术的研究,使服装店提升企业文化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柜台语言艺术属于微观经济学的问题,也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日前发布的《中国企业战略:现状、问题及建议——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企业认为“缺乏合格的国际化人才”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最大困难.而“低成本生产要素优势”仍是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所依赖的主要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