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团克 《魅力中国》2014,(2):227-228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只有注重实践并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沈泉 《魅力中国》2009,(23):55-56
在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持久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数学的实际出发,谈些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相似文献   

3.
赵维刚 《魅力中国》2010,(30):55-55
经过多年实践课题的研究工作,总结出了一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其中利用农村优势资源,在生活、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持久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数学的实际出发,谈些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相似文献   

5.
韩林孝 《发展》2008,(5):92-93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下的学生是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智能结构,在实践过程中丰富感受、体验。笔者多年从事中学语文的教学和研究,在此对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作些理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贾红雨 《魅力中国》2014,(3):237-238
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改提倡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探究学习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和过程评价。探究性学习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它的核心是学生的研究活动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它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习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相似文献   

7.
蒋孝屏 《魅力中国》2009,(11):85-86
新课程条件下,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加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的、探究性的学习。教育要由原来的"受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8.
冯永园 《魅力中国》2011,(7):133-133
一、主题与背景 新的教育观念强调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不只是要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参加社会工作培养不可或缺的实际能力。化学教学中针对高中化学新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结合现阶段的教育趋势,在教学中采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张晓婷 《西部大开发》2010,(4):161-161,183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本上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探究性学习应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挖掘教材内外的探究性题材;突出探究活动的过程;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同时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10.
李晓伟 《魅力中国》2010,(31):330-330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叵主题。创新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活动,是根据创新原理,学习规律,结合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习理论和方法,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必须创新学习,因为有所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创新学习的空间,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呢?  相似文献   

11.
数学研究性学习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的本质特征是在探索中塑造了人格,在创新中发现了自我。在一次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胡天顺 《发展》2009,(6):96-96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注意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实现课内外结合,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兰辉 《魅力中国》2013,(8):142-142
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新的活力,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人才。  相似文献   

14.
朱永奎 《魅力中国》2010,(8X):92-92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呢?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呢?设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组织有效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及时反思。  相似文献   

15.
朱小莲 《魅力中国》2013,(11):223-223
传统的学习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教师讲课文,学生记笔记:习惯于老师说到底,学生听到底。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转换角色。  相似文献   

16.
教员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创新教育对教员和学生都有新的要求。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主要依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员。因此,要实施教育创新、要开展创新教育,就必须按创新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员队伍建设。学员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新教育的培养对象。而实施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学员的培养上起作用,见效果。这就要求教员引导学生会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所以,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创新是创新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於刚情 《魅力中国》2009,(2):84-84,34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8.
禹清峰 《魅力中国》2013,(16):211-211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这样的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下,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们认识到教师要考虑学生心理的规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生的心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琳 《魅力中国》2009,(2):36-36,112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即是指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及试验相对独立地完成任务,并得出该任务的科学发现和探究所得的经验,探究性学习着重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探究,通过亲自操作反复试验和归纳总结从而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主动研究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马小华 《魅力中国》2013,(31):218-218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首先,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需要.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次。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倡导的探宛性学习就是要力图改变学生过去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反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使其逐渐学会参与社会决策,形成作为未来社会公民应谈具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