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新闻工作者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同时也就失去了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生命。因此,实现新闻真实,防治虚假新闻,是新闻真实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杨胜军 《魅力中国》2014,(7):289-289
作为一名电视台的新闻记者,不能没有新闻敏感,但新闻敏感又不会凭空而来。往往又与记者自身的责任感有关。没有新闻敏感,就会把发生在你眼前的好的新闻漏掉,没有责任感,即使你捕捉到了一条好的新闻。可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没有厚度、缺少分量。一个新近的事件发生了,记者总是要努力挖掘出它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历史背景,这样记者才算真正、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3.
张中和 《发展》2009,(11):126-127
记者能不能及时发现新闻,能不能采访到新闻。关键在于有没有新闻敏感性。记者正是凭着新闻敏感这种特有的本领,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去完成新闻采访任务的。本文对新闻敏感概念介绍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如何培养记者新闻敏感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庆 《魅力中国》2008,(2):19-20
一般来说,任何新闻报道都是新闻记者、编辑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足人在社会中个体实践的产物。由此可见,记者情感在新闻报道中有着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发生偏差就会造成新闻失实、侵权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知道,好的新闻报道虽动情却不煽情。如果记者只有感情而不进行理性思考,对事实出现错误认知,其情感也随之出现偏差,甚至导致宣泄不良情绪,其报道就可能失之偏颇,给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等多方面造成消极影响。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新闻采编工作实践,认为记者情感在新闻报道中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高强 《东北之窗》2012,(18):52-53
新闻就在你我身边,好的新闻,不但需要记者善于发现,也需要多去思考。 当记者转眼间快7年了,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说实在话,平时工作其实很被动,基本都是靠文字记者带,主动性不够。有时候就会问自己,新闻在哪里?如何去找新闻?通过《152天,一个人的供暖泵站》这篇报道,我深刻感悟,其实,新闻就在你我身边,好的新闻,不但需要记者善于发现,也需要多去思考。  相似文献   

6.
解振华 《中国报道》2008,(4):102-102
朱幼棣同志约我为他的新作写序,我没有多思索就答应了。因为我们认识已经多年,对他也是比较了解的。当年他是新华社采访中央新闻和环境保护的记者。他勤于思考,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曾经写出不少有影响的报道。我们常常就一些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问题交换意见。后来他调到国务院研究室工作后,关心的领域扩大,研究问题深入,视野也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7.
7月28日,省外宣办邀请省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副部长田晓东向新闻媒体介绍了我省近年来组织工作主要成效及突出亮点,重点介绍了我省市县乡换届进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这也是我省首次组织工作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一旦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生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也会在受众的心中大打折扣。随着各大媒介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利益的驱动,有的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天平发生了倾斜,片面地追求时效性,迎合受众的需求和喜好,于是出现了一条条让受众气愤的假新闻。本文中重新审视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浅析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辉 《理论观察》2010,(3):163-164
新闻的语言问题,是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认真推敲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应当是所有编辑记者必备的一种职业技能。遗憾的是,现在新闻用语中,值得推敲的地方颇多,甚至有些报道用语、用词上有脏话,使人看了很不舒服。  相似文献   

10.
周芳  武钺 《理论观察》2005,(5):165-166
新闻真实性是个老话题,又是新闻工作的一个永恒课题. “证实真实”,广播电台的记者和编辑做法有所不同.记者要深入现场调查,采访有关的人员,多方核实情况,然后将所见所闻整理成文,告诉听众事实的真相.编辑虽然也有核实的责任,但他的工作毕竟是编发记者或作者的来稿,不可能到现场一一核实.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现文章中的不实之处,如何防范假新闻?  相似文献   

11.
史英琪 《理论观察》2009,(6):159-160
新闻评论,我们并不陌生,包括记者述评、短评、编者的话、本台评论员文章等,其本质特征就是我们听说的本台发言。新闻评论具有政论性、新闻性和群众性等特点,被认为是媒体自身的旗帜,电视宣传中的评论当然也就是电视台的旗帜。可以这样说,没有评论的电视台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电视台,新闻评论是动态新闻和深度报道的升华,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阐述自己观点,讲道理,作论述。  相似文献   

12.
王姝 《理论观察》2009,(6):158-159
对于刚刚从事记者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由于缺乏经验,许多记者的报道往往让大家听过、看过之后感觉杂乱无章不知所云。而有些报道给受众最大的感觉则是“云淡风清,浮萍掠影”,仿佛说了件什么事,可回头想来,又没有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让新闻报道大大贬值。如何让自己的新闻报道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容易被受众理解接受,成为许多年轻记者不易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记者报道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甚至如水中月、雾中花。如何选新闻切入的角度,将直接影响新闻价值。本文就如何选择新闻角度,谈了一些成功实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茂浈 《魅力中国》2011,(21):151-151
作品创优工作离不开精品“意识”与奉献“精神”。“意识”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创优工作的指示灯,有了这灯的作用,就有刨优的目标、激情、动力;而“精神”则是创优工作走向成功的桥梁和纽带,如果没有奉献精神支配这些即使遇到再好的素材,也只能与你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5.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经常运用的访问技巧和访问艺术,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方法。包括: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针对采访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提问技巧;缩短和采访对象的距离;如何做笔记和记录;尊重所有被采访者等几个方面。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艺术地运用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文章。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特别是人过中年、职称已经到顶、年轻时也曾取得一定工作业绩的教师,工作激情非常容易消退。但一个人总要做事,对工作失去热情时,思想就容易走向消极,消极的思想除了影响学生成长之外,也不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刘卓莉 《魅力中国》2011,(7):312-312
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政府新闻发言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时代,新闻发言人一方面要锻炼自身,提升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还要走进网络,听取民意。再者,由于新闻发布工作首先面对的是记者,还要做好与记者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8.
新闻角度是新闻记者寻找、挖掘和叙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新闻角度的选择,不仅是方法问题,而且是记者的职业敏感问题。这就要求记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加强比较判断,善于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写出具有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9.
论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是现代传媒常用的为做好新闻报道工作而采取的策划手段,其目的是力求使传媒的新闻报道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以满足受众多方面的新闻信息需求。也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如何进行报道,进行分析、构思,经过反复酝酿、调整,从多个报道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报道方案来加以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报道目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闫杰 《理论观察》2011,(2):162-163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编辑工作与记者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分离.编辑和记者各自形成了一个有着特定任务和特定工作规律的专门职业。这种职业的分化,对于提高编采人员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有关编辑和记者在新闻业务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接触客观世界的范围和角度不同,选择与评价新闻的观念也不同,因此编辑与记者之间,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