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们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经济管理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现代经济管理模式和思想都是西方传入的,虽然总体来说比较先进,然而,如果不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结合,也不能够促进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思想,在这三种主要思想的支配下,中国文化延绵千载而不消亡。现代经济管理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思想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经济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经济管理有着巨大而重要的影响力,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使得现代经济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元化资源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产生冲击,同时也会将灵活、新鲜的元素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当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变和升级,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更好整合,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健康、可持续。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双重影响进行思考,皆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优势来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内容和传播途径,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更好地升级和创新,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取得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旭东 《魅力中国》2011,(11):235-235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效法西方管理,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实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中国企业的发展需要。重拾中国传统文化,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当前中国企业要突破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首先,结合中国国情,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文化;其次,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第三,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只有充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发挥中国式管理的魅力,中国的企业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4.
传统图形是现代设计的母本和源泉,我国的现代设计要体现其设计文化,设计人员要了解传统图形的文化内涵。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图形的继承和创新不是简单因袭传统图形的造型,而是在现代设计中体现图形造型蕴舍的中国文化精神,形成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5.
王霞 《魅力中国》2013,(29):78-79
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基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出诸多卓越的管理思想,代代传承。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历经两千多年漫长历史岁月,己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形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阐述,分析中国传统思想的特点以及对现代企业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进行探究,从而给现代企业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以期有益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面对国外对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抢注的现象,进一步发掘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需要我们理性分析和积极应对。我们要科学而辩证地看待全球化的影响,积极为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现代化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赵虎群 《魅力中国》2013,(17):111-111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优秀文化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十足。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厦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导致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逐渐没落。尤其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更难发现我圆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踪影。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让“中国风”吹遍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概述,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的几点建议,希望给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是近些年兴起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有人预言:“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建设是一次管理的革命,是从传统的做法向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转变。学习借鉴企业文化的管理理念,建设中国优秀的企业文化,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更是企业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急需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迫切愿望。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开展和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尽管面临着…  相似文献   

9.
2003年2月19日下午,管理专家姜汝祥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梁钧平教授、金地集团副总裁陈长春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系列之“《红楼梦》的家族文化、权谋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10.
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融会贯通、改革创新,力求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我国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与我国传统人事管理相结合,较大地促进了我国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除了传统体制惯性和制度待完善的原因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的重大挑战.要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必须双管齐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刘露 《魅力中国》2010,(6):47-47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的精神典范和道德楷模,存在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力,积淀了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几千年来,传统文化规范和调整着人与人的关系,并日益渗透和贯穿于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整个思想认知之中,成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来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郭璐 《魅力中国》2010,(26):285-285,26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而文学是文化外在的表现方式之一,透过文本可以看出某种文化中特有的内涵。本文试图从文学作品入手,以现代视角分析这些作品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里最具普遍意义的内涵。在充分认识和利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将千百年的积淀转化为推动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中西方管理文化比较,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构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要基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中国自身的管理实践.提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以理服人,注重人性,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一、中西方管理思想各自的“文化悸论”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优弊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优点主要是: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善于从整体的长远的管理目标出发来决定各种管理措施。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闪耀着辩证法的异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现代的管理中仍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都得益于对这种中华管理文化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在价值取向、精神底蕴、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蕴含着现代法治的资源,我们应当科学分析其性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决定继承与发展,取精去糟,并在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合理的改造与升华,实现传统法律文化自身的现代化,从而推进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进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自我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晶 《魅力中国》2010,(35):278-278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将文化与设计理念融入现代设计中,有利于形成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室内设计。室内设计与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设计师要完成创造具有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就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结合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扬长避短。文章利用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为着眼点来阐述中国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企业文化是近些年兴起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有人预言:"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建设是一次管理的革命,是从传统的做法向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转变.学习借鉴企业文化的管理理念,建设中国优秀的企业文化,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更是企业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急需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管理理论源于欧美,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观念来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秘的宇宙万物本原所体悟出极高明、精微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文章以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框架为基本线索,对其中所结合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作概要性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入世后中国文化产业将要发生的变化 第一,加入WTO,将使我国政府管理文化的传统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单一的"事业型"管理模式,转化为"事业"和"产业"综合管理模式.我国传统的文化管理体制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实行的是计划管理模式,出于当时的需要,传统的文化管理体制只强调了文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手段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属性,忽视了文化作为消费产品的商品属性,忽视文化产业在发展现代经济,以至于发展现代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