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节与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的叫法始于民国,在这之前称为年。在中国古代,就有对年的不同叫法:在夏代叫“岁”,表示新年一到,春天就来了;商代叫“祀”,说明四时已尽,该到编入史册的时候了;到周代,才有了“年”的说法。《尔雅释年》上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就是这个意思。《谷梁传》中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甲骨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样子。由此可见,“年”原是庆祝丰收的喜庆日子,故古代辞书把“年”字放在“禾”部,叫“稔”,寓意谷禾丰,所以年的意思就是五谷皆熟,收成好。公元前104年,汉武帝…  相似文献   

2.
晨起危坐读书,看到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有“上任”一条,这样写道:“士人赴官谓之上任。将‘任’字作‘官’字解释,谬矣。任者,担也,盖将担子上在身上。” 早在一期甲骨文中即有任字:一人身旁竖着一条大扁担。左旁的“壬”就是由这条大扁担演变而来的。可见,称“赴官谓之上任”,正是道出了居官作长的第一要义,象形字的“任”字确象一个随时待命的挑夫之形,即为官即为挑夫。 提到挑夫,我们脑子里就会自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广西金秀瑶族部分传统生活用具进行设计事理分析,例如金秀瑶族禾剪与甲骨文“利”字,金秀瑶族竹制织锦工具与甲骨文“巾”字,金秀盘瑶出行背袋与甲骨文“西”字等,揭示其与“甲骨文”象形造字的渊源关系。研究旨在借助甲骨文象形释义的参考,为无本族文字的金秀瑶族传统生活用具设计的“传统性”溯源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再如,金秀瑶族丧葬习俗与甲骨文“尸”字,这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揭示用具“物理”背后所蕴舍的“事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产业》1996,(10):31-31
澳门地名的由来澳门原名香山澳,处于南屏河人海口,是一个三面临海、一面连着大陆的半岛,水陆运输非常方便。“澳”字在古代的解释,即是指与外人通商的地方。香山澳的名字后来又有了演变,去了“香山”二字,在“澳”字之后加了个“门”,成了“澳门”。据《澳门纪略》...  相似文献   

5.
“福”趣     
新春佳节,在我国城乡特别是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喜欢在屋门、窗、箱柜、水缸、粮囤、农具等地方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示“迎春接福”之意,对这“福”字的涵义解释的不少。 “福”字在初有文字的早期文化中就已有之。据《说文》解释:“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福”字广义的就是幸福,它是祸的反义词。《老子》:“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卷上:“全寿富贵之谓福”。狭义的福是夫妻双全、子孙满堂,古代称木星为岁星,谓其所在有福,故又名福星,天国神仙之地为“福地”,庙宇供善男信女解囊的箱子上面写的是“广种福田”。用“福”作人名、地名、商标名的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6.
时胥 《宁波通讯》2006,(4):23-23
前不久,看到一篇题为《说和谐》的短文,文章从和谐两字的构成诠释了作者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印象比较深。作者认为,“和”字由“禾”和“口”组成,“谐”由“言”和“皆”组成,由此认为,和谐社会其最初的、最本质意义应该是物质上人人有饭吃,精神上人人都有自由表达自已思想的权利这么一个图景。  相似文献   

7.
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国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吉”的字样。“吉”字的形态是菌,其含义是上象兵器,下象盛放兵器的器具,合起来就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无战事、无危难。而“祥”字的解释则是好的兆头。“吉祥”的本意是和、顺、福、善、美、康、宁及其预兆。“吉祥”是中华民族恒古的企盼与追求,也是历朝历代有为的治国者们的理想与目标。由此而形成的吉祥文化,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与特色。  相似文献   

8.
《西部论丛》2006,(2):82-82
一些人对“和谐”二字作过这样的解释,“和”字是由“禾”和“口”组成,表示人人都要穿衣,个个都须吃饭,这是“科学”;“谐”字是由“皆”和“言”组成,表示人人都应发言,个个都能说话,这是“民主”。反过来,没饭吃就会打仗,于是无“和”可言,没言发就会反抗,于是无“谐”可言。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是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今天可识的最古的汉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即今“殷墟博物苑”所在地。1899年为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发现,以后多次发掘,出土达十余万片,皆为商代晚期的东西。单字的总数在4500字左右,可识者在千字以上,是相当进步的一种文字。甲骨文名称的确定,由于学者们命名的视角不同而十分繁复:以“龟”、“龟甲”、“龟甲兽骨”称名的,是从承载甲骨文的质料着眼的;以“殷契”、“殷墟书契”称名的,是从出土地点和书写工具两方面着眼的;以“卜辞”、“贞卜文字”称名的,是从甲骨文用于占卜的…  相似文献   

10.
杨帆 《魅力中国》2010,(20):212-212
“爪”是象形字,按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为手掌之形。其指微曲。金文中有带指甲之形者,本义指人的指甲,后引申为鸟兽的脚趾。“牙”也是个象形字,本义指槽牙,后引申为人和禽兽的牙齿。这两个字都是单音节词,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联合使用,如《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韩非子·二柄》:“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在这里“爪”“牙”连用作为一个联合词组,仍表示它们的本义,仅指动物的爪子和牙齿。而随着“爪“‘牙”连用频率的提高,它们组成的联合词组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并被当成一个新词使用。爪牙是鸟兽防卫与攻击不可或缺的武器,通常都比较锋利,由此种性能的比喻义而引申出以下几种意义。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研究比较认为,在甲骨文、金文中,“ ”即“就”,并叠加“又”或“尤”为声符,有声化趋势,后“ ”废“就”存,为小篆所本。“就”字形体曾加“辵”旁表意,然其形体并未保留下来。“ ”字下从“高”之形体“ ”亦未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2.
“羊”字是个象形字,上面的一点一撇好似羊角,下面的三横像羊身上长长的羊毛,中间的那一竖像极了羊尾巴.在商代甲骨文卜辞中,羊通“祥”,吉羊即吉祥.在《说文解字》中“羊,祥也.”“祥”是后造的字.十二生肖中,羊是温绵顺和的代表,既自古便与人类伴随左右,亲密又驯服,内蒙古民歌《牧歌》中唱到“蓝蓝的天空哎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那么爱煞人.”且羊喜清洁,饥食青草,渴饮清泉,产出奶、肉、毛、皮,为人类奉献颇多,故不仅成为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而且羊的形象还成为美好吉祥的代言.在原始文化遗存中,商代有“四羊方樽”、“三羊铜罍”,汉代有“羊型铜灯”、唐代有“三彩陶羊”……羊的形象随处可见,见证了羊在人类生活中的密切性、重要性.汉字中的“美”字由“羊”和“大”两字组合而成.羊大为美,同样体现了古人对羊的喜爱和实用主义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3.
“羊”字是个象形字,上面的一点一撇好似羊角,下面的三横像羊身上长长的羊毛,中间的那一竖像极了羊尾巴。在商代甲骨文卜辞中,羊通“祥”,吉羊即吉祥。在《说文解字》中“羊,祥也。”“祥”是后造的字。十二生肖中,羊是温绵顺和的代表,既自古便与人类伴随左右,亲密又驯服,内蒙古民歌《牧歌》中唱到“蓝蓝的天空哎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那么爱煞人。”且羊喜清洁,饥食青草,渴饮清泉,产出奶、肉、毛、皮,为人类奉献颇多,故不仅成为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而且羊的形象还成为美好吉祥的代言。在原始文化遗存中,商代有“四羊方樽”、“三羊铜?”,汉代有“羊型铜灯”、唐代有“三彩陶羊”??羊的形象随处可见,见证了羊在人类生活中的密切性、重要性。汉字中的“美”字由“羊”和“大”两字组合而成。羊大为美,同样体现了古人对羊的喜爱和实用主义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4.
巫,甲骨文写作 ,后省作。《说文》上是这样解释的:“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最早是个动词,同降神事相结合,可释为赞、祷,而进行相主持这种活动的人即是巫师。巫亦称巫教。主持巫教活动的,除巫以外还有觋。《说文》称:“觋,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故我国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  相似文献   

15.
沈善增 《沪港经济》2008,(12):74-74
“和其光,同其尘”,语出《老子》,现在通常的译解是,“含敛光耀,混同尘世”。我进一步解释为“共享光荣,分担艰难,同甘共苦”。后来读了《乐记》中关于“礼”和“乐”的性质、功用的论述,才知道我的理解与《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的本意还是有相当距离。  相似文献   

16.
"合文"是汉语古文字中常见的现象。"合文"从甲骨文时代就已经产生,秦汉时期逐渐减少,最后归于消亡。系统研究古文字中的合文,对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有比较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商周古文字读本——殷墟甲骨刻辞》38片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合文"分布的种类以及呈现的特点,初探甲骨文中的"合文"现象。  相似文献   

17.
《改革与战略》2006,(4):168-168
题记:2005年,深圳市动物防疫监督所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农林渔业局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全所干部职工不懈努力,实现了“两个新突破”(在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动物防疫整体水平提高两个方面),全面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指标,为深圳畜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齐语》和《小匡》的比较作为论述的切入点 ,对“西周的士是自由农民”的流行观点提出质疑。文章分析了“士”含义的演变 ,指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等级制下的“士”脱离生产 ,依靠禄田和役邑攫取农民的劳役 ,有自己的宗族组织 ,是贵族的下层 ,它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庶人 ,分属判然有别的两个阶级。《齐语》中“士”和“农”有严格界限 ,符合西周和春秋初年的实际 ,《小匡》对《齐语》进行了修改 ,大失《齐语》原意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春秋后期社会大变动中士农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时下有一种对“和谐”的解释,挺有意思:“和”,口加禾,意味着人人有饭吃;谐,言加皆,意味着人人都有发言权。这种解释虽有望生义之嫌,却不无道理,尤其是后一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寓言二则     
人的世界   狐狸抓到一只兔子,要吃掉它。   兔子说:“你还敢吃我 !你看过电视节目《动物世界》没有 ?”   “看过又怎么样 ?”狐狸说。   免子说:“这个节目处处说明动物们总是弱肉强食,人们如此揭发动物世界的残暴,你还要吃我不感到可耻吗 ?”   “你说的那个 !”狐狸说,“那是人拍摄制作的玩意,如果让动物来摄制一部《人的世界》,将会看到他们那里比动物世界残暴得多。——对于我们,谁愿意为动物感到可耻就去可耻好了,那是一种很富有理想色彩的情感,可我现在需要的是一顿现实的中餐。”   1999年 7月 狼 鼠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