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尚存的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能够起到重要的熨平和缩小作用,对于促进社会公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吉林省虽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2.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地区均等化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中能实现也是首先需要实现的目标,而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关键。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本文在分析了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制度、转移支付制度、主体功能区、户籍制度的基础上,通过界定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制度供给者的主导角色,提出建立多元化的供给体系推动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姜鑫  罗佳 《发展研究》2012,(4):89-92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及服务的可获得性、质量和数量方面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客观揭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有平等接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实现我国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4.
姜鑫  罗佳 《经济与管理》2012,26(5):39-43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然而,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仍旧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使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显示: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的经费投入、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距,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有平等接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努力实现我国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5.
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区域总体差距趋于缓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区域发展新增长极涌现,城镇化步伐加快推进。但是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还不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对落后地区和问题地区的扶持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合作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发展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晗  任保平 《经济前沿》2011,(4):95-103
福利分配是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一项内容,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是通过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来提高社会福利总水平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本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公共服务状况,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建立指标体系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状况做出评价,认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中期至今发展迅速,但各地区差异较大,特别是社会保障领域和公共卫生医疗领域均等化水平较低。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水平,需进一步改革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权责关系,加大财政支出中基本公共服务比重,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偏向落后地区,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转变,国家区域政策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各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地区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仍然呈现出不平衡的增长态势,地区间发展差距仍然很大。从长远发展看,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强化对关键问题区域的援助政策,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人口并矿业活动分布的适度空间均衡。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内涵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厚金 《生产力研究》2011,(1):23-24,45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解决社会公正问题,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首选策略。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要将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在公共服务领域中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相对平等地实现。现阶段,我国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着力调整中央财政支出结构,加快改革和完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培育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稳定财源,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10.
财政转移支付是促进地区间财力均等化、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在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上发挥了较大作用,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趋于增强,但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从区域角度看,应该加强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1.
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创新,在分析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下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提出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及财政投入的城市偏向,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十分严重,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更是如此。找到破解之策显然是必要和迫切的,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河北省若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差距现状,进而找出了其制约因素,并提出推进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1—2008年广东人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及各类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和人均GDP数据,运用人口和财政支出双重加权的区域差异分析工具,测算广东城际、县际、城乡财政收入、支出及各类公共服务支出和经济发展均等化程度,显示:各类公共服务支出的城际、县际、城乡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城际、县际以及城乡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城乡公共服务、一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和教育支出相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公共服务、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处于底线均等、非均等化状态,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支出处于均等、底线均等、非均等化状态。2005年以来各类公共服务支出的非均等化程度呈降低趋势。财政支出规模对各类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影响大于人口规模。对各类公共服务人口和财政支出双重加权分析研究,更加客观、科学。财政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保障。推进广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必须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不断缩小财政收入差距、提高财政自给和资金组织能力、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类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285个城市2013—2020年的保障型和设施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实证检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分权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表明:保障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市场化改革对推动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财政分权度的提升虽然有利于直接推动共同富裕,但会弱化保障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对推进共同富裕产生间接的负面影响;设施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广义的共同富裕发展,其机制主要在于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虽然表面上促进了地区收入差距缩小,但由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导致其实质上制约了广义共同富裕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研究》2017,(2):52-66
转移支付是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在致力于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的同时,会对地区内部的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产生何种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地方政府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决策对转移支付的反应函数,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无论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还是专项转移支付,均显著地抑制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并依赖于中国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本身具有的城乡支出理性偏向,生产性公共服务支出偏向更具边际经济效应的领域,福利性公共服务支出偏向能实现更大社会福利效应的领域。不同经济赶超省份的分组比较还发现,经济赶超水平越高,转移支付抑制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的作用越强,且中央战略政策对地方政府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偏向的抵御效应有限。本文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经济赶超水平的落后地区,很容易陷入转移支付阻碍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的"陷阱",我们不能忽视这类转移支付风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非均衡发展模式下构建区域公共服务差距产生的理论路径体系,并以义务教育为例进行实证检验:利用因子分析法测度我国省域公共服务发展得分差距,采用Tobit模型进行解释。结果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间财政关系对公共服务供给均存在正向效应,且前者大于后者,而公共支出成本差异对公共服务供给产生抑制作用,但属于客观条件。因此,在我国继续深化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短期内可以采取转移支付、收支划分等调节地方政府财力的手段,但根本上还是要通过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完成。  相似文献   

17.
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是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在充分测度中国各省域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基础上,基于2013—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赋能作用。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缓解财政压力两条路径赋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门槛回归发现,数字经济赋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存在显著的动态调节效应,在政府治理效率、财政透明度、技术创新氛围和人口密度四个变量的调节下,均呈现出正向且边际效用递增的动态特征。该研究的结论对于深刻理解“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这一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边际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都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主体功能区建设使得贫困地区成为国家转移支付的重点地区,这将为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带来历史性机遇。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视角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还存在诸如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移支付规模过小、税收返还测算方法不尽科学等问题;加快财政体制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将公共服务效果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等,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现今中国区域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其经济地理阐释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文章根据韩国前中央政府高级咨询顾问就中国区域发展问题对本刊主编访谈的记录成稿。访谈反映出以下中国区域发展问题受到关注:①中国空间管制的走向、问题与主体功能区规划;②合理城市化与如何加快贫困地区发展问题;③区域均衡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④国家的区域战略(规划)制定、实施和对外开放;⑤国家竞争力问题。访谈给出了经济地理的研究看法和初步阐释,对加强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推动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区域发展差距呈现显著的多维特性,本文从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知识发展差距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发展指标和大部分社会发展指标相对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经济发展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增大,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本届政府的重要发展思路和施政特点.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统一的公平的国内市场,促进各种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实施知识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