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海东 《新经济》1995,(4):46-49
香港中资是指中国内地资本在香港的投入。由内地国家资本全部或大部分控制的在港企业,包括中资独资的和中资控股的,统称为香港中资机构。有些合资企业不为中资控制,称之为具有中资背景的机构。中国内地的国家资本在香港经营的时间较长,早在1949年以前,四大老中资企业集团(中银、华润、招商、中旅)就已在港设立机构,开展业务。  相似文献   

2.
同国际上知名的保险公司相比,中国国内保险经营机构的竞争能力明显偏弱在加入 WTO 后,随着外资保险公司大规模的进入中国市 场,国内保险经营机构受资本规模保 费投资能力、获利能力和组织管理模式的局限性,生存空间将会受到很大 的影响,可能会丧失分业务和客户及市场份额,甚至有可能引起一些机构出现动荡和危机。中资保险公司资本规模 明显偏小资本雄厚与否,对于保险这样一个特殊行业来说,直接影响到展业能力和偿付能力,从而影响到公司的信誉、业务状况。我国对外资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开展业务,在资本规模上设置了较高的进入门槛,几乎所有在…  相似文献   

3.
《资本市场》2010,(1):106-113
中资机构的海外并购业务在2009年的投资额明显高于2008年水平。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并购业大幅萎缩,唯有资金充裕的中资机构使本地市场仍保持活力,而能源、电力和原材料领域的投资表现尤为突出。这种趋势将会持续到2010年。  相似文献   

4.
郭素霞 《经济论坛》2005,(20):94-95
在现代经济中,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一国经济的命脉行业,加入WTO后在华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在本外币业务上同场竞技。但事实上,在目前的人世过渡时期,中资银行在外资被获准进入的业务上已经明显感受到外资银行的逼人气势。那么,中资股份制银行应采取何种竞争战略来应付竞争已成为经济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算了2003-2009年间8家中资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以此为基础检验了外资寿险的进入对中资寿险公司的"溢出效应"及其阶段性特征。本文的研究发现:外资寿险的进入对中资寿险公司产生了正的"溢出效应";与此同时,外资寿险的"溢出效应"呈现出"由强到弱"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资与外资在银行业股权投资上的合作日益增加,尤其是外资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中资商业银行,成为银行业对外开放中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7.
赵明 《经济导刊》2005,(1):50-53
同国际上知名的保险公司相比,中国国内保险经营机构的竞争能力明显偏弱。在加入WTO后,随着外资保险公司大规模的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保险经营机构受资本规模保费投资能力、获利能力和组织管理模式的局限性,生存空间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可能会丧失部分业务和客户及市场份额,甚至有可能引起一些机构出现动荡和危机。  相似文献   

8.
中国保险机构资金运用效率研究:基于资源型两阶段DEA模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采用中国保险机构1999—2006年共246个样本数据,通过建立资源型两阶段DEA的效率评估模型,测算了保险机构资金运用过程的两阶段效率水平和变化轨迹。研究发现,中国保险业无论是资金筹集阶段和资金收益阶段的子效率,还是资金运用全过程的整体效率,得分都不高,全行业仍有大量的资源因管理不善而被浪费掉。与外资机构相比,中资保险机构在资金运用上的整体效率优势表现出"V"型趋势,具体表现为中资保险机构在资金筹集阶段的效率优势不再显著,在资金收益阶段则被外资机构反超并表现出一定效率差距。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虽然中资寿险机构在资金筹集阶段的效率占有一定优势,但在收益阶段的效率亟待提高,而中资财险机构在资金筹集阶段和收益阶段均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9.
舒菁  吴鹏 《资本市场》1997,(4):25-26
<正> 求合作平分秋色在香港的各种资本中,中资是唯一不存在“九七”风险顾虑和撤离问题的资本,从这个角度说它的发展潜力很大,但为了真正体现“一国两制”方针,保持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资在香港的数量发展是有限度的。中信(香港)集团的董事总经理荣智健就曾指出:“香港未来不能由中资取代其他外资,中资一取代就会把国内许多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众多世界著名保险公司纷纷进入我国保险市场。据中国保监会统计,截至2004年末,在我国设立的外资保险公司(包括中外合资和独资保险公司)已达41家,外资保险机构代表处为188家。这些外资保险机构分别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数量上已超过中资保险公司。现状及特点自我国保险业开放以来,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呈持续发展态势,保费收入逐年增长。据统计,1992年,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仅为29.5万元,到2001年,保费收入已增至33.29亿元,约占当年国内市场份额的1.58%。之后的三年里,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增幅较大。2004年,外资…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将是—个充满着挑战的年份。2005年.也将是中国保险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05年,是中国保险业加入WTO以来的一个临界点。经历三年的开放,中国保险业将最终兑现全部承诺。2005年,中国保险业将开始进人深度开放的后过渡期。2005年.也是众多外资保险商翘首期待的时刻。中国健康险,团体险,养老险(年金险)服务将正式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外资经营地域的限制也将被取消。一直以来被中资保险人视为“狼群”的洋保险已如期而至。这将意味着,外资保险公司将首次拥有和中资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上同台竞技的入场券。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保险业将开始与“狼”共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的本土投行即将在2006年岁末面临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即使全方位沦陷也未尝没有可能——这肯定是最坏的一种走向;或者将重蹈东亚其他地区金融业已经国际化的覆辙,所有的内地投行业务将在短时间内被强势的外资投行所分割与蚕食,而本土投行则可能被无情地边缘化;当然,根据业内的情势来分析,也许更有可能的是,中国大陆的本土投行业务将像当年英国的商业银行那样整体地趋于“二流化”。12月5日似乎是金融业的一个大限,WTO的承诺也许将毫无折扣地兑现,中国大陆的证券业(包括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将会遭遇到外资投行史无前例的狙击,——这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劫数。虽然,本土机构与国际投行的接洽与交手远非一日。早就应该知己知彼;而且内地不良资产处置,企业海外上市……等等也已经假国际投行之手获得教益。在先行的障碍扫除之后,国际投行马不停蹄,现在要挥师对垒的对象则是中国本土的投行机构。本土投行的弱点早己暴露无遗,甚至一时也无法弥补;国家金融政策的细微变更将牵动着2006年所有投行最敏感的神经,而在清点中外投行利弊长短之时,我们惊党,偌大的阴影已经悄然压境——  相似文献   

13.
凭借对盛大的4000万美元投资,2003年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软银亚洲)成为中国市场最为风光的创投基金之一,在国内被评为2003年度外资创业投资机构二十强的第三名. 但在荣光的背后,其实软银亚洲投资盛大的过程也很曲折,"投资盛大是需要勇气的",日前,软银亚洲中国区总经理黄晶生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说.  相似文献   

14.
《经济导刊》2015,(4):8
3月17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发表联合声明,决定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这是继几天前英国宣布加入亚投行后在欧洲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至此,G7集团已有4个加入亚投行,重创了美国试图阻止盟友加入该行的努力。亚投行是中国创建新型金融和经济机构  相似文献   

15.
基于股票市场与大宗商品市场的理论互动机理,选取中国内地、香港及美国三地股市和黄金、石油、铜三类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VAR-TGARCH-AGDCC多元模型,从均值溢出效应、动态相关性维度来检验和比较股票市场与大宗商品市场之间的互动特征。实证结果显示:三类大宗商品市场中,黄金市场具有显著的风险分散功能,与股市的相关性持续较低;石油和金属铜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去金融化"进程加速,与股市的联动性在后危机时代显著上升。从中美股市与大宗商品市场的互动差异来看,美国股市与大宗商品市场的信息传递和互动关系最为明显,中国内地和香港股市与大宗商品市场的联动特征相对微弱。这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的重要信号,同时也要求我们更加注重防范市场间的风险传染,加强金融监管,维护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徐艳  李淑贞 《经济论坛》2007,(22):13-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资本跨国流动日趋便利,跨国并购日渐成为国际资本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特别是2005年掀起了新一轮全球并购热潮后,能否充分利用并购方式吸引外资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一个战略抉择.专家预测,在"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进入跨国并购高峰期,成为亚洲乃至全球领先的外资并购市场.外资并购近两年在浙江也迅速升温,成为利用外资的一个亮点.随着今年我国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浙江较为有利的产业、区位等优势必将吸引更多国际资本的目光.  相似文献   

17.
陈丽芬  刘涛  王微 《发展研究》2023,(10):32-37
报价机构编制发布的现货价格指数是大宗商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国际知名报价机构规范化、科学化、规模化、国际化的成长路径是其能够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发挥影响力的根本。相比于国际知名报价机构,我国报价机构的综合实力仍有差距,与我国大宗商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因此建议以重点品种为突破口,依托超大规模的现货贸易优势培育发展我国报价机构的价格指数,健全报价机构规范发展的制度环境,拓展报价机构价格指数的应用领域,加强报价机构的发展能力建设,推进报价机构国际化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8.
罗毅  洪锦屏  沈娟 《资本市场》2013,(1):108-112
<正>伴随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迅速崛起,韩国证券市场已跻身世界主要证券市场的行列。韩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引起了国内证券公司的市场格局的重造,经营格局也出现分化。外资投行的进入,蚕食了主要业务的市场份额,部分券商及时进行业务转型实现了成功崛起,部分券商逐渐没落。三星证券作为韩国证券公司成功转型的典范,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券商演变为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盈利能力强的大券商。三星目前是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证券市场永远保持在高歌猛进的牛市状态,中国券商投行业务的缺陷也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遗憾的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券商投行业务的“集体软骨病”在连续两年多的熊市考验下暴露无疑。病因在哪里,转型向何处?面对外资投行更加激烈的竞争,这成为每一个中国券商苦苦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崔博 《经济》2013,(6):84-85
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对中国经济齐发难,到外资机构大幅抛售H股里的中国银行股票套现获利。投资者尚未走出外资"做空"中国的阴影,唱多中国的声音又回荡在资本市场。一会儿唱多一会儿唱空,一会儿买入一会儿卖出,外资机构到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