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陈熙 《科技和产业》2024,24(7):28-32
林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又是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采用熵值法测算2011—2020年中南和西南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和乡村振兴综合指数,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林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具有高耦合性,且中南地区耦合协调度多处于中度协调水平,西南地区多处于基本协调水平。并提出扎实推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人才引进,保证资金流入等。  相似文献   

2.
何艳 《魅力中国》2014,(24):42-42
社会林业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中,人们赋予它不同的概念,当然,由于人们对其理解和认识的不同,人们对其范围的划分也不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林业有了可喜的发展,它在促进乡村、城镇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当前我国社会林业的发展展开论述,旨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最终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乡村集市是乡村社会定期进行产品交换和交易的市场,是一定区域乡村社会的缩影。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乡村集市既是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乡村集市的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评述,指出未来乡村集市研究应以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揭示不同地域乡村集市发展演变过程、特征、规律及其驱动机制为核心,以优化乡村集市功能结构为目标,综合集成田野调查、GIS空间分析、定量模型和多学科理论视角与方法,重点剖析乡村集市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解析乡村集市社会空间的形成过程与机理,分析乡村集市与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入探讨新时期以乡村集市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模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陈穆光 《魅力中国》2014,(20):71-71
林业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森林和环境的相关性,林业的基础条件与发展潜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林业的主导需求等等,对低于进行逐级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明确每一级分区单元的林业的发展方向、功能上的定位以及生产力布局,让林业的发展能够逐步的形成空间布局框架。在文中主要就林业区划与森林综合经济效益利用体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乡村发展水平是衡量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和程度的标志,村域尺度乡村发展水平可以真实反映乡村发展现状和问题。以甘肃环县250个乡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法综合测算乡村发展水平,并对乡村发展水平地域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县乡村发展水平由西北向东南呈现出低—高—低的梯度变化规律,同一发展水平等级的乡村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不同等级乡村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相对聚散有序,是地理环境、区位条件和产业结构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县村域分类发展策略,指导乡村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生存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文章回顾了以往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以及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相关成果,在分析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特殊性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林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型,结合实证数据,应用模型对25家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了评价,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资源基础、经济因素、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和旅游支持5个方面构建包含15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孝昌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准则层中资源基础的权重最高为0.362,旅游支持最低为0.104,孝昌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60.236,孝昌县乡村旅游可发展水平处于初步可持续,发展潜力无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挖当地旅游特色,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孝昌县乡村旅游品牌;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配套设施的健全与完善;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落实责任主体,提升管理规划水平等方面来发展孝昌县乡村旅游可持续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均衡持续发展,探索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文章在分析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评价模型.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该地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综合评...  相似文献   

9.
《宁波通讯》2006,(12):I0001-I0001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和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林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全市林地面积44.3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0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9.8%,城区绿化覆盖率36.89%。全市已初步建成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沿海与山区、城市与乡村相互补充的绿色生态屏障,城乡生态质量明显改善,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林业统计部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林业体制改革。林业统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业统计工作者为了使林业统计信息反映林业发展情况,从林业统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完善方面不断提出新的建议和方法,从而建立现代化的林业统计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两个主要城市东营市和滨州市,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集成的方法,进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定量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系统划分为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两市2005—2009年综合可持续发展水平,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别计算了两市各子系统与其综合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关联度。结果发现,不仅两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且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动的主要因素也不同。经济发展是拉动东营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动的最主要因素,而社会发展是推动滨州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动的最主要因素,从而界定东营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是经济拉动型,滨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社会推动型。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改善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事业是指为确保社会团结、维护社会安全、促进社会发展、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各种公益性支持与服务活动的总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对民生改善意义重大。针对目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制约民生改善的现状,必须以改善民生为本,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管理与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农村信用社摆脱困境、赢得主动的第一要务,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与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相互协调作用。阐明了人力资源管理推动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积极方面和效应,提出现代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梅莹  周丹 《科技和产业》2008,8(3):51-54
以安徽林业为例,对和谐社会建设中林业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就和谐社会建设中,安徽林业发展存在的生态建设需要与森林资源、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不和谐,提出发展安徽林业,构建和谐安徽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美群 《乡镇经济》2005,2(12):8-11
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纲领,是邓小平“小康”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来看,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最远的主要是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应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6.
浅谈新形势下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和发展森林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之一。本文从实施林业生态工程的必要、现状与新形势下林业建设三个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17.
林产化学工业是林业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产化学工业的发展对繁荣林区经济,实施海西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近年福建林业森工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发现林化工业产量增加,但产值下降,占全省林业工业产值的比重下降,工业增加值减少。必须改善管理水平,大力引进外资,增加R&D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开发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产业。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经济的特色产业.乡村游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又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带动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乡村旅游特色的分析以及乡村旅游的功能与作用,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讲,不言而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安徽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必须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宏观理论,再结合安徽省各区域特点,提出推进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方亚兵  钱春良  姜明伦 《特区经济》2009,240(1):193-195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关乎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为了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推向新阶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式对宁波市农民科技培训进行调查,深入分析其现状、效果、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民科技培训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