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股利分配不稳定性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利分配不稳定性是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一个普遍特征,从控股股东,流通股股东,上市公司业绩三个维度对上市公司不稳定的股利分配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股权流通性分裂下,控股股东以每股净资产增长为自己最大目标,对股价的关心程度低,股利分配在很大的程度为筹资服务;流通股股东的现金股利收益率相对其投资成本太低:上市公司的业绩差等原因造成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黄承智  徐志莲 《新智慧》2004,(12A):24-24
“以股抵债”经济业务性质的特殊性。“以股抵债”是指上市公司以其控股股东(母公司)“侵占”的资金作为对价,冲减控股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被冲减的股份依法注销。“以股抵债”为解决缺乏现金清偿能力的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提供了现实选择的途径。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以股抵债”是一种特殊的股份回购行为。但是这种回购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它是一种对特定对象的回购;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收购中保护目标公司的股东尤其是处于弱者地位的中小股东的利益处于核心地位,它是法律对公司收购进行规制的出发点,同时又是法律公平实现的归宿。本文围绕上市公司收购中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阐述了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中对中小股东进行保护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进而提出了一些完善这方面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证监会日前向各派出机构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持股份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派出机构进一步室讲好.解释好政策,做好辖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持股份的摸底和服务工作,加强与国资部门的联系,便利辖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持股份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的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方式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形式。在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是上市公司的主体,由于国有控股东股东行为模式具有特殊性,关联方交易广泛地存在于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业务活动中。针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现实情况,为实现关联方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要在优化股权结构的基础上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股权融资的融资程序、融资制度和融资机制,规范控股公司参与企业管理的方式,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经营实体;要加强会计准则的建设,完善对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6.
评价了国内外控股股东的行为效率,设计了控股股东的行为评价系统,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效率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得出了控股股东行为正外部性增强有利于改善公司绩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控制权收购可分为一次性收购和循序收购两种模式。文章认为循序收购可被归结为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旨在发现和约束那些可能对中小股东构成利益侵夺的收购方。文章在对1998-2006年中国A股市场发生的民营企业作为收购方的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案例进行研究后,发现具有潜在利益侵夺倾向的收购方更有可能选择循序收购而非一次性收购。这一发现将对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与其他中小股东利益冲突的研究从事后阶段推向了事前阶段。  相似文献   

8.
控股股东控制是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股权集中类上市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解决控股股东为实现"超控制权收益"而"掏空"上市公司的问题,控股股东"掏空"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掏空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动机、途径、影响因素及如何抑制掏空行为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颇高,普遍存在控股股东且类型多元化,厘清不同类型股东的控股特征是研究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逻辑前提。本文以实际行权主体为判定依据,把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分为三类,并深刻剖析其持股特征,发现:政府控股呈现出政府导向型价值取向、产权主体缺位严重以及行政干预下经营者控制等特征;国有集团控股的特征表现为市场导向型价值取向、产权主体缺位部分缓解以及控股股东与经营者双主体控制;而民营控股则具有金字塔式股权控制、产权主体监督到位、实际控制人主导的家族控制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盈余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施主体不但包括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也包括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盈余管理的手段多种多样。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了企业的会计操纵行为,有效地遏止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抑制盈余管理不是万能的,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予以防范。  相似文献   

11.
使用2014—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为例,实证检验交易所年报问询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收到年报问询函的可能性更大,且问询强度和话题集中度更高。这些话题主要涉及关联交易、应计项目、研发情况和偿债能力,与文献普遍指出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负面影响相符,说明我国监管问询制度具有“精准问询”的特征。进一步研究验证了这一制度的有效性,发现年报问询在不影响公司实际经营绩效的同时,抑制控股股东在实施股权质押后的文本信息语气操纵行为,并提高盈余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公司价值最大化中的关键一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的确定因素尚不明确,不规则的股利政策不仅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且有损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理念。本文以现金股利为切入点,选用2005-2009年深沪上市公司为样本,主要针对我国特有的国情,从控股股东的性质和两权分离程度两个维度,并结合公司的成长性分析其与现金股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性质及两权分离情况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有重要影响。控股股东通过其拥有的控制权获取更多的收益,从而影响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以2003年1092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现状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第一大股东手中,第一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表现视其持股比例和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而定。国有控股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效率显著低于非国有控股股东,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短期股价效应,结果显示,非公开发行的短期股价效应显著为正,说明投资者认为成熟的控股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参与的非公开发行可能显示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较好。此外,控股股东和关联股东参与认购时短期股价效应低于控股股东未参与认购的情况,说明投资者对于我国特殊股权结构导致控股股东和关联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给予了高度重视,而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非控股股东和关联股东参与认购则可能传达了上市公司高质量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行为较为普遍,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的重要原因是大股东没有得到相应的监督。近几年,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模式逐渐多样化,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政府监管力度不足等因素使得控股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本文建议:严格股票发行制度,加大造假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降低小股东的费用,优化股权结构,引入独立董事制度,遏制大股东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发布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公告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2年为研究期间,从股权质押资金投向视角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结果显示:当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资金投向自身或第三方时,质押比率高于投向股权被质押上市公司,即控股股东更倾向于为自身或第三方融资提供质押担保;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资金投向自身或第三方时,公司绩效显著低于投向股权被质押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大量存在,即所谓的利益侵占效应;在国外,控股股东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增强的案例却不乏少数,即所谓的利益趋同效应。本文旨在从该现象入手探讨我国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8.
对国有股、法人股为标的公司协议收购,由于其具有秘密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在上市公司监管及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因此,完善协议收购中的信息披露制度势在必行,有必要从信息披露主体、信息内容、信息披露程序及信息披露责任等制度方面,对我国现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重新予以审视。  相似文献   

19.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粉饰公司业绩,误导投资者决策的行为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对比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发现,国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典型动机有三类,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与规避监管动机。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前两类动机并未得到显著的体现,规避监管动机是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典型动机。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受益者是控股股东,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剥夺是盈余管理的深层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不同性质控股股东"掏空"方式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控股股东按照不同的终极产权性质分为非国有控股和国有控股两类,其中国有控股又包括中央国有控股、省级国有控股和市县级国有控股,以此来研究不同类型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三种"掏空"方式(关联交易型、资金占用型和现金股利型)的选择偏好。研究发现,国有控股股东偏好于选择关联交易型"掏空"方式,政府层级越高的国有控股股东越编好于选择关联交易型"掏空"方式,市县级国有控股股东和非国有控股股东偏好于选择资金占用来"掏空"上市公司,并且国有控股股东与非国有控股股东对现金股利型"掏空"方式的选择偏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