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员工集体跳槽”,职业管理专家提出了崭新的理念。借助“沟通-体谅-协调-完善”的四段式组合,留住少数几个真正关键的员工,是合格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2.
屈指算来,从国内的第一家猎头机构成立起,至今已有十六个年头。步入“花季”年龄的年轻猎头,是不是也正处在“寻个梦感受心情,其实一切都是朦胧”的阶段?猎头的“猎物”从哪里来?那些正在为寻找合适人才而殚精竭虑的企业,又是怎么看待猎头的?面对各路“诸侯”,他们该如何选择?时至今天,人们还对猎头存在哪些认识上的误区?如何让被猎人才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职场精英们应该如何与猎头打交道?作为企业又如何应对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一旦出现新员工能力出众、对其地位造成威胁时,“老”员工往往会抱成一团,共同打压新员工。这时,人为制造的玻璃天花板往往限制了新员工的发展,导致新员工在郁闷之下拂袖而去。  相似文献   

4.
电话里的靳站斌谦和有礼,令人心想他一定是一个涵养和城府很深的人。但推开他办公室的门时,他的年轻却让记者微微吃惊。“没想到靳总这么年轻。”他笑了笑“不年轻了,已经三十了。”  相似文献   

5.
《经营者》2013,(12):23-23
汽车行业知名“猎头”翟斌成为著名的猎头顾问罗盛咨询公司(Russell Reynolds Associates)在纽约成立的“海外中国中心”董事总经理,同时负责罗盛在北美和亚太区的汽车业务。罗盛海外中国中心成立于2013年4月,旨在为致力于全球扩张和收购的中国企业,以及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寻找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6.
有的公司高层可能有过如此的经历:从未仔细审视过组织的“头”之所在,直到有一天,人才大战硝烟弥漫,自己正在重用的人才在眼皮子底下被猎头或竞争对手“挖”走,且身价几倍几十倍的上涨,与此同时,自己公司的客户资源和订单流失殆尽,更为悲惨的是:人才官司负重缠身,而当年的“手下败将”——自己的竞争对手却如虎添翼、飞速发展!你才回过神来:不好,遭遇“猎头”了。作为老板或者对组织人力资源负责的经理人士,你不但要考虑如何为组织招募人才,还要考虑如何与猎头公司和竞争对手进行斗争,抵御掳掠,反击猎“头”,保住自己现有的关键性人才。这是一场新时代新经济条件下的新型“战争”,猎头公司或者竞争对手的魔爪竞相伸向了你的怀抱,爱将成了“叛将”,雇员成了“叛兵”,或者“一个叛将带走一营叛兵”,甚至多位爱将“集体叛逃”,关键性人才的流失已悄然对一方实施了“斩首行动”,无声无息地置对手于死地。针对各种“猎头”行动咄咄逼人,旨在吸引、保护和留住己方人才,一场“反猎”或“冻结”(anti-headhunting)的自卫反击战已经打响。对于被猎取的对象(对象集团)而言,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只有绝地反击!拿起手中的武器,构筑人才“防火墙”、防御人才“偷袭”,拟定“企业留才全面作战方案”,投入战斗!  相似文献   

7.
王澎 《河北企业》2011,(9):74-74
<正>关于企业人才"跳槽"的问题,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人才"跳槽"现象倒是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平常了。近年来,我国企业人才的跳槽率逐年递增,在IT界,人才的年平均跳槽率甚至高达50%,令人惊叹。一、为什么"跳槽"1.不满意薪酬。为追逐更高薪酬是人才"跳槽"最常见  相似文献   

8.
张冬 《河北企业》2006,(10):30-32
<正>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与完善,建立培育高级人才市场是人才市场向高标准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级人才市场在运行机制、工作程序方面都应有别于现行人才  相似文献   

9.
魏薇 《人力资源》2012,(2):34-37
估且不论龙年春晚效果如何,反正总导演哈文主张的“好作品是硬道理”还是有道理的。同理,作为猎头,他与你亲近的原则是“好人才是硬道理”,这个“好”是指比较优势。与猎头打交道会有不同版本的“指南”供你选择,不过,有些“规定动作”还靠你的理性把握。  相似文献   

10.
楚杰 《民营科技》2005,(1):39-39
如今,人才大战愈演愈烈,众多公司都把目光盯在“新人”的身上,千方百计补充自己的新鲜血液,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那些已经离开的“旧人”,有的甚至还立下了“跳槽”者不再复用的“规矩”。其实,在人员大流动的今天,企业员工进进出出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何况进与出的原因又是千差万别。带着不满、怨恨而走的确实有,  相似文献   

11.
当骨干员工提出离职时,有些主管总是“模式”化地进行挽留,乃至不择手段。其实这并不是对人才的重视,而是一种辱没,是对员工,也是对企业。  相似文献   

12.
"反猎头":一个企业高级人才管理的新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的公司高层可能有过如此的经历:从未仔细审视过组织的"头"之所在,直到有一天,人才大战硝烟弥漫,自己正在重用的人才在眼皮子底下被猎头或竞争对手"挖"走,且身价几倍几十倍的上涨.与此同时,自己公司的客户资源和订单流失殆尽,更为悲惨的是:人才官司负重缠身,而当年的"手下败将"--自己的竞争对手却如虎添翼、飞速发展!你才回过神来:不好,遭遇"猎头"了.  相似文献   

13.
80%的商业秘密是因为“跳槽”而外泄。 商业秘密外泄不仅使企业“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掀起了行业内的不正当竞争大战,由此引发了人才和企业之间错综复杂的劳资纠纷。  相似文献   

14.
15.
辨析企业人才的“留”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人才跳槽、辞退(炒鱿鱼)、高薪招聘、高待遇(如股票期权、奖励)经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有的企业可能因为艺术地使用了好办法、恰当地使用了合适的人才,而较好地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但更多的企业却常常因为没有处理好人才管理工作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作为一个期望长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企业来讲,应如何处理好人才管理工作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辩证认识与处理好人才的“留”与“流”。慎重考虑人才的留用企业招聘人才,实质上也就是企业外部的人才流动进入企业的第一道关口;这一道关口是否把好,即能否留用合适的…  相似文献   

16.
工业经济时代,亨利·福特曾问:“我只要求一双手,可为什么总有一个脑袋跟过来?”今天,我们生活在“创造性”经济中,最重要的知识产权不是软件,也不是音乐或电影,而是在员工头脑中的东西。当资产是像煤矿一样有形的东西时,股东能真正拥有它们。但如果最重要的资产是人,那就没有真正的所有权可言。公司能够做的最明智的事情就是创造一种能留得住优秀人才的环境,正如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所说:“新面孔、新名字和新的声音不断涌入我们有经验的上、中、下层管理人员中,这迫使我们维护一种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支持的简单、合乎逻辑的企业文化”。为寻找合适和有激励作用的员工机制,现代企业各出奇招,努力描绘出属于自己企业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17.
“筑巢引凤”与“筑巢留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届大学生是企业新员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今,中小企业到岗才几个月的大学生纷纷“跳槽”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于这种现象,社会上也产生了不小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的这种行为是“极不负责任”、“极不守诚信”的,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能把责任单方面地推给大学生。  相似文献   

18.
正如树杈的分布一样,在企业内,越到高处,可供盘踞的位置也就越少.因此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恐怕一辈子只能是仰起笑脸看上头的脸色;碰到待人苛刻或脾气暴戾的老板,更不免要经常挨训受气.  相似文献   

19.
在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浪潮里发展起来的一批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里,像黄埔军校一样,成了人才输出的大户。与百度和百老汇的关系类似,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巨头某种程度上都变成了创业的黄埔军校。腾讯有南极圈、单飞企鹅俱乐部,阿里巴巴有前橙会,网易有离易,金山有旧金山,等等。(3月9日《中国青年报》)离职员工组成创业圈,让中国互联网公司巨头成为人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