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利用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分析了广东省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状况,为东西两翼及粤北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的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粤东对产业转移的承接效果最佳。另外,珠三角的大部分先进制造业吸引力不强,增速落后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先采用行业绝对集中度具体衡量中国22个制造业企业的聚集程度,选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这一行业作为典型,来分析影响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由于本文考虑的是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布局,因而外商资本、海外市场接近度等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变量对产业份额的影响更大;相反,基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大多数变量都未能获得本文数据分析的支持,更有甚者,最终需求度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是负的,与比较优势理论冲突,不过人口份额对产业集聚仍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科学分析长珠闽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和江西适宜承接的行业,对江西有效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产业集聚指数分析,长珠闽地区制造业整体向外转移趋势明显,但仍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广东、江苏和福建制造业向外转移相对滞后。为此,要利用江西地处长珠闽共同腹地优势,因地制宜地承接产业集聚强化行业和成长行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补链模式、内部提升模式、"飞地经济"模式、组团式模式和逆梯度模式,打造产业集聚品牌和优势,优化对接服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山东省2009—2013年的区县级数据分析发现,虽然区域经济收敛的过程在显著地发生着,但是无论从全省范围还是从转移支付净流入的西部地区考察,转移支付制度并没有起到促进区域人均消费水平收敛的作用,而其中税收返还的发散效应最为明显。这意味着,地区间经济收敛有其内在的支配性规律,不能对转移支付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效果过于乐观。确保居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平等权利,保护居民的自由迁徙权利,应该成为下一步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6.
盛宝柱 《民营科技》2014,(10):215-216
产业集聚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实现形式,安徽省依托产业集聚加快城镇化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首选之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技术层面构建了绝对和相对、静态和动态产业集聚指数和识别产业集聚发展阶段的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对各种指标的"恰适性"和"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澄清了在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指标应用上的误区与混乱。上述指标从不同侧面更精准的反映了我国近20年绝对产业集聚和相对产业集聚现状、产业集聚速度及产业转移趋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6—2016年我国省际制造业20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不同“邻近”矩阵下哪种类型的产业集聚对提升能源效率更有利,结果表明:在四种“邻近”权重矩阵(地理位置、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嵌套权重)下,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均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关系,且我国制造业的产业专业化比多样化更有助于提升能源效率;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多样化对能源效率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的产业专业化对能源效率提升具有抑制作用,即同一产业的溢出会对能源效率提升产生抑制效应,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专业化所发挥的作用要远大于产业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方涛 《企业导报》2013,(6):146-146,211
以1996~2010年中部地区六个省份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运用熵指数,行业集中度等系数对中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以及变动趋势进行精确测度,结果显示中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度一直在低位震荡徘徊,然后根据各产业状况提出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政治家的个人行为可能对转移支付分配产生扭曲作用,降低分配效率,因此许多国家都采用公式法确定政府间转移支付分配方案,以此限制政治因素的负面影响。本文以中国2011—2018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和财政部领导成员的政治关联为研究对象,讨论公式化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机制是否消除了政治关联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财政部领导成员的政治关联依旧对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具有显著影响,领导成员的人数越多、成员在结构上越重要,其来源地所获得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越多;任期内的政治关联作用具有倒U型曲线特征,并随领导成员的卸任而消失;中国共产党中央财经委员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预案审查制度显著弱化了政治关联对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的影响。据此,本文认为,仅依靠公式化的计算方法并不能完全消除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机制中存在的政治因素,完善的审查监督制度是提高分配机制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聚度是衡量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区域重点选择承接产业具有指示意义。为使兰州新区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运用产业动态集聚EG指数模型,从产业集聚视阈下对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阐述产业集聚度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3年兰州各工业行业的数据,对其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将其结果分为低、中、高集聚度层级,以此层级分类选择兰州新区重点承接产业,并针对性地提出承接产业的对策建议:第一,积极承接中集聚度产业,提高承接产业的集聚优势;第二,自然承接低集聚度产业,培育未来承接产业集聚能力;第三,加强承接主导产业转移,打造精品产业集聚新区。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加拿大的均等化转移支付是联邦政府和省政府财政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均等化转移支付的目的是使省级政府在税率水平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前提下,有能力为其居民提供合理的、可比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加拿大国内各个地方的繁荣程度不同,各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水平也不同,通过实施均等化使联邦政府能够帮助生活在欠发达省份的加拿大人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是联邦政府的经常性财政收入。均等化转移支付资金由联邦直接补助到省级政府。均等化转移支付是无条件的,省级政府…  相似文献   

13.
广东双转移是生产要素长期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要素由集中集聚走向分散集聚的过程。广东双转移通过一定的产业空间组织,促进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交织发展,产生产业升级效应、区域城市化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和区域协调发展效应,促进资源空间再配置和产业空间重组。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描述中国区域内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分配影响区域工业产业集聚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基于中国省区面板数据以及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内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下移对区域工业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2)减税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都有助于提升区域工业产业集聚水平,而区域内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分配对减税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外溢作用,即区域内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越下移,减税促进区域工业产业集聚的效果越明显;区域内政府间财政收入责任越下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区域工业产业集聚的效果越明显。以上结论指出了中国区域内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分配在区域工业产业集聚过程中作为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国债利息支付的经济属性被判断为转移支付。但是.国家举债与私人举债的交易本质相同,国债是供给方的融资工具、需求方的投资工具。供需双方在资本市场上的国债买卖行为是交易行为。需求方对国债投资价值的判断对国债发行容易度起决定作用.国债收入与资本性支出和GDP呈正相关,实证分析也支持上述假设。转移支付与国债利息支付的本质和目标不同.这些因素决定了国债利息支付不属于转移支付而是属于购买性支出.这将为理性的财政决策、科学的财政支出分析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6.
财政转移支付就是将中央或省财政集中的财力,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和促进贫困、落后财政经济的发展,使下级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均等。财政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调控手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开展财政转移支付审计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闫海  成琳 《西部财会》2011,(11):12-15
专项转移支付是一种附条件的政府间财政资金转移,上级政府基于特定政策意图在某种范围与程度上指定资金的用途,下级政府须按照要求使用这些资金。我国专项转移支付的法制化是财税改革与财税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立法应当建立科学的专项转移法律体系。进一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项目设立,提高专项转移支付运作的透明度,健全专项转移支付的监督框架。  相似文献   

18.
《企业研究报告》2006,(3):16-17
创意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体现了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同时它是一种典型的节能产业,因而可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意产业中的部分产业类别同其他“知识产业”一样具有高度集聚性、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不完全契约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制度性特征,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强化分工的有效制度安排可以通过:(1)减少事后机会主义行为强化非一体化的制度安排;(2)激励专用性投资机制修补合约的不完全性;(3)削弱市场联合垄断势力强化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20.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改革的讨论由来已久,但如何推动这项改革长期以来一直成为现实难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蓝图中,财政转移支付改革终于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