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姜妮 《环境经济》2006,(6):21-27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荒漠化作为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个代表全球性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它能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威胁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威胁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为了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联合国大会把2006年确定为"国际沙漠与荒漠化年";为了配合这一行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沙漠和荒漠化"作为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一直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防治荒漠化首席专家卢琦博士.  相似文献   

2.
近日,记者在国家林业局获悉,"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来临之际,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秘书长吕克·尼亚卡贾签署荣誉证书,授予中国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他在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及防沙治沙事业中的卓越领导和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了以“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为主题的宣传口号,旨在诠释荒漠化与民生福祉的关系,鼓励人们积极投身荒漠化防治工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维系和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作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通过工程治理等措施,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4.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拓 《发展研究》2009,(3):65-68
一、荒漠化的现状及危害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我国荒漠化面积26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7.46%。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我国东部和南方大部地区频遭阴雨天气和水灾危害,而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却是持续干旱少雨,水资源更加紧缺,导致土地荒漠化更为加剧的另一番光景。西北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  相似文献   

6.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050万公顷,12%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荒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推动了荒漠化防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俄罗斯南方一些重要产粮区的耕地和牧场荒漠化现象日趋严重,据俄罗斯《独立报》透露,俄罗斯遭受沙漠侵害的土地面积正在以每年 40万~ 50万公顷的速度增长,每年约有 77万公顷的水浇地出现盐碱化,而遭到破坏的植被面积则达到 7000万公顷,俄联邦每五年就要丧失 700万公顷的农业用地,其中 200万公顷是可耕地。就目前情况而言,约有 1亿~ 1. 2亿公顷的农业用地处在荒漠化的边缘。全国有 30个地区属于荒漠化或潜在荒漠化之列。虽然与俄罗斯广阔的森林覆盖面积相比,这点土地荒漠化面积似乎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由于这些地区的人…  相似文献   

8.
遏制荒漠化     
蔡亚林 《经济月刊》2008,(2):132-134
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农业总体生产力虽然明显提高,但由于开发与治理不够协调,致使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例如,近年来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土壤质量下降,我国大约有1/3的农田受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面积达180万Km2,沙漠化及沙质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8.2%;水资源日益减少,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水资源危机不仅影响到了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刘敏  包钢 《经济问题》2007,330(2):119-120
土地荒漠化是山西省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不断扩展的沙化土地和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山西省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恶劣,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山西省荒漠化现状与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对山西省荒漠化经济损失分析,提出相应的荒漠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了以"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为主题的宣传口号,旨在诠释荒漠化与民生福祉的关系,鼓励人们积极投身荒漠化防治工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维系和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作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通过工程治理等措施,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建设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造福沙区广大百姓、推动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土地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荒漠化治理要确立保护环境与农牧民生存需求和增加收入愿望相结合的新治理思路,构建多元化的治理开发主体,大力引进现代企业运作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3.
《环境经济》2008,(3):69
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79万平方公里,超过海南省的行政区域面积。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1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中国已有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治理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并朝着良性状况发展。大江大河泥沙淤积逐年减少,局部地区沙尘暴由过去的强加强区变为弱加强区。  相似文献   

14.
议案提出者:兰州市人民政府案由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复杂、河情特殊,处于中上游的西北地区90%以上的面积属干旱半干旱地带,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干旱贫瘠严重影响着沿河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且生态环境呈进一步恶化趋势;下游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防止土地沙漠化的管理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地貌、气候概况及面临的挑战1.地貌、气候概况澳大利亚在英文里的意思是“南方陆地”,位于南半球,1/3的地区处于南回归线以北,属于热带,而其余地区则属温带。南北距离约3700公里,东西约4000公里,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片大陆的国家,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和巴西。在地理环境上,澳大利亚明显地分为西部高原、中部低地和东部山地三部分。具有沙漠植被而降雨量又比较小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占70%(干旱地占55%),其中包括占全国土地35%的沙漠。但在干旱和半干旱地…  相似文献   

16.
环顾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全球性的、多样性的生态安全课题。2006年6月5日,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面对全球主题—“莫使旱地变荒漠”,中国确定了自己的主题—“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久前再次肆虐的沙尘暴,不仅在北京洒下数百吨沙子,而且影响到了韩国和日本。我们一方面应该在世界环境日给予的提示面前警醒,另一方面也应该理性地看看,荒漠化为什么会越来越成为人类追求生态安全的梦靥?上篇沙尘暴从何而来今年4月上、中旬,一场沙尘暴连日横扫多国。据中国国家林业局监测,这次沙尘天气影响了中国新疆、宁夏、陕西、山西、河…  相似文献   

17.
荒漠化防治系统的内散外敛型组织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紧扣荒漠化地区水资源稀缺及有限的事实、水资源在荒漠化防治中以及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从困扰荒漠化防治的固沙与保水的矛盾出发,深入分析了这对矛盾的社会转化,从个体治理与整体治理的冲突追溯到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进而追溯到现有的荒漠化防治组织模式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散外敛”型组织模式,并结合西部的发展定位对此模式应用于荒漠化防治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普遍认为,土地荒漠化是引发沙尘暴的罪魁祸首,但专家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土地荒漠化只是沙尘暴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真正让沙尘天气、少尘暴增多或减少的决定因素,是大气环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它的发展现已影响到世界1/5的人口和全球1/3的陆地,给全球环境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产、生活以至生存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并成为导致贫困和阻碍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据统计,我国的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广泛分布于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山东、辽宁、…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面临的荒漠化严峻形势在西部开发的12省区中,大部分省区面临荒漠化的危害和威胁。国家林业局近年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全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的主攻目标都是防沙治沙,这两大工程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沙化土地。然而,我国沙化土地“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态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沙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统计,1999年,我国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74.3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2%,目前沙化土地的年扩展速度高达3436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