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前国际关系处于最为深刻和复杂的变化当中。国际体系改革、全球治理改进、多极体系的管理以及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等一系列关系到国际关系发展的全局性议题,相互叠加在一起。作者首先对西方世界内部周期性地出现的从多极体系向对抗性两极体系演变的现象及其根源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在正面汲取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经验以及探究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共生型国际体系的发展以及新型大国关系的机会和可能。然后对共生国际体系与寄生性和对抗性国际体系作了区分,同时分别考察了文明共生的价值体系、包容式改进、结伴不结盟以及跨国行政合作在推动国际关系升级换代,向新型国际关系转化过程中的意义。最后,作者认为中国外交在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期面对的仍然是共生与对抗、对话与伐异、包容与排他、结伴与结盟等复杂国际选题,构建和平发展的共生国际体系的耐心和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上的决心,仍然是中国外交需要面对的一对主题。  相似文献   

2.
国际法演变史为理解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改善和国际秩序变革提供了一条法律的途径。中国与亚非国家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在国际法的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战后新兴国家对新型国际关系法律基础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西方特色的国际法知识进行了概要的回顾,进而对当代国际法酝酿的变革机遇进行了分析,最后立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的国际法文化资源以及和平共处国际法理论体系建设提出展望。作者认为,和平共处国际法理论是新中国立足自身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基础上,顺应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和国际新秩序的大义所向,在与其他国家共同探索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外交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并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共性的国际法知识体系,它与联合国所致力建设的国际和平目标也是一致和相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中国外交价值体系和国际社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一起,共同引领世界走向和平发展、和谐共生道路的基本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3.
尚会鹏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2):24-43,156,157
以新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建立在单一本体论基础上,在单元层次上趋于把构成国际体系基本单位的国家视为权力单位,在关系层次上把国际关系简化为一种权力关系,在体系层次上把国际体系视为一种更接近物理系统的简单系统。而在批评新现实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也未能很好地解决国际关系本体论的单一性问题。作者在梳理学术界对国际关系本体论思考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一个逻辑上自洽的国际关系本体论基础,从而使国际关系研究跳出“政治学囚笼”,置于一个新的本体论基础之上。新本体论三个层次的特点是:在单元层次,构成国际关系的单元是考虑了文明体与组织体两个侧面的多元国家;在关系层次,国际关系是一种由人类多维活动构成的复杂网络;在体系层次,国际关系是人类在国际场域中多元社会共现的演化系统。世界强联结时代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支持新的本体论思考:人类多维活动被深度卷入国际场域的现实支持从多元、多样的视角看待国际行为体;国家行为体强联结的现实支持把国际关系模式视为一种多维复杂的关系网络;国家间因深度互动而出现“共同体化”的趋势支持把国际体系视为“多元社会共现”的文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中美战略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争既是国家间主要的互动方式之一,也是国家间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战略竞争则是国家间竞争关系的高级形式。竞争是国际关系的永恒主题,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21世纪,竞争是国际体系变迁的重要动力机制。中美战略竞争关系滥觞于小布什执政时期、发展于奥巴马总统任期、凸显于特朗普执政后,正在成为21世纪国际政治中的重要现象。中美战略竞争是在中国快速发展与美国试图维持其霸权地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竞争在利益目标上具有重大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范围上具有全面性、在影响上具有全局性。在21世纪的时代条件下,中美战略竞争具有不同于以往大国竞争的特征,竞争的本质是经济实力和社会治理能力之争。竞争的性质和形态将对中美两国关系的未来产生决定性影响,并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变化,界定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大国互动方式,进而塑造21世纪的国际体系。随着战略竞争成为中美互动的重要形式,如何正确认识竞争、开展良性竞争和有效管控竞争是两国共同面对的严峻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5.
国际体系转型期中美关系的新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体系的改善、更新和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同大多数国家强调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则,美国则突出美国的领导(主导)权、主流价值观、国际规范和规则等。在国际现实和国家利益的背景下,中美都希望通过战略对话的方式探索扩大共同利益和避免对抗的途径,通过构建国际体系的方式进行权势和利益的再分配,通过和平的方式应对各自价值观中的冲突问题。两国在国际体系转型中增加合作面和缩小分歧点已经成为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中国还要及早未雨绸缪,做好各方面准备,争取在国际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进程中掌握主动权。  相似文献   

6.
<正>国际关系究竟有没有一个外部环境?这是每个国际关系研究者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以往学者大多注重于对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即民族国家的研究,内容涉及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对外关系、军事战略、均势理论等,把国际体系当作包罗万象的独立系统.他们认为,国际体系已遍及全球,囊括世界各国,在此之外还能存在什么外部环境呢?然而,历史的发展表明,国际关系确实存在一个外部环境,即世界市场,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已从内外两方面成为决定国际关系发展的两大力量.本文试从民族国家和主权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济动因着手,就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曼陀罗这一概念具备发展国际关系理论及案例研究的创新潜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曼陀罗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国际体系分析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东南亚本土丰富的一手文献资料以及东南亚史学的经典著作有助于重构东南亚国际关系史的全貌。借助这些文献,曼陀罗可用于阐释古代东南亚地区国家间的互动历史及规律。东南亚历史上存在宪章国家、港市国家、高地政体及村庄政体等政治行为体,不同政治行为体的互动构成了相互交错的曼陀罗。从区域层面看,曼陀罗是一个复数的区域体系,这一体系的文化基础是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即使经历了伊斯兰文化变迁仍未丧失曼陀罗的特色。从互动进程来看,多中心的互动形成了历史上三种相对稳定的体系模型,分别是中心—边缘模式、上游—下游模式和高地—低地模式。东南亚地区大国与域外国家的交往同样丰富,尤其与中国的互动引发了曼陀罗与朝贡关系的争论,尽管这两个体系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在世界秩序观念、朝贡和战争等方面存在诸多区别,使得曼陀罗作为独立的区域秩序而存在。对现代国际政治而言,曼陀罗依然是一个有启发性的概念。这一概念具备发展国际关系理论的潜力,同时有利于分析和解释当今的东南亚政治甚至世界政治。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海外利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海外利益是指中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通过全球联系产生的、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以外存在的、主要以国际合约形式表现出来的中国国家利益。海外利益保护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海外利益需要通过与国际体系的互动完善国际制度建设以及加强国家(外交)能力建设等手段来实施保护。在海外利益保护过程中,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独特性以及国内政治经济体系消化外部压力的方式,促使中国形成与近现代西方国家海外利益保护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对外关系进程中,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变革与发展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巨大进步,更呈现着中国外交面向新世界的鲜明个性与活力。在西方主导的旧有世界体系中被边缘化的非洲,却在中国外交领域一直占据着一个核心的位置。许多时候,中非关系都是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的一个支点,其对当代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实有不可替代之作用。30年来,中非关系所构建的发展中国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国际关系新准则以及极富成效的南南合作新模式,均为人类在这个动荡不定的世界上重塑未来,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与信心。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对外关系进程中,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变革与发展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巨大进步,更呈现着中国外交面向新世界的鲜明个性与活力。在西方主导的旧有世界体系中被边缘化的非洲,却在中国外交领域一直占据着一个核心的位置。许多时候,中非关系都是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的一个支点,其对当代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实有不可替代之作用。30年来,中非关系所构建的发展中国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国际关系新准则以及极富成效的南南合作新模式,均为人类在这个动荡不定的世界上重塑未来,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与信心。  相似文献   

11.
国际体系作为行为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结构,是中国实施对外政策的环境与舞台。在国际体系中,身份是决定中国的利益、立场和实现利益之途径的一个基本因素。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在当今正日益被视为一个"大国"。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大国参与国际互动有迥异的机制与结果,因此中国面对着双重身份的困境。事实上,中国被赋予的"大国"形象和外部世界针对中国所开始的权力政治互动,已使得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凸显了消极的影响。要破解这一困境,中国一方面需要从主观上认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不同互动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需要恰当解决客观上两种机制并存所带来的困扰。在对外关系中,中国需要应对国际体系所内含的权力政治、国际制度与观念建构等主要影响机制,适宜地开展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中国只有利用体系的系统效应,趋利避害,处理好实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张谊浩  裴平  方先明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112-127,159,160
结合话语和话语权的相关理论,作者解读了国际金融话语权所涉及的谁对谁说、说什么和如何说等层面的内涵意义,分析了国家中心主义、建构主义、国际金融属性、国际金融利益指涉性、国际话语支配性、国际货币权力相关性的六大本质特征。其中,谁对谁说主要指谁是话语实施者、谁是话语对象以及国际金融"现实"建构权归谁所有的问题;说什么包括了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国际身份的定义权、话题选择权和事务的主导权等国际金融话语的主要内容;如何说则关系到话语平台和话语效果等问题。在现有国际金融话语权的格局中,存在霸权-非霸权的话语分布结构,其功能包括维护国际金融秩序与稳定的积极作用和制造发展幻觉、用假象替代真实、安排等级、树立国际权威等四个方面的消极作用。作者认为,由于国际金融话语霸权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继续保持单极,中国应该理性选择沟通、交流与对话的方式,从强化话语权意识、构建本土化金融理论、增加国际金融组织投票权、主动设置国际金融议题、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争夺国际金融定价权等六个方面来有效提升自己的国际金融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王存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5):4-22,154,155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世界大变局,主要大国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和复杂,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国际领导力竞争。国际领导力融合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两大基本要素,是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作为新型大国,中国虽已在某些领域形成国际领导力,但就更广泛领域和更高层次而言仍存在不足。中国国际领导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外交领导力提升来实现,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外交领导力提升自然就成为中国外交领导力提升的核心内容。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变数与希望同在的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外交领导力提升的战略选择应当是:坚持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目标,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不结盟、"不打牌";始终站在国际道义制高点上,坚持正确义利观;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世界谋大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引领、协调、塑造和示范作用,积极推进外交体制机制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曲艺 《改革与战略》2012,28(1):39-41
金融危机的不断发生暴露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诸多弊端和不足,构建超主权国际货币则是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方向。汇率的稳定以及国际储备资产价值的稳定对于一国国际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为此世界各国希望有一种有效的国际储备货币以减轻汇率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国际储备货币便是超主权货币。文章从国际货币体系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分析了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构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粮食产量大国,也是粮食进口大国,尤其是近年来农业增产有限而市场需求巨大,导致粮食进口大增。但由于我国没有掌握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只能被动地承担国际市场投机的风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外国跨国公司的垄断、国际期货定价权、国内粮食仓储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同时又影响着我国粮食进口的国际定价权。为了稳定国内粮价和保护国内粮食安全,亟需通过采取获取期货定价权和加快产业链整合等措施来获取粮食进口的国际定价权。  相似文献   

16.
苏小惠 《特区经济》2012,(3):302-304
低碳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CDM供应方,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本文通过对于CDM交易中CER产品的价值、价格、风险分析,针对我国碳交易发展,提出加强赤道银行建设、增强产品异质性、提高议价能力、摆脱产业链下游地位、开创衍生品市场等对策,其根本目的是加快研发环保减排技术、提高国民节能环保意识、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国际政治思想主干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从行为体和体系的双重视角考察先秦国际政治实践,挖掘出孕育于中原文化区域内的五点国际政治思想:大一统秩序观、以结盟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以富国强兵为追求的国家权力观、以民心为导向的国家道义观及和而不同的理想观。同时,对比分析了与此相关的国际政治问题,提出其当代价值:作为世界政府的联合国如何寻觅建立起一套以天下为公的、和谐的世界制度的路径与方法,以实现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等相融共生、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目标的大一统秩序。国家安全已突破以全面结盟为核心的军事范畴,而是以有限度结盟为核心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国家安全,表现为双边及多边间签署经济合作协定或条约。以经济为主的非暴力手段成为国际互动主流形态,在强化以军队为主的国家力量外,培养国际化复合人才、建立和扶持跨国企业集团等是实现中国国家权力最大化的优化途径和方法。国家道义关乎中国国际政治实践中的国内外民心所向问题,建立国家形象评估机制,以把握国内民情及国际对中国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8.
杨志龙 《特区经济》2009,(6):219-220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也是国家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阐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制造业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的比较优势,总结差距与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不断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制造业中心,将我国发展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  相似文献   

19.
曹袆遐 《上海经济》2012,(4):36-38,7
创随着生活水准的提升,吃,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消费。人们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越来越关注用餐环境的个性与文化氛围,各类创意餐厅也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20.
李碧芳  孟祺 《改革与战略》2010,26(2):160-162
随着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非关税壁垒成为限制进口的主要手段,其中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已演变成必然的趋势。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短期内会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和降低国际竞争力,从长期看会促进企业参与全球性的战略决策,把企业目标同社会责任、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对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