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重庆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经济新区,内辖江北、渝北、北碚三个行政区的部分区域和三个功能区,幅员面积广阔,行政主体多元,管理体制各异,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2.
国家级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吸引着人口、资本、信息等要素的集聚。为明晰国家级新区流动人口的集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作者首先整理分析了相关统计数据,发现部分国家级新区普遍存在流动人口规模过小的问题。继而基于经济学视角,以陕西西咸新区为案例,管中规豹地剖析了以陕西西咸新区为代表的部分国家级新区人口流入规模过小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3.
天津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天津滨海新区的体制创新,以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为目标,合理界定新区管委会、各行政区和功能区的职责范围,形成有利于发挥新区整体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王欣 《走向世界》2014,(50):18-19
2014年6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上升为国家级,成为中国第9个国家级新区。这是继2011年批准设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之后,对深入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对全面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深远海开发与陆海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新区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平台,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作用。本文利用在异质性处理效应条件下稳健的双重差分模型,基于我国2003—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家级新区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动态特征。结果显示,与未设立国家级新区时的情形相比,国家级新区提升了所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累计增幅,并且提升力度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增强趋势,表明国家级新区对所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持续的正向影响。国家级新区在设立初期对周边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影响,但在长期尚未产生稳定、持续的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国家级新区对所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主要来自“吸引外商投资”机制和“培育市场主体”机制,而“发展科技服务业”机制的效果尚不显著。建议国家级新区重点推进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改革,多措并举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陈功 《中国报道》2014,(7):111-111
近年来国内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各种新区的设立,这里的"新区"是指广义上的新区,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国家级新区,另一类是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级新区,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  相似文献   

7.
《港口经济》2012,(11):34-34
天津市政府发布了《天津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天津市按照国家将天津市整体确定为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的定位要求,科学开发全市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通过实施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全市国土空间开发导向,推进形成市域层面不同类型的四大类主体功能区。  相似文献   

8.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关系到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全局和国家对新区功能定位的实现。本文结合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比较了新区与浦东新区、深圳等地区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与目标任务,阐述了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有针...  相似文献   

9.
以国家级新区为研究对象,总结梳理了现有18个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现状和基本情况。通过采取量化指标分析的方法,选取了总量指标、经济指标和产业指标3个重要参考指标对国家级新区进行横向比较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新区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继续扩大有效投资、加大招商引资、转变投融资方式、完善管理体制顶层设计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敏感性区域,其中人口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范围,以区域内县域为分析单位,对2007—2018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人口增长率、人口城镇化水平、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受教育程度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人口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且少数民族人口多,为人口净迁出区,劳动力人口占比较低.区域存在人口总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发展水平低、外出打工农民比例大、农业人口迁移意愿不强烈、劳动力素质低、区域贫困人口多等问题.最后,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的发展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实现区域人口的均衡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罗琼 《特区经济》2008,(7):172-174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农村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经济体制决定并制约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原理,探讨了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完善的动力,存在的制度缺陷,并提出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12.
历代以来,强疆固边乃国大事。因此,十分重视边境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西藏边境地区作为我国对外的前沿,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对于经济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周边安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因受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制约,西藏边境地区有着特殊的区位情况,是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重度连片贫困区、边境纠纷及反蚕食反分裂斗争前沿地带。特殊的现状决定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治边稳藏重要论述的高度,来统筹谋划西藏边境地区的发展。坚持屯兵与安民并举、固边与兴边并重,弘扬"老西藏精神"与爱国守边精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开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针对近年来我国土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严格土地管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土地管理的必然选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资金是经济运行的血液 ,适量的资金投放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一个地区来讲 ,社会资金总量的多或少决定其经济发展速度的高或低。要实现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的目标 ,就必须从齐齐哈尔的实际出发 ,对资金需求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预测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视域下,立足于西藏特殊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条件和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实际,深刻分析研判在国家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西藏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并在系统总结自建国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治理西藏的宝贵经验、基本观点和重要论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特别是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西藏特殊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和思想结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构成部分,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具有自身的生成逻辑、原创性贡献和鲜明的理论特质,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与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试验区的目标取向与三维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关系到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并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符合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表现出特殊的系统性规律。为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体制三个领域内进行系统性改革。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县作为首府的直辖县,发挥着缓解首府经济、社会与环境矛盾的重要作用。但是基于“大城市、小郊区”的现状,乌鲁木齐存在着城乡分割、二元结构逐步扩大的趋势,影响着首府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乌昌经济一体化进程。本文在分析了乌鲁木齐二元结构现状和制约因素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乌鲁木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九亿多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关系到国家的安定。目前,我国仍有相当部分农村属于欠发达地区,搞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将直接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合作是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最佳途径。为了使铜陵产学研合作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着力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构建,从而将铜陵产学研合作推进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到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对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意义变得更为重要。当今世界发生了一些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世界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口。新型全球化模式的探索、国际体系转型的方向和方式、国际政治权力的位移和下沉、信息和交通技术变革带来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与新历史观塑造有关的国际关系教育等问题,都是当代世界面临的迫切问题。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新机遇,确立中国与世界互进的共同价值体系,完善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经济和社会基础,提高在国际体系中的协调和协同能力,加强中国的全球行政能力建设,探索多极化的新管理模式,增进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互识等,都将是未来中国内政外交进步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向来重视国际关系道德教育,以怀仁重义著称于世。中国会作为一个强大而又使人可亲的国家,推动世界向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