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马海珍 《魅力中国》2013,(19):259-259
在近代史中国向现代化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军队是最早参与国家政权的一个特殊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军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潮流和多元文化的交互影响正在冲击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体系,如何通过国家认同教育培育共同的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已成为多民族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自觉与国家意识凝聚同时发生并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中走向成熟。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思想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品质、增强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常城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0):57-59,105
国家角色定位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它不仅由国际环境和国家实力等客观因素决定,也受到国家决策者主观认识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家角色大致经历了体系外的革命国、体系内的合作国和负责任的大国三次定位。这三次角色定位对新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转型"这一概念频频被用于国际政治的研究之中。众多学者认为,当今世界处于转型之中,但作者认为,"转型"这一概念显然存在被滥用的情况。社会转型是指这个社会的原有结构系统发生整体性的变化,或者是系统的边界正在被打破,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的性质。衡量社会转型有四个标准:即转型是整体性的变迁;转型是彻底改变原有系统的结构并能吸收外部新的要素;转型的目标是明确的;转型是一个向前发展的过程。从转型的本意及其特征来看,当今国际体系的变化过程并不符合转型的相关标准。现今西方学者之所以强调"世界转型",主要是因为中国等新兴国家崛起并由此引起了国际权利转移。在西方看来,中国等非西方国家的崛起必然会对现有国际体系产生颠覆性的作用,从而导致国际体系转型。然而,中国等国家的崛起事实上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改变国际体系发展的方向,而只是对国际体系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买办与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道霞 《特区经济》2005,(11):163-165
提起买办,传统观点认为他们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的工具。诚然,买办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的过程中出现的,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买办曾是西方国家在华进行经济活动的桥梁,同时买办也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导。他们从最初替外国商人收购土产、推销洋货,到洋商企业的附股者,继而将买办资本投向中国近代工业,独立创办新式企业,使得西方新式企业制度得以移植中国,催生了一批中国近代企业,加速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驿邮转型以裁驿归邮的形式展开,分为清末与民初两个阶段。清末邮传部推动的裁驿归邮,受到多重条件的制约而未能顺利实现,驿邮关系处于功能上替代、形式上并存的不完全替代状态。邮传部虽未能实现驿邮转型,在与约束条件的博弈选择和互动中,却也推动了邮政的有效增长。民初交通部继承了邮传部驿邮转型事业,通过邮政建设解决了清末裁驿归邮遗留的难题,完成了传统驿传向新式邮政的转型,实现了治理工具保留服务国家治理功能的同时,更多地向公共产品转变。邮传部与交通部面对驿邮转型问题,尽管初衷和政策态度是相近的,缘于约束条件不同,举措各异,效果也不尽相同。邮传部和交通部推动驿邮转型所采取的方式和举措,是清末民初政府职能转变的表现,而这种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代表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嬗变亦是近代社会转型进程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体现在力量格局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国际秩序也已经显示出许多新特点。国际政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系统效应日益突出,因果关系错综交织。中国崛起既是国际体系变迁的重要影响变量,也是体系变迁的重要结果之一,中国的发展与变革本身就构成国际变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体系变迁可为中国的崛起提供新的条件,同时也构成巨大挑战。要实现民族复兴并为世界的和平和进步做出应有贡献,在根本上须避免急功近利,要审时度势、扎实积累、顺应国际政治的发展方向,在历史演进大势之下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够及时消除自身存在的不适合未来发展的种种惰性和弊端,谋求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以自身的进步推动国际体系的演进,在自主与融合、适应与塑造中求得必要平衡。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财政近代化肇始于清末,开拓于民国。自清末新政以来,思想界对财政预算的性质与作用的理解逐步深化,实现了对于税政管理从民本思维到民权意识的突破,并提出了约束政府"钱袋子"的公共财政思想,这促成了中国政治理念的转型。通过财政预算的控制来约束政府权力,是近代思想家对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国家形成理论致力于重现公民权和民主化的军事基础,认为公民权应被理解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就战争物资进行"谈判"的副产品。作者在对春秋战国国际体系及近代早期欧洲体系中的国家形成过程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如果公民权源于国际竞争,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体系中,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了三项让步:言论自由、司法公正和经济福利。作者提出一个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认为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制衡逻辑是公民权跨越时空分别在春秋战国时期和近代早期欧洲兴起的主要因素。公民权在春秋战国时期没落的根本原因是严重低估了制衡逻辑的对手,即支配逻辑;而公民权得以在西方演变为民主制度的关键因素在于支配逻辑的相对弱势。  相似文献   

10.
国家形成理论致力于重现公民权和民主化的军事基础,认为公民权应被理解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就战争物资进行"谈判"的副产品。作者在对春秋战国国际体系及近代早期欧洲体系中的国家形成过程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如果公民权源于国际竞争,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体系中,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了三项让步:言论自由、司法公正和经济福利。作者提出一个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认为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制衡逻辑是公民权跨越时空分别在春秋战国时期和近代早期欧洲兴起的主要因素。公民权在春秋战国时期没落的根本原因是严重低估了制衡逻辑的对手,即支配逻辑;而公民权得以在西方演变为民主制度的关键因素在于支配逻辑的相对弱势。  相似文献   

11.
<正>国际关系究竟有没有一个外部环境?这是每个国际关系研究者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以往学者大多注重于对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即民族国家的研究,内容涉及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对外关系、军事战略、均势理论等,把国际体系当作包罗万象的独立系统.他们认为,国际体系已遍及全球,囊括世界各国,在此之外还能存在什么外部环境呢?然而,历史的发展表明,国际关系确实存在一个外部环境,即世界市场,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已从内外两方面成为决定国际关系发展的两大力量.本文试从民族国家和主权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济动因着手,就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2.
摩罗 《环球财经》2013,(6):112-115
“中国梦”是在近代以来在反抗侵略、反抗殖民、反抗掠夺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人民摆脱西方压迫、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坚强意志。中国梦既是谋求民族复兴的意愿,也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探索与承担,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价值倾向,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国际社会所抱有的责任心,使命感!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而言,对外开放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依赖稳定的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和支付体系,国际形势的改变迫使中国经济不得不加速进入转型时期。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以“降低对外依存度扩大内需市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变世界加工厂地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等为标志,加速进入了经济发展转型期。这是我国对国际经济政治局势变化的反映,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问题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主要从伊斯兰传统政治理念出发,论述了伊斯兰国际体系观的内容及其现实困境,力求相对客观地理解伊斯兰与国际体系的关系。首先,伊斯兰的宗教共同体(乌玛)观念将超民族、超地域、超国家的"乌玛"作为政治共同体的理想原型,导致当代各种伊斯兰思潮均以重建"乌玛"为政治理想,并使伊斯兰世界的民族国家建构深受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矛盾的困扰,而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和伊斯兰世界分裂的现实使重建乌玛注定成为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其次,传统伊斯兰文化的真主主权观念,被当代伊斯兰主义发展成为反对国家主权的"伊斯兰国家"理论,并诉诸实行伊斯兰教法、重建政教合一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实践,导致伊斯兰国家宗教与世俗的矛盾冲突并破坏国家政治稳定,同时也加剧了伊斯兰国家与现行国际体系的矛盾。最后,崇尚和平、平等、中正构成了伊斯兰教的核心价值观,但伊斯兰的传统"圣战"观对后世影响至深,它在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运用具有其正当性,但宗教极端主义对圣战的扭曲和滥用,既加剧了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内部冲突,也加剧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对抗,并为西方妖魔化伊斯兰教攫供了口实。伊斯兰与现行国际体系关系的调整是影响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因素,伊斯兰世界和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伊斯兰与国际体系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5.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种不可逾越的刚性约束,全球气候治理体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国在未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任何力图重塑国际秩序的国家都必须顺应低碳转型的全球性潮流。全球气候治理正在成为撬动当前国际秩序转型的重要杠杆,推动国际秩序转型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如果说走向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各国组织其经济社会活动的必然选择,那么低碳化转型越成功的国家在国际秩序转型进程中就越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在未来低碳经济时代掌握主导权。一般而言,国际秩序由国际规则制定权分配、国际制度、国际观念构成。全球气候治理的根本要义在于促使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这对世界各国实力的此消彼长产生深远影响,最终会影响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国际制度的建设和国际观念体系的重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秩序本身的内涵与特质。中国正在成为影响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在全球低碳化转型的道路上,中国担负着特殊的国际责任和绿色使命,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战略选择不但会决定中国在未来国际秩序中的地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国际秩序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美国既是国家体系中的行为体,也是美国帝国体系的一部分。中国与日本深深地置身于美国的帝国体系之中,而且以不同的方式与美国和美国的帝国体系联系在一起。日本始终坚持国家经济战略和国际安全战略,而中国遵循着国际经济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日本和中国的均势正在转变,政治群体使具有渗透性的亚洲也明确地依赖于美国帝国体系中。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以民族国家自居,民族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民族国家的定义入手,指出近代民族国家的三个特点。面对全球化和跨国组织的挑战,近代民族国家的未来方向是否如有些学者所预言的会走向"终结",作者认为民族国家仍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就目前来看,没有一个更好的替代物来取代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将继续在历史舞台上演绎着它的路。  相似文献   

18.
开放体系下的转型经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目前的转型经济研究正经历着分化,将研究重点只放在考察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多样化制度安排的原因,以及各个制度安排自身的演进,这是与当今的全球化趋势相悖的。事实上经济转型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随着体制转型的不断深入,转型国家在逐渐与世界经济体系相融合,因而抛开转型国家所处的现实国际环境来谈个别国家的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实际意义并不大。在这方面,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我们深刻认识世界经济体系历史、现状和演进趋势的有效工具,它有助于我们将转型经济置于开放体系下进行研究,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理解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吴从环 《乡镇经济》2010,1(1):72-76
人的活动主要包括组织活动、生产活动、生活活动和精神活动,国家和社会在这四种活动中的博弈构成了既相互对立、又密不可分的实体,两者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近代以来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国家进社会退,截止“文革”末期形成了极端的强国家弱社会模式。改革后这一趋势得到扭转,国家开始后退,社会开始发展,这一趋势仍在持续,最后的理想状况是形成适合于中国特点的强国家强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以民族国家自居,民族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民族国家的定义入手,指出近代民族国家的三个特点.面对全球化和跨国组织的挑战,近代民族国家的未来方向是否如有些学者所预言的会走向"终结",作者认为民族国家仍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就目前来看,没有一个更好的替代物来取代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将继续在历史舞台上演绎着它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