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利用1994年1季度至2012年2季度产出和价格的季度数据,建立了基于长期约束的 SVAR 模型,用以分析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考察经济增长和价格对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的动态响应.实证研究表明,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标准差均较大,而且总需求冲击波动性要大于总供给冲击的波动性,说明我国经济在样本数据期内存在波动性.脉冲响应分析发现,总供给冲击对于产出具有正向长期趋势,而总需求冲击对于产出具有正向短期影响;对于价格而言,总供给冲击对价格产生负向长期影响,而总需求冲击对价格产生正向长期影响.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主要在于供求冲击为负,供给负冲击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所谓通货紧缩缺口(Deflationary Gap)是指在非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情况下,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的差额,也可以说是实际投资低于储蓄的亏短数额.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它就是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的价值低于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能够生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试论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经济条件下,不同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在资源约束型经济中,积累制的养老社会保险有利于增加储蓄,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在需求约束型经济中,社会总需求不足,现收现付制的养老社会保险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更有利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对比关系已经发生由总供给不足到总需求不足的变化,必须以注重公平、着力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稳定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预期为基本取向,重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过剩经济时期宏观失业模型和就业政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当前中国过剩经济时期的失业主要属于总需求约束型,制度约束型和结构调整型,因此,治理失业政策的重点在于扩张总需求,改革和完整各种制度,选择能够同步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合适的经济增长方式,消除DG、HD和BH三大失业缺口,以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相似文献   

5.
国防费:国防战略与宏观经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防支出对于一国经济增长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如果处理得当,国防费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是可以占主导地位的。合理地掌握它,可以建立巩固的国防体系用以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关系,推动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应加大财政支持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力度,使我国国防费支出的绝对额和相对额都有实质性的增长,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  相似文献   

6.
财政支出是国家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稳定经济的重要杠杆。财政支出的总量和支出的结构同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控制财政支出总量,是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重要手段;控制财政支出结构,对产业结构、部门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早  相似文献   

7.
当前鄂州市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社会对经济前景预期普遍不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以松动银根为基调与积极的货币政策联动的宏观调控措施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资金供求矛盾仍然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羁绊。缓解通货紧缩压力,消除经济增长制约,推动市场消费需求是解决抑制货币政策效应发挥的关键,也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突出问题与困难的当务之急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已经实现的"软着陆",我们认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即将出现"软扩张"阶段。经济增长的"软扩张"阶段的主要表象是经济波动周期性的弱化和经济波动稳定性的增强,其内在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由总供给驱动向总需求驱动的转变,实现了适度紧缩性经济政策向适度扩张性经济政策的转变,实现了"初步小康增长"向"全面小康增长"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1996年实现"软着陆"后,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段低通胀或轻微紧缩的蛰伏期,并于2003年开始了新一轮经济"软扩张","软扩张"过程的主要特征是周期波动性弱化和稳定性增强,主要成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由总供给驱动向总需求驱动转变、紧缩性调控向稳健性调控的方向转变。进入2008年后,随着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国内外经济冲击的影响,本轮"软扩张"阶段有可能转入新一轮平稳经济周期。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以及甘肃省的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出现了较大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除增加基本建设投资这一措施外,应着眼于拓展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本文着重分析了甘肃农村市场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以及开拓甘肃农村市场应采取的基本举措。  相似文献   

11.
选择减税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通过减税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已成熟,应该选择企业为立足点,结合运用金融政策和其他财政政策,以理顺产权关系,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企业税收负担,以刺激总需求和扩大总供给,带动经济复苏,力求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2%,使我国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稳定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自2007开始,通货膨胀又成为广泛关注的重要经济问题。通货膨胀长期的危害性,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得到了证实。2007年以来通胀率的上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对于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发展趋势,学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运用总需求、总供给两大工具对此作出分析、并得出结论:本轮通货膨胀实际起源于2003年,而不是在通货膨胀得到广泛关注的2007年;总需求拉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起因,且需求过旺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胀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成本推动型通胀在中国并未出现,但是压力越来越大,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很可能出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意味着中国通货膨胀既受到总需求影响,又受到总供给冲击,供求混合型通胀可能将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宏观调控难度将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3.
1998年下半年以来,为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给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稳健的货币政策.4年来,从两大宏观政策配套调控经济发展的效果看,科学性和艺术性大大提高,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调控的综合性、间接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运用得当,为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启明  司洪黎 《大众商务》2010,(10):246-24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作为一国资金流通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金融在调节、控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作,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由于金融活动渗透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与各行各业、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因此,它可以及时、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情况,提供各种信息,为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借助于各种金融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政策的紧缩或放松,可以调节社会资金的供求关系,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总目标。[1]  相似文献   

15.
何雍泽 《嘉兴学院学报》2001,13(6):21-24,51
该文拟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需求、供给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分析需求,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据此对如何改善当前经济状况,引导经济走上良性增长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将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说明两类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计量分析发现,普通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增加会提高资本的产出效率,减少劳动产出效率,而成人高等教育的影响作用则相反;如果考虑高等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互动对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的影响作用.则普通高等教育对生产要素的作用不受产业结构的影响,而成人高等教育对生产要素的影响作用会随着非农产业部门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关系的问题上曾经有过很多争论.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经验实证,从而得出结论:二者关系有以下四种类型"低通胀-高增长"、"低通胀-低增长"、"高通胀-低增长"、"高通胀-高增长";并且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其经济意义在于: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具备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轻微的通货膨胀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同时带有长期约束和短期约束的SVAR方法,识别了中国经济波动的三种冲击源,即供给冲击、财政冲击和货币冲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是供给冲击。总供给冲击对产出波动的贡献率为90%左右,对通胀波动的贡献率为65%左右。以财政冲击和货币冲击为代表的总需求冲击虽然不是经济波动的主要驱动力,但是我们发现了货币供给冲击在短期内产生产出下降和通胀下降的宏观经济异象。  相似文献   

1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作为一国资金流通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金融在调节、控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作,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由于金融活动渗透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与各行各业、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因此,它可以及时、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情况,提供各种信息,为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借助于各种金融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政策的紧缩或放松,可以调节社会资金的供求关系,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总目标.[1]  相似文献   

20.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稳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仍然面临着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自主创新基础依然薄弱、产业国际化水平不高等困境.我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在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明确自身的定位,牢牢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深化改革、推动自主创新、建设"数字东北"、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改善供给质量以满足有效需求,推动我国总供给和总需求动态平衡,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