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前言股东知情权是基础性股权,是全面实现股东利益的重要媒介。股东欲克服信息劣势地位,有效地行使监督权与重大经营决策权,必须及时、全面、准确地获悉公司运营的相关信息。公司股东知情权问题主要涉及股东知情权的界定构成要素和行使规则以及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2.
李冬华 《中国外资》2010,(20):207-207
随着新《公司法》的实施,有关股东知情权的诉讼案件明显增多。股东知情权是公司股东的一项重要权利,公司股东享有及时、充分了解公司经营情况及相关信息的权利,这是股东正常行使各项股东权的前提,但是股东知情权的行使应有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公司法>的实施,有关股东知情权的诉讼案件明显增多.股东知情权是公司股东的一项重要权利,公司股东享有及时、充分了解公司经营情况及相关信息的权利,这是股东正常行使各项股东权的前提,但是股东知情权的行使应有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新公司法》中关于中小股东可以查阅公司账目的规定,产生了股东查账权与公司经营权的冲突与协调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股东行使查账权的程序设置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提出了引八第三方查账机制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客户知情权与商业秘密权、金融隐私权的冲突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知情权保护存在着理论滞后、立法缺位、司法不力的法律困境;通过论证客户知情权的概念、分类和特点,提出了宪法确立权利、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和政府监管的法律构想,建议从立法完善角度保护客户知情权。  相似文献   

6.
狭义观点认为公司治理仅仅是公司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一种责、权、利方面的制度安排,这种观点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忽视了公司员工、公司债权人以及其他公司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影响及对公司治理的要求。一个公司竞争力大小和能否成功,是包括投资者、经营者、员工、债权人和客户、供应商等不同资源提供者协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公司治理不应只关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而应从更宽的视野来观察公司治理问题。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OECD)2004版公司治理准则对公司治理做了广义的诠释,即从单纯关注公司内部的权力授予、监控与制约转而向注重公司内、外的各种利益相关因素的协调转变、从倾向于公司高层的权、责、利安排向企业员工和债权者等原来忽略的利益相关者倾斜。对公司治理作广义的解释,对我们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意义重大。一、公司股东对公司治理的作用股东是公司的终极所有权人,股东既是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者也是监督者,在某种特使情况下还是执行者,由全体股东组成的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因此股东能否适当行使权力是公司治理成败的关键。根据《公司法》及公司治理实践,基本的股东权利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益权和共益权,自益权指股东仅为自己利益而行使的权力,如收益权...  相似文献   

7.
论股东的账簿查阅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加强对股东知情权的保护十分必要。股东知情权包括财务会计报告查阅权、账簿查阅权和检查人选任权。我国《公司法》对股东账簿查阅权尚缺乏系统和完善的规定。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相关立法规定,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文章对确立和完善股东账簿查阅权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股东知情权是股东实现一切股东权利的前提,其行权的效果决定公司利益是否能够充分实现,司法实践中股东知情权的行权滞碍普遍存在且难以克服,所以,有必要突破法律分析的视角,将股东知情权置于公司经营管理的全部背景下,运用法务会计的学科知识予以分析,以寻求克服股东知情权行权滞碍的最优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若琳 《金卡工程》2010,14(8):261-262
公司捐赠行为是公司承担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方式,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受益于社会公众,是值得鼓励的慈善之举。但是从另一方面,即公司股东的角度看待,公司的捐赠行为意味着公司资产的减少,也将导致股东利益直接减少。如果股东之所以设立公司或者购买公司股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时,那么公司的捐赠行为必然直接与股东利益最大化产生一个矛盾。本文从这个矛盾为中心点,分析两者的冲突之处与一致之处,并为股东对公司捐赠持有异议提出权利的救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终极控制人的视角,以我国2002-2006年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自由现金流对终极控制股东攫取行为的约束作用。研究表明:现金流权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对终极控制股东存在"激励效应";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终极控制股东对公司具有"堑壕效应",且当现金流权较高时,终极控制股东的"堑壕效应"显著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终极控制股东攫取行为的发生不仅需要其有"能力"和"动机",还需要有充足的自由现金流这个"机会",较少的自由现金流能够有效地约束终极控制股东的攫取行为。  相似文献   

11.
从终极产权的视角,以我国沪、深两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终极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发现:终极股东现金流权水平越高,其掠夺外部投资者的成本也就越高,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愿意为公司提供更多较长期限的债务资金,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终极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高,其越有可能掠夺外部投资者,增大了公司与债权人的代理冲突,导致较高的债务融资代理成本,银行等金融机构倾向于为其提供更多的短期资金来约束终极控制股东。  相似文献   

12.
以安徽省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用样本公司2009-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以及两权分离情况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安徽省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与公司绩效的显著负相关,控制权、现金流权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由此得出结论,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两权过度偏离会导致公司绩效下降。  相似文献   

13.
股东知情权是保护股东权利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性权利。现代公司治理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造成公司股东在获取经营管理信息上的弱势地位,并导致董事会等高管层借此损害股东权益。2005年10月27日《公司法》最新修订对股东知情权进行了完善,这将有利于该权利的保护。文章结合新修订《公司法》探讨了股东知情权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规范股东的股东权配置行为,从公司契约理论的视角对股东权配置的性质、股东权配置的自由与强制、股东权配置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探讨。公司的自治性决定了股东权配置的契约属性,股东权的公司法配置和公司章程配置是两种相辅相成的配置途径,股东权配置的基本框架必须以股东的受益权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股权结构设计和控制权安排是协调股东与经理人代理冲突的基础性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同股不同权"构架的核心是通过投票权重配置向创业团队倾斜,实现创业团队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从短期雇佣合约到长期合伙合约的转化。上述构架由于顺应了以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创新导向的企业权威重新配置的内在要求,而受到诸多高科技企业青睐。"一股一票"并非对投资者利益最好的保护,"同股不同权"也并非对投资者利益最不好的保护,投资者自愿购买"同股不同权"构架股票,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股东处于公司治理权威地位的"股东中心主义"。与现实需求相契合,"同股不同权"的股权结构设计中,应遵循资金投入要求、日落条款设置及股东权威性不变等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6.
正PREF ACE/前言现行《公司法》明确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享有查账权,但由于对股东主体资格规定得不够具体,给实际操作带来诸多不便。比如,股东监事,隐名股东,受益所有人、股份转让后的股东、出资具有瑕疵的股东等是否具有查账权主体资格,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现行《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享有查账权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股东的知情权,从而更好地保护股东利益。只有明确了股东查账权行使主体的资格,明晰几类特殊主体的主体资格问题,才能使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查账权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终极股东特征、公司多元化与融资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研究表明公司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有助于缓解公司所面临的融资约束,不同的终极股东特征可能由于代理问题或由于加强内部资本市场功能而减弱或增强缓解公司融资约束的作用。本文以2004~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证考察不同终极股东特征下,非国有控制公司与国有控制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缓解公司融资约束的作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当终极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不偏离,或者当终极股东控制链层级较多时,非国有控制公司多元化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显著强于国有控制公司。然而,当终极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偏离,或者当终极股东控制链层级较少时,国有控制公司多元化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并没有显著强于非国有控制公司。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有限公司因职工购股时承诺将离职股东除名案例,探讨在我国现行公司法未规定股东除名制度的情况下,法院对此类诉讼案件应当作何处理。文章比较了世界各国公司法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事由的规定,从理论上指出公司除名权所要权衡的是公司内部治理权力和股东固有权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法律缺位情况下,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对其作出限制,以"重大性"标准为适用条件遏制大股东权力滥用,防止股东除名权成为股东压迫的工具,也期解决司法审判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文献回顾 自1932年以来,Berle和Means及许多研究者对经营者和股东的利益冲突进行了广泛研究,努力寻求理解公司的本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命题的提出与Berle和Means的假说有关.该假说认为,两权分离式的现代公司由于股权高度分散,公司受控于经营者而非众多小股东,公司资产是为经营者的利益使用而不是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由于经营者的个人价值取向与股东间的利益冲突,从而不能保证公司业绩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20.
杨吉高 《金卡工程》2009,13(2):80-81
现代公司法理论已确立了公司利益多元化的格局,而不再拘泥于单纯对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保护,我国《公司法》第五条也明确规定了公司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但是,面对利益多元导致的冲突,如何建立使公司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制度模式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立法上导入公司社会责任的理念之后,应认真研究并设计出合理安排各方利益的平衡机制以期均衡股东与非股东之间的利益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