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桂斌 《魅力中国》2011,(7):105-105
声乐是一门歌唱的艺术,就是带着音乐的语言,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艺来激发人的情感,通过歌声传递人间的“喜、怒哀、乐”。以音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既通过有内涵的发声练习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歌唱有声音与情感并重。  相似文献   

2.
歌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声乐艺术表现的语言、发声的音准、音色、共鸣腔体的协调运用和歌曲情感表现等一切艺术内涵都与呼吸技巧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一名歌唱学习者,就要掌握一套科学、卫生、完整、有效的发声方法,进行正确的训练,才能打下稳定的根基,才会拥有漂亮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吴林香 《黑河学刊》2013,(12):106-107
歌唱是来源于语言的艺术,是语言和音乐有机结合的产物。声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两个环节,即发声练习和作品演唱。在发声练习环节语言所体现的价值主要在教师对歌唱技巧的语言表述上,而在作品演唱环节语言更多的价值则体现在学生对歌词的准确发音上。文章既通过研究语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入手,又具体阐述形象化的肢体语言、通俗化的生活语言对发声技巧教学的功效和在作品演唱中对语言发音训练准确性把握的重要性。旨在强调语言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引起同行们的共同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姚蕴珂 《魅力中国》2010,(19):190-190
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领域的反映,是在我国特有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形成的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状态、具有多元化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发声练习对歌唱者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独立学习声乐成为现今声坛歌唱发声训练的重要部分,如课前预习、表演,独立选择作品,独立学习理论来分析作品等。在深化教学改革的今天,提倡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独立进行歌唱发声训练,在练习中逐步掌握声乐技巧,使其独立学习在歌唱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冯泽星 《魅力中国》2010,(9X):178-179
声乐艺术是一门音乐和语言高度结合的艺术,使歌唱语言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对声乐学习者非常重要。只有把握好歌唱语言的准确性,注重歌唱语言的情感表达,从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声调运用、感受体验、重音和语调等几个方面着手学习,才能提高歌唱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使歌唱具有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蓝观覃 《魅力中国》2014,(17):72-72
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歌唱教学中.对其审美思维的培养是我国声乐演唱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思维、人文底蕴精神及艺术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声乐歌唱的教学中,其审美思维的培养是教师、学生、音乐三方面相互认知、有机融合的过程。是教师对声乐演唱教学文本、学生对声乐演唱审美实践之间相互碰撞、彼此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宋世琼 《魅力中国》2013,(23):122-123
歌唱艺术是最情绪化、最能触动心灵的艺术。歌唱的“情感”把握是否正确,对声乐的学习反演出的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情”是一切艺术之所以感人的根茎。“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歌唱者必须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及熟练的歌唱技巧;深入理解歌词意韵;全面把握歌曲曲调;融入歌唱者独特的理解与领悟,从灵魂中去诠释歌曲。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李世恩 《魅力中国》2014,(22):123-123
歌唱心理对一个演员的歌唱和教师的教学都是极为重要的。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感到戏曲声乐教学应该是重点研究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使教学对象按照各自不同的艺术要求,达到科学的发声状态。我所讲是指在训练歌唱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并运用正常的正确的心理活动,并借此形成所需要的感觉、思维、概念和歌唱意图,从而成为所需要的发声习惯--发声机能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总是围绕着解决开喉咙、呼吸、喉头等技术问题来进行。文章结合声乐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音乐为中心的声乐教学方法,即通过"有内涵的发声练习"与"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表现,从而整体提高歌唱技能。  相似文献   

10.
瞿红 《魅力中国》2013,(34):78-78
声乐演唱是歌唱者把歌曲的情感呈现给观众的形式,二者之间的联系,就在于情感能丰富声乐演唱的风格。情感是影响歌唱者声音质量、表情动作和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歌唱者要加强整体歌唱的意识,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现同时进行,声、字、情成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在演唱中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出无限多样的审美意象和深邃的意境,这样才能做到在演唱中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杨春强 《魅力中国》2014,(24):141-141
对高师学生而言,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学科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音乐教学知识和技能。一直以来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发声技巧、歌唱肌能训练、作品分析与表达”为主,自身能够演唱技巧很高难度较大的声乐作品,却不知道怎样进行声乐教学,所以高师在声乐教学中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于峰 《魅力中国》2010,(6):225-225
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来表现的艺术形式,它的教学即使物质的,又是无形的,转瞬即逝的。因此,声乐教学完全依赖于歌者的心理调控。声乐教师在日常声乐训练和歌曲教学中,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控,建立良好的稳定的发声体系,培养积极的歌唱状态和激情的歌唱心理。  相似文献   

13.
周振东 《魅力中国》2013,(10):259-259
声乐艺术就是用语言和曲调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打动群众心扉。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只有通过咬字与发音,才能生动的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长久的演唱实践中,人们把声乐艺术的发音归结为“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字音的发声部位要正,口形要准,由清脆明亮的嗓音,发出行云流水般的音乐韵律。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语言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因此我们在演唱中要认真的掌握歌曲的风格、特点,总结、归纳声乐理论的语言规律和发声特点,创造优美动人的旋律,  相似文献   

14.
歌唱艺术需要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技巧和良好的音乐感觉,发声技巧的训练则是歌唱的第一步.而哼鸣练习就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朱倩 《魅力中国》2011,(10):340-341
歌唱是一门古老的音乐艺术,它通过最富表现力和魅力的人声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是再创造者在熟练地掌握声乐技艺的基础上创造出来.体现一定的内容、思想感情及意境,并塑造和刻画鲜明而丰富的音乐形象。它既要求创造者把作品的内容、情感及艺术魅力准确、完美地表现出来,也要求把作者的意图准确、完美地表现出来,并准确地传递给每位欣赏者。这不仅取决于歌唱者本身的演唱技艺和素质,而且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歌唱者在演唱时的综合艺术表现功底高低的反映。构筑完美的综合艺术表现需要从多方因素共同配合,要从挖掘作品本身的内涵入手.歌唱是情之所使,兴之所至.它使人们充分抒发心灵的百般情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音乐的生命。只有在歌唱时充分加以情感表达,才能准确表达歌曲的灵魂与内涵。想要在歌唱中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需要演唱者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歌曲所蕴涵的情感内涵。歌唱时.如果能将情绪调动起来.充分表达情感,各发音器官也会处于积极开放状态,歌唱中的情感表迭能起到调节发声器官的积极作用。所以,歌唱时注意调动情绪和情感的动机性功能.做到‘声情并茂’对声乐演唱的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汤红那 《魅力中国》2010,(25):297-298
《情感对歌唱技巧和艺术美感的创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情感因素是声乐教学的动力,调控好教学中的情感状态,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歌唱教学中存在学生音准差,唱歌走调等现象,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歌唱姿势、呼吸、发声、音准、节奏、乐感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唱歌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张向荣 《魅力中国》2013,(17):208-208,203
最近几年百姓歌手频频亮相在具有权威性的舞台上。成为了社会音乐热点现象,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笔者以“旭日阳刚”为例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他们迅速走红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这种社会音乐热点现象给我们的声乐教学带来很大的启发,本文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用心歌唱是歌唱艺术表现的灵魂、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和善用网络等主流媒体等五个方面阐述这一现象对声乐教学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歌唱艺术,就是演唱者通过优美动听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且感染听众的一种艺术形式.准确地把握歌唱的情感表现力,是歌唱的灵魂和生命.要想展现歌唱的艺术魅力,仅仅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再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歌声中.只有当歌声和感情交融时,才能完美地诠释歌曲,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体现出歌唱艺术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范浩杰  石志宏 《魅力中国》2010,(9X):182-183
情感表达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特征,也是歌曲演唱的灵魂。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准确对声乐的学习及演出的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歌唱时只有有了声情并茂,才能发挥出作品的全部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