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实践中能够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能使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推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更有效地落实,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起时代重任的时代新人,同时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当代大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引领着大学生的人生发展。通过三全育人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更上一层楼,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本色出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崇高使命和艰巨任务,必须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路线政策、理论制度及国内形势、国际局势,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关心国家大事,但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制度不是很了解,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引导,而高校思政课正好承担着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路线政策、国内形势、国际局势的任务,因此及时把时事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成为一个非常必要的工作。本文重点从时事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当前时事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创新时事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和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时事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被时间串联成的丰富的具有继承特性的一个个精神坐标。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学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本课题以北大荒精神教学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例,探索高校思政课在教学中多方融入精神谱系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当前经济新常态对农发行文化和事业改革发展提出的新命题、新挑战,需要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加快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建设提供强大精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文化积累,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存在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传统美德观念淡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获取传统文化的途径有限等问题;并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以期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以及科学性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7.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化的结晶,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积淀与民族习俗,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至今熠熠生辉。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施美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关注学生审美、绘画技能的培养,而且更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尝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美术教育中,将全面开创高校美术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思政育人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在一流课程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下将传统课堂打造为知识传递与思想碰撞的新平台,是当下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提档升级的重要工作。在充分阐释一流课程融入思政育人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归纳二者深入融合嵌入的现实意义,并以《林业经济学》一流课程为例,总结其在开展一流课程建设的不同环节如何有效融入思政内涵的实践做法,并对实践成效和经验启发进行了提炼。最后,提出了一流课程建设要优化教学大纲、建立思政教学案例库及改建课程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等融入思政育人的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完善是提高整个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又是思政课体系里重要的一门课程,本文基于专业导向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方向,以我院会电专业为例,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加以整合,使该课程在会电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更具备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重视和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饮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重要而又最富代表性的一部分。在高校"中国饮食文化"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渠道,经典著作《论语》中的思想、《黄帝内经》的理论、"阴阳五行"的观念无一不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意识,能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性、当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方法与策略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提高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华老字号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痕迹,具有独特的工艺和经营特色,取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传统文化现象。为了反映中华老字号如何影响餐饮业消费行为,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消费心理、消费方式、感知服务质量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为中华老字号的发展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生动力,作为最基本、最深层的动力源泉,它更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提升我们国家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相似文献   

14.
农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粮食文化从课程思政建设到专业思政建设所蕴含的育人体系构建,粮食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内容的协同化建设,粮食文化贯通职业启蒙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以高水平粮油食品专业群建设为例,针对如何在专业建设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通过专业链、产业链、文化链和育人链,基于粮食文化,提炼思政元素,融入“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中,为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富有专业特色的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16.
目前,各大高校正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思政教育与各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相融合,其核心理念是将待人接物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担当等教书育人要素无缝地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在专业实践培养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师自始至终是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力量,专业学科教学引入课程思政是目前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元素。本文以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为例,对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中怎样进行思政教育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以来,在高校开展"中国梦"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职责,本文梳理融入思政课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多方面深入剖析"中国梦"融入思政课的内涵实质,有利于推进"中国梦"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为思政课育人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敏 《山西农经》2017,(21):119-119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保障,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是加快中国梦实现的关键因素,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意义重大,在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中华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本论文主要从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风、校训、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网络进行阐述以中华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希望为研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其隐性教育,即对学生在专业认同、价值追求、科学思维、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等思政要素方面有所渗透与体现.在新冠疫情时期,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课堂,是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文章就《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在疫情背景下如何利用案例进行思政要素的融入进行了探...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自觉与自信具有重大的意义。古代的大学是教人以如何修身、治人之道,而今天的大学则不仅仅是一所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地方,更是帮助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的地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教育和思想引领的重要途径,研究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有效开展工作、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