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亦城 《市场周刊》2001,(18):33-33
我虽然离开了“海王金樽”,但我觉得还是应该给它一些谏言,不为自己,也不为别人,只是为了一个在中国有希望的企业。  相似文献   

2.
海王生物是我国生物制药领域的一家高科技上市公司,2001年其主推产品海王金樽是以海洋生物牡蛎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具有醒酒护肝的功效。2001年以前,海王金樽主要在深圳销售,虽然具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但市场潜力仍挖掘不够,海王决策层希望在2001年向全国市场推广。其时的护肝醒酒用品市场,尚处于启蒙阶段,还没有全国性的领导品牌,主要竞争产品有醒酒宝、醒酒灵、醒酒茶、酒伴侣等,而这类产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品牌名称,更像是商品类别名称,有多家企业生产同样名字的产品。因此,对于走品牌之路的金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刘猛 《新财富》2005,(5):168-171
海王集团凭海王生物,海王英特龙,潍坊海王以及海王星辰这些子,孙公司,大致描绘出其“造系运动”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4.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就是对30位营销人士进行简单的测试,结果在“你第一个想到的营销策划人”一项中,叶茂中以47%的得票率高居榜首。还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智业机构领军人物搜索时,赞誉和质疑声音能够高集中度在一个人的身上的代表,也是叶茂中。他被赞为中国广告策划业的一种象征,被营销后起之秀捧为偶像。同时,又是某些广告策划人抨击和质疑的首选人物。这就是所谓的“叶茂中现象”。叶茂中无疑是中国营销前行路上的一个标本。在组织本期专题时,叶茂中首当其冲地进入到我们的访谈视线。[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尽管“传奇”这两个字对于企业家来说是个几乎用滥的陈词,但用在张思民身上的确没有比这更为贴切的字眼——海王生物以及其创始人张思民,绘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其创造的一系列奇迹:这个从3000元起家的企业,先后多次被迫走到破产的边缘,然而到最后海王总能逢凶化吉。业内人士谈及海王或者张思民,总是不由自主地将其归结为“运气太好了”。张思民显然不喜欢外界过多地将海王与运气混为一谈,“如果仅仅靠运气.我们能活得了十多年吗?”张思民显得很激动。  相似文献   

6.
2003年岁尾,在武汉番格里拉饭店,记者见到了在此做专场报告的叶茂中,还是那顶已成个人标志的黑色长舌棒球帽,讲的还是“叶茂中策划”实践案例,感受的还是“点子”的非常魅力。叶茂中显然在业界已成大腕,他接受采访时的意气风发的样子让记者联想到自己在咨询业赫赫有名的老朋友何阳——10年前,在京城见他,我们的“点子大王”是一派“点遍中国”的气象,可谁能料到,后来,还是这个何阳。令整个中国咨询业因他而蒙羞受气……对中国咨询业走过的这些年,有观察家感喟:“如果想成就一个人。你就让他去做策划;如果想毁掉一个人,你也让他去做策划。”这种“说法”如何解读?从解析叶茂中,何阳的策划人生,想必能有答案。  相似文献   

7.
谢丹 《网际商务》2004,(9):41-41
“没有好创意就去死吧”“男人就该对自己狠一点”。叶茂中的激情、强势以及铿锵有力的表白就和他那一年四季都不的帽子一样,在中国的本土营销界中引来无数争议。赞美有之,叶茂中到福建晋江一带,当地的企业家争着和他交换名片;诋毁有之,有人说叶茂中在给中国企业吃鸦片,第—剂很爽,后来就把企业送进了鬼门关。本刊也在今年年初推出重头章《叶茂  相似文献   

8.
清风  文惠 《广告大观》2004,(4):110-114
在一个叫“BESTXCLUB”的私人聚会上.本土广告界的两个重量级人物——高峻和叶茂中同时出现,可谓机会难得.当一个人精神放松的时候,也往往是越真实的时候。所以,我们也不会放过他们.看他们在手无讲稿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如何面对这一个个难题?  相似文献   

9.
“北有叶茂中,南有张默闻”,这句话在广告界和营销界与策划界都流传得很广,这是否标志着后叶茂中时代的来临,还是张默闻时代的侵略,希望我们能为您还原一个真实的张默闻,撩开那背后的新鲜故事。  相似文献   

10.
严侃 《新财富》2004,(9):98-98
“地球人都知道”、“男人就该对自己狠一点”,这些街头巷尾广泛流传的广告语均出自叶茂中之手。对于自己的广告策划,叶茂中用“凶猛”来评价,“只有凶猛才能够直达人心、击垮对手,当我为客户击败竞争对手时,那种快感无以言表。”说出这番话时,叶茂中仍不无快意。  相似文献   

11.
闫文 《中国广告》2007,(6):33-35
如果这里几家代表性的广告公司中没有叶茂中,恐怕许许多多本土广告人都不答应,叶茂中在行业内的fans似乎特别多。有句话说:“一个人是否成功,不在于大多数人的称赞,而在于一两个同行的认可。”看来尽管这些年来叶茂中所受诟病颇多,但的确有其成功之处。对叶茂中的评价,不如概括为六个字——“既独特,又典型”。至于各种诟病真的是误读吗?这里首次引爆叶茂中的说法。其他的,咱们的广告主自有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善假于物     
一向强调和力行“横向营销”、倡导打破边界的营销鬼才叶茂中,最近把一只脚踏进了投资圈。为什么呢?这基于叶茂中对时代的独特理解,在这个“肤浅时代”,只有空间的价值最大化,因此,做投资不过是寻找和分享空间价值最大化的手段。同理,有着成功地投资于艺术品收藏经验的叶茂中,对投资的理解是——要看清楚未来,这样出手才够硬。  相似文献   

13.
胡伟 《农机市场》2010,(6):11-11
犹豫了半天,终于选择了这一个“闹”字,没有敢用“乱”字未表述。“闹”字,查《新华字典》,解释为:1.不安静;2.发生;3.发泄、发作;4.搞、弄。其中,不安静又分为两点,一是人多声音杂,二是喧哗、搅扰。我想,本文中的“闹”字作为喧哗、搅扰之意,再转义为“热闹”,可能比较贴切。  相似文献   

14.
在海王旗下,已经有30多个产品,每个产品都并不强大,但这些产品又不可能都放弃,因此,一牌多品也是必然的选择。而企业与品牌名相同,集中力量打造海王一个品牌,可以互相借力,尤其当作为OTC的海王品牌成功之后,它的品牌效应势必会影响并带动海王处方药的销售,这一点后来被事实所证明。因为海王作为上市公司,企业本身就是实力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张晓岚 《中国广告》2005,(7):132-132
在中国做广告,如果不认识大卫·奥格威,根本就不能叫入门。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记住了大卫奥格威的同时.也记住了另一个人.他叫叶茂中。  相似文献   

16.
章回 《网际商务》2004,(3):28-33
叶茂中擅长将自己做过的案例撰成章,这种方式现在已经成为策划公司流行的营销手段。解读“叶茂中现象”,有必要详细了解叶茂中所做的这些案例的情况,了解企业在与叶茂中合作过程中的感悟,以及成败经验的总结,以期给更多的企业以启示。为此,本刊记随机抽取了叶茂中所做的部分案例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7.
看过许多关于“幸福”的定义,但都太具体,缺乏抽象和准确的概括。有一个“范伟”版的“幸福”:“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茅房里仅剩的一个蹲坑被你占了,那你就比我幸福。”再看看网上.幸福的定义五花八门。最后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了。  相似文献   

18.
胡雪 《网际商务》2004,(10):32-32
名广告策划人叶茂中是如何“贩卖”奥运冠军的呢?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们不妨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19.
雷之光 《商界名家》2007,(1):111-111
1、消费者描述海王的形容词 这五分之一(21.9%)的消费者对海王没有印象,不知道,或者有很模糊甚至错误的印象,如有的人认为海王是做服装的。  相似文献   

20.
田德生 《品牌》2005,(7):33-35
每一位关注体育赛事的人,没有理由不关注安踏;每一位喜欢体育运动的人,同样没有理由不喜欢安踏。作为一名体育爱好者,关注体育赛事是我多年的嗜好;安踏这个在体育用品行业迅速崛起的民族品牌。同样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我关注安踏不仅仅因为“安踏现象”已作为成功案例进入MBA课堂,总裁丁志忠在体育用品营销界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神话”,以及其是在体育用品行业唯一一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两个殊荣的企业;更主要的是想寻找“我选择.我喜欢”安踏的理由,感受其给予体育运动者和体育爱好者带来的“赢的力量”,惊叹其同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速度.钦佩其引擎体育精神、打造百年品牌的民族气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