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动的新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讲 ,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农村非农产业不发达 ,农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为农民提供的非农就业机会较少 ,农村剩余劳动数量多。农民外出打工逐渐成为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就业的主要形式。本文通过对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的实地调查和利用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资料 ,分析了这几年来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新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为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提供依据。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基本状况近年来 ,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数量逐年上升 ,无论是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2.
尹梦霞 《农村经济》2005,(3):125-127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是推进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但是,四川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表明,该地区的非农产业还很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认为,沿海发达地区“民工荒”的出现以及SA8000标准的推行将迫使我国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我国其它区域转移,而四川民族地区将是其落户的极佳区域。因此,应抓住机遇,采取措施,吸引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四川民族地区,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新趋向推动培训工作转向就地就近服务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从主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逐步转变为向东部地区和劳动力转移输出所在地内部同时转移。一是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力度的加大.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4.
郭志敏 《农业经济》1994,(10):22-23
农村劳动力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对策郭志敏农村劳动力是从事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其结构状况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在重视和发展农业政策的指引下,依靠科技进步使我省农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非农...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形势逐渐趋好,但是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故缩小农村地区经济差距成为我国农村区域经济政策的重点。文章以河北省为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河北省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相关区域经济理论进行深入分析。采用基尼系数法和综合差异指数模型对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河北省境内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该文分析了导致河北省农村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扩大的原因主要包括内自然资源分布不均、政策导向性显著、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通过并结合模型分析结果提出强化政府引导、加快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城镇化步伐等策略以缓解目前河北省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逐步拉大的现状,进而为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研究是我所受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委托的重点研究课题。有中央和部分省市近20个单位参加研究。本书是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作较深入研究取得成果的汇编。主要内容包括:(1)有关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理论和研究方法;(2)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2000年预测;(3)国内外调整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经验、教训;(4)实现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途径及调整对策;(5)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本书所用数据比较全面,既有全国农村各业综合研究,又有不同类型地区产业结构分析,体现了定性、定量、定位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供各级领导机关、实际工作部门、理论研究和院校同志参考。全书约40万字,将于三季度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7.
时下,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升级,农村经济加快走向工业化,城乡“二元经济”正在向“一元化”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农信社的市场定位面临新的挑战——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发达地区农信社面临农户不断减少、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现实,其服务对象、经营重点等也正发生着新的变化。不少农村信用社对此产生了困惑, 到底经济发达地区农信社的市场如何定位?  相似文献   

8.
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其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进 《农业经济》2000,(9):12-13
我国农业已经由主要受资源约束的发展阶段转入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标的结构调整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产业结构作为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进行调整。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环境、自然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途径也应有所区别。发达地区农村较之农区和牧区经济不但发展快,跨度大,科技水平高,而且具有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商品经济发达、市场广阔等等特点,其结构调整的起点较高。…  相似文献   

9.
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互动影响,也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流动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促进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产业结构因时空条件而变化。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大。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形成了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为了探讨和制定中国式的新型农村产业结构,有必要按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分类指导。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类及其现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指引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有了新的突破,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增长,集中表现在以  相似文献   

11.
以家庭承包制为契机的农村经济第一步改革,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了内在的生机和外向拓展的动力。强大的冲击波冲击了延续了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壁垒,但它却未能完全解决自然经济在不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迟缓,农户经营的专业化程度进展甚微,农户对市场反应迟钝,自然经济的惰性抵御着商品经济的前进。为什么同样措施会引起两种不同的反响?究竟应该如何刺激不发达地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格局的形成,劳动力也发生了很大的转移,在这场推进农民增效增收及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也发挥了作用,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制约了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在通过对县域农村龙头企业与发展现状的调研中,笔者找出了些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农村正在以改革的精神,从各类地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等条件出发,围绕建设发达的农业、富裕的农村、良好的环境等战略目标,正对种植业结构和农林牧副渔五业以及农村产业结构(农、工、商)进行积极稳步的调整。这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四川省南充地区的柑桔生产结构调整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农民工资性收入两个方面研究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问题,利用2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了完全修正最小二乘法(FMOLS)估计.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对农民收入影响十分显著;工资性收入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贡献明显低于经济不发达地区;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增加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拓宽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来源是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调查所指的贵州西部山区,主要包括毕节地区大部、盘县特区、六枝特区、水城特区大部、黔西南州的晴隆、普安、兴仁大部、安顺地区的普定、镇宁、关岭、紫云等在内的一大片地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点是:地形切割强烈,岩溶地貌广泛发育;人口密度大,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垦殖率高,均高于全省平均垦殖率的一倍到两倍;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全省的28个贫困县,西部山区占了近一半,且都集中连片。西部山区偏僻边远,受外界影响小,除水城,六枝外,工业发展水平都很低,等等。这些特点使得西部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材产业结构调整有着根本不同的背景和特点。本调查旨在揭示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和难度,并力图进行以历史现状为背景的社会科学分析,而不是通常的以自然经济地理的角度分析,是对贵州省情认识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研究睢宁黄河故道沿线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人文驱动力,分析主要驱动因素,为该地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可靠信息,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根据1992-2002年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结果:促使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的人文驱动力因素是人口增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开发投资.研究结论:要改变故道地区落后的现状,应该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同时国家要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整理.  相似文献   

17.
发展农村区域经济走城乡建设一体化道路王清娥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只限于本地区的范围而孤立封闭地进行,必须站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经济范围内确立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及目标。区域经济理论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也证明:任何一个地区的...  相似文献   

18.
1986——2000年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研究,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牵头与中央和七省市有关部门、省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等二十多个单位协作进行的一项课题。该课题研究历时三年,主要任务是为制订长远政策和远景规划提供素材。《1986—2000年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研究报告》是在各单位协作研究的基础上,由农村发展研究所产业结构课题组完成的。报告共分六个部分:一、农村产业结构沿革和现状;二、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三、2000年农村产业结构预测;四、2000年农村产业结构概貌;五、农村产业结构变革的制约因素;六、农村产业结构改革的主要战略措施。全文约4.2万字,本刊将分三期发表(每期刊载两部分)。 本报告获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相似文献   

19.
不发达地区由于传统而单一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人们的封闭意识和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有别。但存在几个相同的基本问题。一、思想观念上,没有意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差距的物态表现。不发达地区一般是山区,边远地区及老区,这些地区由于封闭的经济地理环境,商品经济意识不浓,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结构单一,农业占  相似文献   

20.
宁夏固原地区目前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究其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商品经济不发达.为了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必须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入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农村第二步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这项改革在固原地区能否实现,对改变山区面貌、治穷致富的关系极大,也会直接影响到宁夏在本世纪末“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因此,研究固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正确处理多方面的关系,统筹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正在展开的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