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亚平 《技术经济》2003,22(8):55-56
<正> 近些年来,全球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以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把人们的价值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科技兴国”,“科技兴市”,“科技兴农”一类的战略性思维已被人们深刻关注和重视,同时,国际间科技交流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频繁。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家都致力于引进和吸引外国的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与国际间的科技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引进和吸收了  相似文献   

2.
用科学发展观去审视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蕴,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发展的协调性;以人为本为目的的人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以统筹兼顾为方针的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科技与伦理之间难以辩证互动是科技禁区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的症结所在,也是科技伦理概念难以成立和科技伦理学难以成学的要因之一。从科技-伦理的和谐生态理念来看,"科技禁区"命题在形上层面至少关涉到科技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两个不同的思想维度。这就决定了应当且必须基于二者各自的合理性限度,于超越而涵摄的科技-伦理生态中审慎界划科技禁区,并通过与其它文化要素的动态制衡,最终实现整个文明的和谐构建。如此整合而成的禁区,才会在现实中促进而非遏制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技伦理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在科技作用日趋关键的当代社会,科技伦理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当代中国发展与进步的迫切需求。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还有待科技伦理的进一步规范。因此,加强科技伦理建设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科技发展及应用引发自然生态负面效应问题这一现象出发,阐述了科技发展诱发的生态环境负效应表征与相关制度改善的必要性;科技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结果,科技应用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类解决科技应用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须从根源着手;运用制度分析的方法,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这两个层面,提出解决科技应用造成自然生态环境负面效应问题的策略,通过制度来规范、引导、约束人类对科技发展及应用的方向,从而降低、减轻甚至根本消除或避免科技发展及应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土地生态伦理观与土地伦理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生态伦理学理论应用到土地利用中,阐述了土地生态伦理概念,讨论了土地生态伦理观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土地伦理利用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7.
科技产业化组织的有效运作有助于科技-产业的和谐共赢,有助于切实执行国家科技政策,引导产业良性发展,形成积极的创新文化,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科学的视野,将技术、科学的发展引入误区,导致科技创新体系和经济的安全危机、政府落空和科技发展落空,以及制度公平缺失与制度信任危机、资源浪费、实用文化对社会文化精神的侵蚀等不良外部效应。为了防范科技产业化组织的消极后果,需要培育科研人员的组织伦理意识和人文情怀,开展以科技发展、科技服务为中心的组织文化变革,运用组织外在化和组织内在化策略,适时、适度引导科技产业化组织的自组织化,加强政府行为自律;此外,还需要通过组织伦理的制度化,做好科技产业化组织间关系的良性制度供给和道德的资源动员与管理,并对科技产业化组织在设立、运行中的政府决策、监督机制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8.
生态经济伦理观与能源的可持续性消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生态经济伦理观,阐述了能源的可持续性消费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提出了实现能源可持续性消费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作为十八世纪重要的伦理学家和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需要出发,在消费伦理上力倡节俭、反对奢侈,其伦理观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斯密的这一消费伦理观在现当代对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提出了共同体及其范围扩展、大地伦理学的内涵等观点。他从现代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入手,总结了关于大地伦理学的观点:改变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认知观念;树立全新的整体生态伦理观念;维护大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要关爱一切生命;倡导实际的长久的美丽。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活动瞬息万变。新技术竞相涌现,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一以知识和信息为主的全球化的科技革命和经济革命,正在把人类的经济生活推向一个新阶段,带给人类社会走向更加富裕繁荣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怎样确立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伦理现是学术界在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利益观的人际伦理观和环境伦理观的深入分析,揭示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演变过程,同时指出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核心内容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14.
面临科技挑战的伦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的科技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尤其是对人类自身提出严峻挑战,有深厚根基的中国伦理学怎样应对这种挑战,作者认为应从科学精神人格化、科技活动规范化、科技主体责任化、科技成效合理化等4个方面加强科技与伦理的统合。  相似文献   

15.
科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科技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首先分析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科技强国在普遍重视科技投入、积极引进海外科技人才、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以及高度重视官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科技政策,发现其呈现趋同趋势。然后,在对发达国家科技政策趋同发展规律认知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科技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中极富时代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邓小平理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邓小平科技思想也自成体系,是我国新时期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走向新胜利的指南。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核心和科技发展战略的缘起。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而且对生产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之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日本科技计划体系主要以1995年发布的《科学技术基本法》为基础,由5年一期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及每年度的政府科技预算及其关联的科技"计划"、"项目"和"事业"构成。日本各个中央府、省、厅会在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的协调下,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近、中、长期科技发展需求,展开相关科技工作;通过府省共通研究开发管理系统(e-Rad),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科技政策体系进行动态调整。日本科技计划的管理经验值得我国选择性地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环境问题的科技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科技根源是:科学技术本身的落后, 科学技术的副作用,科学技术的滥用,人们对科技成果的急功近利,以及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贾杲  南海 《生产力研究》1992,(6):33-36,32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科技关系与科技生产力相互作用的分析,进一步从理论上剖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蕴。科技关系与科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结果,只有在弄清科技关系及科技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对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繁荣的同时,技术失控和管理漏洞常常造成技术事故或技术灾难。通过分析现代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新特点,提出应从健全法律制度、完善科技伦理、提高科技工作者道德修养、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引导和规范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