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创新之举,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采取对策,解决问题。笔者以为,要有效推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序进行,实现主辅分离的良性化与可持续,必须采取以下对策:一、政府引导,统筹协调在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政府服务,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应对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分离发展的基本流程,建立主辅分离“行政绿色通道”,为  相似文献   

2.
基于邻接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三类权重矩阵,以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有效带动本省制造业绿色创新,但会抑制邻省制造业绿色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邻接空间、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地理邻近地区更显著。多维度空间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直接效应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呈“梯度递减分布”特征。数字化产业发达省份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对邻省制造业绿色创新具有较强“虹吸效应”,不利于整体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是以,未来应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环境,施行区域差异化产业发展策略,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上海要实现”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也是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期间,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15%,高于全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根据规划,”十二五”期末,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要达到60%。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财税、产业、土地、金融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如何优化并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用地与用房政策,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双轮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重  冯培英 《经济界》2006,(4):75-78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属于快速发展的行业,其发展速度会超过制造业,即便是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也会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却相对滞后,出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一腿长,一腿短”。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不仅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走势,而且是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对提高我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两部门模型,分析工业化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的演变,并对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互动发展关系;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弱,尚未形成互动发展的格局;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不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两者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最低。因此,各区域应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明确政府职能,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中部地区应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优化服务业结构,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西部地区应跨越重工业化阶段,着力发展轻工业、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建设具有西部特色的以中小城市为主、大城市为辅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6.
张军 《企业导报》2012,(16):143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分析了贵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状况。研究显示:贵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不足,部分原因在于贵州省制造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7.
王文佳  熊涓 《企业经济》2020,(1):108-118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多样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呈倒U型关系,同时城市化水平会对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关系产生影响。分区域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要素禀赋等因素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线性关系,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中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现阶段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都将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8.
关于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离不开必要的政策扶持与保障。政府要为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营造良好的环境,要鼓励工业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体制创新,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政府尤其应就市场准人、税费、用地、价格、产权变更等方面对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制订有关优惠政策加以扶持。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标:面对美国、英国、德国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进程还要加快,需找到破解阻碍“中国制造”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悖论”的路径。研究方法:结合投入产出法和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进行经验研究。研究发现:我国要合理引导进口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进入制造业产业链;针对生产性服务国内投入,要加快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更快融入制造业产业链;要结合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民族品牌。研究创新: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悖论”,并通过引入产业链与生产性服务交互项有效破解了悖论。研究价值:为打破地区边界,构建产业链条的破解路径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作为福建省长汀县的经济基本盘,受制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等突出问题。长汀县制造业能否顺利转型,事关长汀县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的近期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远景目标,值得重点关注。文章立足长汀县实际发展情况,深入分析长汀县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围绕“新经济”“新常态”“跨界融合”等进行调研和思考,为加快长汀县产业集群壮大、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辽宁工业振兴意义重大。基于辽宁省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运用中间投入率界定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指标,测算辽宁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程度,并建立四维象限,分析两产业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要小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因此,辽宁省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拉动制造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融合环境。  相似文献   

12.
刘伯超 《价值工程》2014,(36):186-187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渊源深厚,互动融合已成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常州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升级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构建常州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保障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3.
赵德海  陆丰刚  朱智 《物流科技》2007,30(12):128-131
作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采取新模式,运用新思路,破解矛盾,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了关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关联性。在产业日益融合发展的趋势下,紧紧围绕打造黑龙江省东北老工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采用2015年和2014年26个细分制造业和5个细分生产性服务业的数据资料,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份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部六省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较高.而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性服务业不再像之前研究一样落后于制造业而是赶超制造业的发展.所以要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加快制造业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15.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渊源深厚,互动融合已成发展趋势。通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互动模式深入剖析,探索装备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的几种主流观点,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沈阳市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借鉴,对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效率、经济效益等方面有密切的关联,具有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内在逻辑,构建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耦合协调度后期与前期相比较为薄弱,这说明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还存在制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因素。进而从行业自身要素投入、外部影响、环境政策3个维度提出了影响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的5个理论假设,采用面板模型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展开进一步分析,得出资本投入、人力投入、环境治理与两业协同发展呈正相关,而环境污染与两业协同发展呈负相关,最后就增进两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效率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1999~2006年的面板数据,引入交易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其中以金融业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交易成本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中介变量,但生产制造成本并没有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传统制造业迈向先进制造业的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回归分析模型中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较高相关性。目前中国先进制造业正处于跳跃式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互动机制不完善、体制束缚、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仍在制约着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因此,中国应完善互动发展机制、创建互动发展环境、强化互动发展的政策支持、建立高端人才独立引进培养体系等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入,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