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杜萍 《中国报道》2007,(4):40-40
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讲到,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小农需求。如果农民收入增加不了,新农村建设就无从开始,农村市场就活跃不起来,扩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号令,是神圣、艰巨的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农民,农业效益差,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笔者在乡、镇政府工作了二十五年,深知农村工作的艰辛,深知农业发展的艰难,也深知农民增收的艰苦,如果不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就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利于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战略是“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我国1978-2004年的年度数据为基础,建立反映城镇化水平和消费增长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累积效应大于对城镇居民消费的累积效应,并且正向拉动效应的持续时间更长也更稳定。因此,在采用城镇化战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扩大内需的政策选择上,应克服短期行为,采用长期的战略以保证农民收入增加,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4.
1997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许多农产品甚至出现相对过剩.但农民收入增长却呈缓慢状态,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从未来农民收入增长趋势看,其前景短期内并不乐观.增加农民收入绝不是在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措施.为此,我们必须要在近期和中长期两个方面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以巩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亢晓枫 《特区经济》2006,(3):149-151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看,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启动消费需求。但消费需求的增长从某种意义上又取决于农村市场的开拓。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有许多制约因素,但是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农民收入水平。只有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消费必然快速增长。因此,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必须采取多种有力有效措施,积极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6.
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制定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开拓农村市场无疑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所在。自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10年,适应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中国及时调整“三农”政策目标,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本文对最近10年中我国“三农”政策演变的背景及其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下一步的展望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它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相对集中,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为增强小城镇建设的针对性,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载体功能,就要兴办和培育各类市场,推动小城镇特色产业的兴起,发挥小城镇的经济“龙头”作用。本文结合河北省元氏县的实际,就小城镇发展战略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海清 《乡镇经济》2008,24(6):71-74
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有密切关系。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根本条件;可以加大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支出,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可以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和劳动办转移,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途径;可以促使农民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为农民创收提供条件;可以改变农民对未来的收入和支出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解决农村消费需求不足、扩大内需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扩大内需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增强经济发展的独立和平稳性,还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最终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科学有效地扩大内需,必须从国家、企业、个人多个方面入手。我国拥有扩大内需的充分潜力,只要坚持贯彻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扩大内需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3年"两会"期间,"三农"问题成为热门话题.其中,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那么,扩大内需究竟以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还是加速城市化、扩张城市市场为重点呢?我认为,只有依托城市化加速器,以不断扩张城市市场为主导,带动农民收入增长,逐步启动农村市场,激活内需增长的动力源,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汤清  何月冰 《改革与战略》2011,27(5):25-27,49
文章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发,得出我国GDP增加额主要流向企业和政府,居民的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造成我国投资过剩,内需不足;而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降低了我国的消费率,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对居民在城乡、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的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得出农村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女性的边际消费率较高,年龄介于35-44岁的居民具有高收入高学历的特征。文章认为,为拉动内需而转变发展方式应从增加居民的货币收入、抑制高房价、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女性就业率和加大社保与教育投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度成为解决“内需”问题的良药。但实践证明,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凯恩斯主义的药方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不能根治经济中内需不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所处地位的分析,得出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来自于收入分配的问题。因此,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于提高劳动力价格。  相似文献   

13.
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瑜 《华东经济管理》2004,18(6):187-188
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的弊端,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使其日趋公正、公平,从而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发展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正华 《特区经济》2007,(3):162-16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大社会系统工程,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内容十分丰富。而发展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既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扩大内需和提高居民收入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原理,构建了居民收入与支出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找出了影响居民收入与支出的主要因素,并将该模型应用于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间关系的研究,证明劳动者报酬收入对食品和衣着支出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丁蔚 《科技和产业》2009,9(3):65-67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造成我国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培育城乡新的消费热点、整顿城乡商品市场经济秩序等扩大内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前,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以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城镇化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了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支的关系,并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调整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虹 《特区经济》2009,(4):230-231
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进行剖析,寻找其中与扩大内需相矛盾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抓紧实施,以促进扩大内需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concerns the effect of income and other variables on the demand for residential domestic service in London in 1901 and presents the first estimated model of the demand for residential service known to the author. It uses previously unexploited data consisting of the incomes and household details of some 500 civil servants. An extension of Becker's model of household production is set out and an ordered probit statistical model of servant demand is estimated.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income but also show that the demographic composition of the household was of significance. These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age‐ and 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supply of labour and the demand for market goods.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middle‐class Edwardian households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sites of production as well as consump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with contemporary recommendations in manuals of household management suggests that those recommendations were typically over‐optimistic. The article presents a ‘ready reckoner’ whereby household income may be estimated from the number of resident servants, but caution in its use is urg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